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日本文學史上最暢銷小說,夏目漱石公認代表作【獨家收錄漱石文學百年特輯】

夏目漱石

79折$ 252
我們必然都會受到感情的影響
劇透警告
《心》是一本文風和劇情都極為纖細的文學小說。「老師」這種尊稱不限於學校師長,只要是自己打從心底尊敬的人,覺得對方教導了自己許多事情,希望自己可以從對方身上學習到新事物,那麼稱對方為「老師」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期許」。情感沒有絕對的正解,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人心總是深不可測,卻又吸引著我們一探究竟。夏目漱石的《心》共分為〈老師與我〉、〈父母與我〉與〈老師與遺書〉三篇章,每一章所表示的「情」的意義都不一樣。在〈老師與我〉可以看出所謂的「尊敬之心」,〈父母與我〉則是詮釋了「孝順之意」,〈老師與遺書〉把人性最為矛盾、纖細與敏感的態度慢慢表示出來。在〈老師與我〉裡可以看出老師隱隱約約的憂鬱以及自己閉口不提的往事,〈父母與我〉則是故事轉折的開端,〈老師與遺書〉把前面的伏筆都完整地收回,老師利用「遺書」的形式,把自己最深沉的過往向主角坦白。

老師最後選擇向主角做「自我坦白」的動作,其實就能從中看出這位老師很信任這位主角(學生)。人要向某人坦白出全部的自己,其實需要的不只是勇氣,而是信任。當自己不信任任何人時,秘密就不會有重見光日的一天,只會永遠沉睡在自己的心底。在做「自我坦白」時,起初會有一些疑慮,把自己過往的事情說出來真的好嗎?讓他知道我有那樣的個性真的好嗎?他知道後,會怎麼看待我呢?在《心》一書裡,老師的自我了斷成了這些疑慮的剪刀,遺書成了最後坦白的方式。

愛情與友情該如何拿捏?哪個比較重要?難道就沒有同時兼顧兩方的方法嗎?這是老師的遺書、夏目漱石在《心》裡向讀者們暗示的問題。所謂的「利己主義者」真的能一直悠然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嗎?這不盡然。當「愧疚」和「自責」長期在自己的心中扎根,人心必定會產生變化,更值得省思的是這個「變化」會把當事者帶往何處。《心》是很典型的浪漫主義文學,深入剖析「感性」的存在意義和其價值,但人心的源頭和結局並沒有絕對的答案。我們的人生脫離不了感情──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其他種感情,只要還活著,我們必然都會受到感情的影響。簡言之,也許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感情。不管是為了父母、孩子、朋友還是另一半,因為有了讓自己想要寄託感情的對象,才會讓我們想要努力下去。不過,如果這份感情是帶有歉疚,或是深沉的自我厭惡呢?活下去的意義會因此消散嗎?這是《心》帶給我們最深刻且蘊含人性哲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