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加碼領券限折
內容連載 頁數 1/3
汪榮祖 道不同終不相為謀:論章太炎與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異趣
 
章太炎與孫中山兩人因反滿革命而結合,但因出身與思想背景迥異,雖是革命同道,實屬不同淵源,終因思想上的差異,爭執與齟齬不斷,甚至導致革命陣營的分裂,雖同道而終不相為謀。章氏的後裔言及分歧的責任說:「太炎先生和中山先生各應承擔多少個人責任,我認為沒有必要去劃分。如果一定要分的話,我以為先祖父太炎先生應承擔多一些」。兩人之間的分歧與衝突若能從思想上的差異來評價,也許更能超越意氣,看清是非而非對錯,明白兩人如何走到一起,又因何而分道揚鑣。
 
孫中山及其同志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首創革命組織;但此一革命淵源來自海外,興中會的成員,包括孫中山在內,大多是海外華僑,且多秘密社會人馬,除了他們都來自廣東外,其中幾無出身國內的知識份子。難怪當時國人,包括高級知識份子在內,誤以為孫中山是江洋大盜。後來追隨孫中山的吳稚暉就這樣認為過,章太炎在梁啟超的日本家裡,初見孫中山時,亦以為孫是張角、王仙芝一流人物。孫中山的形象逐漸改善,漸受國內知識界的支持,是庚子義和團事變與八國聯軍入侵以後的事。國內的知識界有鑒於國家危亡無日,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才有人走向革命,章太炎就是國內知識界走向革命的第一人。他之所以倡言種族革命,以滿族為敵者,乃因清政府無能救中國之危亡,所謂:「滿洲弗逐,欲士之愛國,民之敵愾,不可得也。浸微浸削,亦終為歐美之陪隸已矣」。之後留日學生漸增,參加革命的人愈來愈多。這批知識份子走向革命,也是因為認知到清政府無法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從他們積極從事抗俄、反美等活動,足見反帝乃是他們最大的關切。換言之,推翻清政府是手段,目的是反對帝國主義。此一來自國內的革命源流,在意識形態上,明顯有異於來自海外的革命源流。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