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教養展
真理

真理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1章  現代性和真理的衰退
 
今天不是科學或者至少不以科學為模型的東西還能被嚴肅地當作“真理”嗎?讓我們看看宗教吧(在這裏和接下來都將以它為例,但也可以用藝術或者倫理學為例)。今天一個受過啟蒙、接受過教育的人,去過一些地方,意識到了文化和生活形式的多樣性,還會認為存在着一種叫“真正的宗教”或“宗教真理”的東西嗎?或者啟蒙是不是使宗教觀念淪為了一種幻想甚至是神經症?我的觀點是,啟蒙運動被證明是好事過了頭,成了壞事。它基本實現了它的承諾,使我們擺脫了迷信和君主專制的霸權,代之以科學和公民自由。沒人能夠反駁這一點。但最後它走得太遠了。現代人所說的純粹理性被證明是一種對真理的新統治,讓浪漫派詩人和19世紀的哲學家們發出了雄辯、傑出的痛苦的嚎叫。純粹理性容忍不了任何不是純粹理性的東西,這有些不合理。
 
愚人船
 
讓我們從愚人開始,誰都不想做的愚人。我之前在討論萊辛的論述時說過,為了理解他的意思並不需要真的相信上帝。只要把上帝當做一種極限情形,一種不需要交通手段的存在。要想弄清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想想曾經,就在不久前,我要是如此輕率地談論上帝肯定不會被輕饒。我解釋我們的真理觀發生了多大變化的結果已經發生了變化。現代之前的生活可以用《聖經》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愚頑人心裏說,沒有神。”(《詩篇》,14:1)他們不說無神論者──這個詞到現代才出現──而是說“愚”。如此輕率地對待上帝,或者把自己徹底跟上帝隔絕開來、不去追隨上帝,就是把自己跟真、善、美隔絕開來,這是極其不明智的。注意,《詩篇》中說“愚”,而不是“非理性”。二者有何區別?愚的反面是“智慧”,而非理性的反面是“理性”,而古代人更關心要明智而非理性。不要搞錯了。在古希臘(logos,邏各斯)和中世紀(ratio,理性)有一項很繁榮的事業叫“理性”(邏各斯),以至於它在德國進入了馬丁‧路德的內心,馬丁‧路德在思考信仰發生了甚麼,這引發了新教改革。實際上,我們所有的學位都用拉丁語表示,就是因為13世紀盛行的學術發明了現代大學的原型,所以每個拿到博士學位的人都被稱為“哲學家”。古希臘和中世紀思想家未曾不擇手段地反對理性,但他們把理性整合到了一個更廣泛、更豐富的概念中,即智慧。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