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經典新校版)

薩謬爾.杭亭頓

79折$ 379
本書結論:文明的衝突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脅,而根據不同文明建構的國際次序,則是對抗世界戰爭最有力的保障。

文明是問題也是解方,自1996年出版後,書中的論點不但沒有因時間而褪色。諸多國際事件的驗證,讓文明衝突論更加穩固。了解國際局勢必讀著作。經歷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檢視與辯證。每次世界局勢的衝突事件,再再印證杭老的論點。了解衝突的肇因,多少人回頭探討如何修補與重建世界秩序?

一切問題都來自於多元文化與單一文化的態度。書中結論章節段落是這樣說。【"在當今正在呈現的存在民族衝突和文明衝突的世界中,西方文化的普世觀念遇到了三個問題:它是錯誤的;它是不道德的;它是危險的。它是錯誤的,是本書的中心論題,邁克爾·霍華德爵士對此作了很好的總結:“西方的一種假設是,文化多樣性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現象,它正在迅速地受到一個共同的、西方取向的、以英語為基礎的世界文化的侵蝕,這種文化造就了我們的基本價值觀......這一假設是根本不真實的。”】

俄烏戰爭中間,國人引用進攻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國際關係大師米爾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一句話,【歐美國家與俄羅斯(以及中國)之間最大的分野,就是前者是21世紀的國家,後者仍然是19世紀的國家。這裡指的不是國家發展程度,而是政權對國際關係的信仰。後者相信自由主義外交政策,重視推廣自由民主意識形態,而輕視「現實主義」的權力平衡原則,更不相信俄羅斯會因為安全被威脅而發動戰爭。】

該作者錯用引用米爾斯海默之理論,該人也是重視實力原則而非信仰。何況推廣自由主義不是美歐的外交政策,是美國一廂情願的意圖,也是本書中強調的重點。重視文明的對話,而非強推意識形態。以現今國際局勢,法德歐洲國家少以自由主義強壓他國。美國推廣自由民主意識部分也是雙標。對於沙烏地阿拉伯就閉嘴。如果是印度對美國談民主,美國就談其他人權發展與種族等問題,各種例證在國際政治現實歷歷可見。

該文章另一句話【"冷戰結束,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倡以自由主義(Liberalism)獲得最終勝利的「歷史終結論」並沒有實現,美國領導下的「一超多強」霸權體制走到今時今日,面臨不少逐漸壯大的反撲力量——中國的迎面挑戰,俄羅斯的帝國遺夢,宗教極端主義勢力,每一天都在考驗「自由主義」陣營。根據杭亭頓在《文明衝突論》中所言,分屬東正教文明的俄羅斯和西方文明的歐美國家,必定因為意識形態發生衝突"。】

以上更是因果關係錯覺,真正的問題在美國強加自己的意識形態於他人國家,然後引起對立衝突。這一點才是杭老書中結論,接受多元文化。自由民主(或假借這個名號)不是白種人的負擔。這是偽裝的帝國主義,所謂白種人,確認說法是WASP的人群。對不同文明的態度,接受與共存,這才是杭老的諄諄教誨,先有假借民主名義干涉他國各種措施,才會有文明衝突。

杭老書中進一步闡述文明的衝突的先決條件,如人口的成長,經濟科技的大國崛起,各國實力與支配力的成長等。書中不同段落看到杭老預言,文明地方邊界可能有衝突。如果美歐可以接受和平共存,就不會有文明衝突。以南海為例,當美軍有力量時,航艦以自由航行為名經常來此。當中國航艦通過日本海峽時,卻已威脅論視之,同樣的動作不同的態度才是重點。無法平等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就會有文明衝突。

受惠於前人的勤勞,圖書館借閱書籍幾乎每頁都有螢光筆記痕跡,懶惰者根本不用細讀,按照各色畫線就可以輕鬆將本書看完。本書自序中本書起源於1993外交事務季刊Foreign Affairs夏季號文章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文明的衝突,得到眾多的迴響。本書是該文的擴充版。

2022俄烏戰爭的熱門預言點在本書中幾個章節可以看到,圖7-1西方文明的邊界,已經將烏克蘭直接劃分為二,(白俄也是一分為二,可能因為該國採取隱忍政治態度,同時也兩面交好,俄國接受其國內差異),羅馬尼亞與前南斯拉夫的分裂國家等。重點是圖7-2分裂的國家界線,這也是俄國特別行動的重點,烏東人民長期被統治集團殘忍暴力對待,法國女記者安妮-洛爾·博內爾(Anne-Laure Bonnel)2015年拍攝《頓巴斯》紀錄片因為行動才得以再度傳播全球。當時法國國內其他媒體以及西方人權組織對影片的有意“過濾”也是行動無法得到正確的認知原因。

出版書籍當下蘇聯已然解體,世界各國剛歷經海灣戰爭,美國勢力威震世界,不可一世。作者卻深思熟慮到未來的衝突對手。闡述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局勢的演進,並針對各文明區域的未來發展,做出分析與預測。也因為考量到各文明潛力。將冷戰後世界格局,分割成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一班讀者容易疑惑,現今的拉美文化是古老的瑪雅,印加或阿茲特克文明的延續或者是西班牙及葡萄牙的帝國文化再現?抑或是上述兩者的結合體那麼它是甚麼?非洲的土地廣大,人口眾多,撒哈拉沙漠不僅隔絕了非洲南北的人民種族,同樣也區分了文明的發展。北非區域大部分與伊斯蘭文化地區相接且相近,而沙漠之南,非洲內部的其他古老文明是否相同?拉到其他區域,廣大的東南亞國家,現在的東盟十國,是否無法主宰世界,所以不列文明之內。這些分割是否太過簡略?伊斯蘭區域之間也有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內部衝突都被忽略?很多相鄰國家也不一定贊同伊斯蘭國ISIS的統治方式,這些差異是否也超過杭老的預期?文明相關區域之內對於各自的文化部分也主張有所不同。這些都是本書的爭議點。

杭老主張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對於南斯拉夫分裂,21世紀初的911、伊拉克戰爭、阿拉伯之春、烏克蘭內戰、伊斯蘭國ISIS和敘利亞戰爭等暴力衝突事件,近年出現的西方國家民粹勢力興起、歐洲穆斯林移民爭端、中美貿易糾紛和土耳其危機等事件都可以由本書得到解釋。

書中斷言微觀層面上,最強烈的斷層線實在伊斯蘭國家與東正教、印度、非洲和西方基督教鄰國之間。宏觀層面上,最主要的分裂是西方和非西方之間;在以穆斯林和亞洲社會為一方,以西方為另一方之間,存在著最為嚴重的衝突。未來的危險衝突可能會在西方的傲慢、伊斯蘭國家的不寬容和中國的武斷的相互作用下發生。這些衝突因子是否是經濟因素大於文明系統?或是這些是政治勢力的對抗而非文明本身。這一點也是本書最被批評的點,甚麼是文明,是個人的處理立身基礎或是宗教種族語言等各種因素的總和體,我是誰?由哪來?將往哪裡去。這個大哉問提可以適用在個人,也可以適用在整個國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