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歷史上秀才教與改革派宿命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提出,宋明學者中有所謂“秀才教”,是范仲淹等人首倡的,流行於一輩以天下為己任的秀才們中的“宗教”。他們以嚴肅的態度,來遵行他們的“純潔高尚而純摯的信仰”,並形成一種合理的教育,可惜的是,不是人人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上有機會讀書以及有資格做官的人,遠遠超過尊崇“秀才教”的人,因此他們空有理想而無法實現,他們對政治悲觀,甚至持反對態度。而一輩盤踞在政府各部門的官僚,亦常敵視他們,甚至屢興黨獄,明代講學的書院,屢遭焚燬,程顥、朱熹皆列黨禁,王陽明亦幾不免。
“秀才教”的領頭羊是范仲淹,亦是主持“慶曆新政”的宰相,秀才而為宰相,要得宋仁宗提拔。范仲淹提出“十事疏”,五事澄清吏治,三事來富強,二事主執行,可見澄清吏治是第一要務。“明黜陟,抑僥倖”,讓賢者上,不肖者退,宋仁宗是OK了,但這十事把讀書人的“特有權利”推翻了,這還了得?“暗潮明浪,層叠打來”,范仲淹做了11個月,倉皇辭職,宋仁宗心中明白,亦擋不住舉國洶湧之勢,勉強接受了。北宋第一場改革無疾而終,為時亦短,范仲淹能“先天下之憂而憂”,讀書人不肯“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改革第一個教訓,“秀才教”第一個挫折。但不到三十年,王安石繼之而起,推出熙寧新法,與范仲淹不同,“反對范仲淹的,全是當時的所謂小人;而反對王安石的,則大多是當時的所謂君子”。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事業失敗之人,都擁有偉大的理想,但所獲評價不同,范仲淹得高度評價,因能“推獎人才”,王安石則因“為小人所利用”,譭譽參半。而不可否認的是,二人的品格,都是崇高的。所以,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是因無法管理沒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而失敗的,宋朝的讀書人“不免為做官的立場來反對范仲淹,自亦不免為做官的立場來奉迎王安石。”原因是范仲淹要“先清吏治”,當然只能反對;而王安石只來推行新法,“不問人品”,當然可以奉迎。千年之後的世界,亦未必能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