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停止不開心》試讀心得
劇透警告
想把生活過得快樂,究竟是申論題,亦或是選擇題?
人生中,憂慮似乎是無法避免的,它像影子一樣緊跟著我們,讓人焦慮、疲憊,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
讀完《如何停止不快樂》,深刻感受到,我們經常無意識地陷入逃避羞恥感,自我批判、討好他人、害怕失敗等破壞性思維,在矛盾與內耗中,進而削弱了個人的幸福感。
作者點出了14種常見的思維陷阱,讓我們理解,完美主義、比較心態、過度追求成就,只是我們逃避羞恥感與恐懼的手段。尤其是害怕失敗,是台灣人成長過程中最容易被灌輸的觀念,彷彿失敗就是可恥的,能夠推翻一切努力的痕跡,這樣的壓力也跟著年紀增長,被帶入職場或家庭生活中,成為一種無止盡的循環。拼盡全力追求成功,只是為了要彌補其他錯誤所帶來的挫敗,跟無價值感,還必須要維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評價。
然而,事實上是,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接納失敗,擁抱失敗,甚至慶賀失敗,將它視為學習的契機。因為失敗只是還未達到成功的狀態,而非個人價值的否定。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學會區分哪些回饋值得在意,哪些應該放下。許多人因為害怕被批評而討好他人,或未能夠正視自己內心的羞恥感,轉而變得容易憤怒。但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平衡——我們既能不受到無謂的批評影響,又能理性思考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意見。
此外,書中也探討了過度成就與競爭心理的現象。有時人們拼命追求成功,卻忽略了這場競賽究竟是否真的值得。就像書中提到的伊莉莎白,她曾陷入「人肉機器」般的生活,直到她停下腳步,才意識到幸福與珍貴的關係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不論有沒有成就,我們本身的存在就已經足夠。真正的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中仍然選擇前行。而真正的快樂,不是討好別人或追求完美,而是學會接納最真實的自己。
唯有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理解失敗的價值,才能真正擺脫內耗,有能量跟餘裕,去創造或選擇自己想要的自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