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諾貝爾獎得主點將錄
王心瑩/報導 諾貝爾文學獎頒發100年來,從未頒給以中文創作的作家,今年(2000年)終於頒發給高行健。連同過去幾位科學獎得主,到目前為止共有7位華人榮獲諾貝爾獎的桂冠,他們是1957年物理獎楊振寧、李政道;1976年物理獎丁肇中;1986年化學獎李遠哲;1997年物理獎朱棣文;1998年物理獎崔琦,以及2000年文學獎高行健。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人生與研究歷程。
1957楊振寧、李政道
楊振寧於1944年由昆明國立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次年赴美,於芝加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李政道則是於1946年就讀西南聯大二年級時,受吳大猷推薦赴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並獲博士學位。他們兩人均先後應聘至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所進行理論物理研究工作,這裡先後有多位20世紀物理學大師在此進行研究工作,包括波耳、狄拉克、愛因斯坦、鮑立、萊比、葛爾曼等人,聲名顯赫。
後來李政道轉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他和楊振寧一直在研究工作上有許多討論。當時普遍認為原子內粒子會依循「宇稱定律」對稱地運動,但是他們在1955年提出一個理論,認為核子內的粒子有時會抵觸這個定律,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李政道去找當時同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女性傑出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她對這個理論極為震驚,同意立刻著手進行實驗,雖然實驗的困難度極高,她依然率領2個小組經過10個月不眠不休的努力,真的證實了這個理論。
由於推翻了科學界原本所認為的自然定律,他們三人的照片在當時登上各大媒體的頭版和封面,不過,1957年10月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這項理論時,竟然沒有把獎頒給吳健雄,成為諾貝爾獎史上最大的公案之一。
楊振寧得獎時才35歲,李政道更只有31歲。楊振寧後來於1966年轉赴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並主持理論物理研究所至今。李政道後來陸續在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大學研究,1986年出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並擔任北京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兩人均獲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在物理學界中享有極高的聲望與地位。有趣的是,楊振寧和李政道於合作十年之後,因意見不合而從此不再往來。
1976丁肇中
另一位獲得物理獎的丁肇中,父母親都是大學教授,他們於1936年在美國參觀時,在密西根州意外生下丁肇中,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丁肇中後來畢業於台北建國中學,在成功大學讀一年書之後,1956年到美國密西根大學,1962年獲物理博士學位。他先後在歐洲和美國幾個著名的物理實驗室研究,1969年起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他便是率領一組麻省理工的物理學家在布海汶國家實驗室進行粒子加速實驗,發現了J粒子,獲得1976年物理獎。
丁肇中的這個研究,改變了許多粒子加速實驗的研究方向,也奠定了物質結構的新模式。丁肇中曾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在雨季的時候,一個像波士頓的城市,也許在一秒鐘之內降落下千萬的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著不同的顏色,我們就必須找出那一滴雨。」這句話道盡高能與粒子物理學家追求實驗結果的複雜與艱難,以及鍥而不捨的精神所在。
1986李遠哲
1986年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是第一位在台灣受過完整大學教育才出國深造的諾貝爾獎得主,對台灣人的意義格外重大。李遠哲1936年生於新竹市,在新竹中學、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受完碩士課程,1965年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學位,先後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研究,後於1974年轉任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化學教授。他在1967年到哈佛大學與同獲諾貝爾獎的賀西巴赫合作,完成全世界第一座交叉分子束實驗儀,後來進行一連串分子動力學的實驗,以此獲得1986年化學獎。李遠哲於1994年回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領導台灣的基礎科學研究,並投身教育改革與社會工作。他的父親是台灣知名前輩畫家李澤藩,李遠哲曾說過,父親在藝術與人文方面的薰陶對他影響很大。特別的是,同獲獎的賀西巴赫也非常喜愛文學與藝術,花費許多時間投身大學基礎教育,和李遠哲一樣,非常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問題。近年來,李遠哲因為投入台灣教育、民主改革和民間賑災活動,而使他成為一個爭議性的人物,這也是諾貝爾光環加諸於他之後,國人對他諸多期待所致。
1997朱棣文
另外兩位獲獎的物理學家是1997年的朱棣文與1998年的崔琦。朱棣文是唯一一位華人第二代的獲獎者,出生於美國聖路易一個學術世家,1976年獲得柏克萊加大的博士學位,並於1987年進入史丹福大學任教,在此發展出用雷射將原子冷凍並捕獲的實驗方法,獲得1997年物理獎,當時他只有49歲。李遠哲曾提起,他在柏克萊時就曾聽很多教授提起當時還是學生的朱棣文,認為他將來會是非常優秀的科學家,後來果然有極大的成就。朱棣文曾於1998年來台灣訪問,當時還與李遠哲舉行了一場「諾貝爾網球賽」。
1998崔琦
崔琦於1939年生於中國河南,中學時期就讀於香港培正中學,1958年負笈美國,於1967年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畢業之後,崔琦教授加入新澤西州貝爾實驗室從事電子研究工作,並於1982年出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學講座教授至今。1982年,崔琦與史托馬共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獲得1998年物理獎。崔琦是一位非常熱心的學者,他和妻子在1981年成立Daniel and Linda 獎學金,協助由發展中國家到美國留學、有經濟困難的學生。
這些頂尖的科學家們都很關心台灣科學發展,他們都是中央研究院的海外院士,也經常獲邀來台灣演講或講學。由於台灣即將加入WTO組織,未來台灣的競爭力必須倚賴高素質的人才,許多科學家也發言表示應重視基礎科學教育與研究。閱讀諾貝爾得獎者的歷程,除了與有榮焉之外,其中的啟發與經驗傳承才是更重要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