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大自然中得來的感動
春天到了,萬物開始活動,柳枝紫銅色小嘴吐出鵝黃色的小舌,小鳥唱出銀光閃閃的歌,地下的蟲子醒了,湖上的漣漪也柔綠地晃起來。一隻大花鴨,在湖面上游著,看不見牠的小腳划水,像個塑膠鴨,在水面向前漂浮。似乎毫不費力。 但你能知道牠是費力的,你還能知道,牠是個媽媽。她的背上安坐著兩隻小花鴨。她不時扭頭,想用嘴巴觸觸孩子,因 為脖子短,哪次都搆不到。可還是反覆做著這個動作。她的半個身子都在水下。她的慈祥勁兒是媽媽。我們更看到過無數次——這樣的情景或電視鏡頭:一隻大燕子外出打食,小燕子窩在窩裡,不露頭。大燕子一旦回來,所有的小頭都伸出來,嘴張得大大的,大得看不見臉,也看不見嘴,只看見黃黃的口腔……大燕子一旦飛走,瞬間恢復寧靜。一旦回返,又是這番景象。那隻大燕子似乎從不吃飯,似乎只為牠們活著。
我們還聽說過「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老烏鴉把小烏鴉養大後會脫毛而不能飛行,此時小烏鴉會到處覓食餵養老烏鴉,直到牠重新長出羽毛。烏鴉是又黑又醜的鳥。然而,就像對麻雀一樣,人們該在腦海裡給這種鳥兒平反,哪怕僅僅因為這個優點。烏鴉是一種通體潦黑、面貌醜陋的鳥,因為人們覺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類普遍厭惡,正是這種遭人嫌惡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鳥,卻擁有一種真正值得人類普遍稱道的美德:據說這種鳥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後,當母親年老體衰,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牠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餵給老烏鴉,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
我們沒有見到過,但《本草綱目‧禽部》就有記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說,小烏鴉長大以後,老烏鴉不能飛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烏鴉會反過來找食物餵養牠的 母親。裡面有演繹嗎?也許有,但基本的事實應該是清楚的,近幾年在國外動物學家的研究中,在觀察群體生活的烏鴉時,確實有這種「養老」和相互救助的行為出現,而在其它群體生活的鳥類中卻沒有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