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topic*1奢求回報的愛
要求過高的回報
人類原有的上進心,與憂鬱症患者對自己過高的要求,兩者在性質上完全不同。
想學會游泳、若是會游泳了接下來想游得更好、想學會說英文、想去美國、希望提升小提琴的琴藝……等,若是這樣,該多有趣呢。
若能實現這些目標,既會感到開心,也能邁向新挑戰。即便不能如願,我們也不會恐懼於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在做那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感到不安。
然而背負著愧疚感的人對自己要求過高,所以經常會感到恐懼不安,擔心若是失敗,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也就是說,他們很害怕面對別人失望的神情,也擔心會面臨這種恐懼。
有位棒球選手鬥志很高昂,雖然他的打擊率只有兩成,但他訂下目標,要將打擊率提升至三成。
對他來說,就算沒有將打擊率提升到三成,也沒有人會嘆氣,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所以不必擔心要是沒將打擊率提升到三成該怎麼辦?心中既沒有恐懼,也不會不安。
打擊率三成的遠大目標,反而是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
內心沒有愧疚感的人,目標訂得越高越好。但是背負著愧疚感的人,則要將目標訂得越低越有益。
擔心自己若失敗,旁人不知道會怎麼想自己而感到恐懼與不安,這樣的人目標訂得越低越好。但是,若不害怕自己失敗了,不知道別人會怎麼想自己,這樣的人目標則要訂得越高越好。
若成功時會顧忌他人對自己看法,最好要降低對自我的要求標準。
然而,失敗時會擔心別人看自己的眼光,成功了也會在意別人眼光,很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很難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標準。
因為對自己過高的要求標準,來自於潛意識裡的低自我評價。只要不提高過低的自我評價,內心充滿愧疚感的人便無法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標準。
高自我評價的人,適合高標準;低自我評價的人,適合低標準。
若父母總是要求自己回報,最好能盡量降低對自我的要求標準;在充滿愛的家庭中成長的人,則可以盡量為自己設定較高的標準。
父母總是奢求回報、總是為父母失望的表情和嫌自己麻煩所苦的人,希望各位一定要知道一件事。
那就是:愛的深淺,不是由被愛者決定。希望背負著愧疚感的人,能記住這個愛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