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需要安慰:法國精神科醫師寫給這個世代的愛之語

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79折$ 379
★安慰即陪伴★
從小到大,在學校也是有輔導無用論,但不輔導又不行的言論;看精神科醫師效果有限,但又不能不看,這真是一件難以定論的事!精神科醫生承接那麼多患者精神上的情緒問題,人生充滿著生老病死的痛苦,身體疾病的痛苦造就生命活的痛苦,這是一件很殘忍的事,當歷經親人病痛亡故,對人生的苦楚更上層樓,還是要好好活下去,但是心境已然不同,有時候是封閉了對痛苦的感受,才能好好活下去。

作者很有系統的要讀者面對這個現實:「安慰意味著明白並接受我們的言詞只能不完美地減輕內心的痛楚;但同時也希望不要在孤獨中經歷這種痛楚,安慰是一種充滿愛的行為,即使有時無能為力。」無能為力這種感覺已經困擾我好久了,看到這裡,突然有種豁然開朗之感,人生要向前看,這就是作者一開始說的—安慰是種陪伴,自己也要陪伴自己,接受自己的痛苦,原來「安慰所試圖創造的是希望。」現在轉變思維,人生要「隨日而安」,不只是活在當下—「我專注於此時此地我能做的事情」,還要安然處之,「希望本身可以帶來安慰,因為它讓我們從預期將會有困擾的想法中鬆懈下來,並能讓當下的幸福觸手可及。」接受現實的困境,學會放下!

〈我們對安慰的需求〉中作者提到面對新聞時的狀況,深深的共鳴,戰爭帶來的負面效應,身為一個渺小人類的無力之感,對人類社會的殘酷感到厭惡,雖然一直告訴自己:社會上好人還是多過壞人,但是並不會改善任何情況,心中的痛苦,除了欺騙自己緊閉五感拒絕接受消息之外,心靈難以承受,哦,原來我們要學會過「有療癒能力的生活—接受、謙卑是有必要的,即儘管感到痛楚,也要以一個受傷的個體,努力與世界重新連結。」學會「微安慰文化」自我安慰或安慰他人,安慰不只是對別人,更應該要好好地陪伴自己,自我療癒,是一件可以努力的事。

《當我們需要安慰》一書,作者用溫柔的口吻,專業的角度,真實的安慰,讓讀者接受人生是痛苦的,但是透過「安慰」陪伴,細水長流能朝向幸福的路上走,人生一路跌跌撞撞,卻也滿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