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節錄自〈儒學與儒教,文廟與武廟〉/龔鵬程
 
本文以宜蘭市的碧霞宮和礁溪鄉的協天廟這兩座廟宇為例,一方面介紹其與儒家、孔廟、儒教的關係;一方面藉此討論儒家的宗教性組織、社會性組織在推動儒家思想教化上的作用;另一方面則也據以檢討明清以降,儒學朝儒教形式發展的趨向,希望能為儒學與孔廟研究打開一個新面向。
 
我要談的第一個例子是宜蘭縣的縣定古蹟碧霞宮。
  
為什麼這幾位鸞堂的主事者會倡議興建碧霞宮呢?道理非常簡單,碧霞宮就是一種鸞堂。〈簡介〉第四段說,碧霞宮「朔望日扶鸞稟告,依神諭分派予鸞,扶鸞問乩」,就是這個道理。
  
扶乩扶鸞是古老的方術,魏晉即已非常盛行。但鸞堂的出現及流行,是很晚的事。清中葉時,大陸各地均有鸞堂出現,至道光庚子年(1840),由於「救劫論」的宗教思想出現,使得鸞堂蓬勃發展,鸞書大量問世,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宗教熱潮。這股熱潮持續不斷,以致梁啟超已有「乩壇盈城」稱之。在這些鸞堂聖神所降的鸞文中,大概都是說:為了解消清末的大劫,唯一的辦法只有透過行善來挽回天心。此一論述,隨鸞堂運動的開展而深入人心,也使得傳統上以慈善救濟為主要工作的善堂紛紛與鸞堂相結合,鸞堂的宗教勢力遂越來越大。許多民間教派也接受了這種方術,用來作為人神溝通的宗教儀式。諸如道院、世界紅卍字會、一貫道,以及臺灣的慈惠堂以及各廟宇神壇等都是。
 
節錄自〈淺論哥老會中的關聖信仰〉/殷必雄
 
一千七百餘年前,中國歷史三國時代蜀漢武將關羽,在走下人生舞臺之後,非但沒有隨著時間漸逝,而淹沒於中國浩瀚地歷史記憶中。反而昇華進入神的殿堂,成為萬人崇敬的「武聖關公」。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