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教養展
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

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

  • 作者:陳柏棕
  • 出版日期:2018/07/25
內容連載 頁數 1/8
|皇民奉公運動|

日本於一九四一年四月成立「皇民奉公會」,由第十八任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擔任總裁,從中央本部到奉公班,形成與既有行政系統搭配的全面性組織。

自此,皇民化運動轉入「皇民奉公運動」,主旨是更徹底地落實日本的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意圖將更多殖民地的人力、物力納入軍事體制,消除臺灣人投敵反抗的可能性。

皇民奉公會的具體任務,包括:訓練青年男女、開展產業奉公、鞏固後方、配合前線戰爭等,安排各種戰時的活動。此外,為了強化皇民奉公會的功能,在組織外圍設有奉公團、商業奉公會、產業奉公會、奉公壯丁團、青年團、少年團等各種名目,將運動推向社會最基層,使全臺灣男女老少都成為奉公會員。

|軍事動員的社會|

一九三一年,日本內地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超過三百萬,許多人每天借酒澆愁,尤其是九一八事變之後,年輕男子需接受軍方動員,忍受骨肉離散的苦痛,前往中國戰場作戰。日本國內瀰漫著戰爭氣息。

日本作曲家古賀政男的代表作、高橋掬太郎填詞的<酒是眼淚還是嘆息>(酒は涙か溜息か),恰是在這段時空背景下發表:酒是眼淚還是嘆息?心情憂悶,徹底遺忘吧!

那個情深緣淺的人啊!朝思夢想,夜夜殷切期盼。
酒是眼淚還是嘆息?勉強的戀情,應該捨去啊!
那個人該忘就忘了他吧!殘留的心,是一籌莫展啊!

日本國內尚且如此,身在殖民地的臺灣人,又怎逃得過戰火的洗禮?發行於一九三八年初,由姚讚福作曲、李臨秋作詞的<送君曲>,正是敘述婦人送丈夫出征的情景。

送阮夫君欲起行,目屎流面無做聲。
正手舉旗、倒手牽子。
我君啊!做你去拚,厝內放心免探聽。
為國盡忠無惜命,從軍出門好名聲。
正手舉旗、倒手牽子。我君啊!神佛有靈聖,保庇功勞頭一名。
火車慢慢欲起行,大家萬歲嘩三聲。
正手舉旗、倒手牽子。
我君啊!腳步毋免驚,彩緞掛旗滿街迎。

原本身為被殖民者的臺灣人並沒有服兵役的義務,所有出征送行的場面,被送的都是日本人。直到蘆溝橋事變後, 軍方及臺灣總督府以軍夫、軍屬的名義,把臺灣人帶往戰場,隨後又將日本內地與徵兵制並存的志願兵制度推向臺灣,於是各地開始不斷地上演著這篇歌詞中的場景。

流行歌曲往往能真實反映出人們的心境,透過失落與哀怨的詞曲,偷渡著對戰爭的無奈。經過「皇國臣民化」的臺灣人真能被「愛國」教育撫慰,而減輕對戰爭的恐懼與悲痛嗎?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