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折$ 198
5 /5
4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0/11/14
這本書很薄,份量卻很重。
能夠很快的讀完,但讀完後的餘勁卻久久不散。

本書以記錄片的方式書寫。
沒有錯綜複雜的佈局,也沒有精雕細鑿的遣詞用字。
只是直接的把眼睛看到的,轉化成文字。
用簡潔的用字,披露出最赤裸的人性。

書中敘述了作者,身為一名猶太人在1944年所遭遇的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事件。
納粹非常有效率的執行一連串迫害猶太人計畫。
一開始是把他們禁閉在自己的家中,然後設立猶太人特區把所有猶太人關進這個特區裡。
接著每天一批又一批的猶太人被火車載走。
進入集中營後,只能領取微薄的食物然後終日工作。
每天都有病倒或已虛弱不堪的猶太人,像畜牲般被集結排隊。
然後依序被送入焚化爐,活活燒死。

翻開這本書,跟著作者的腳步。一步步見證人性崩毀的過程。
你會驚訝,人竟能如此單純,只要有一碗熱湯喝就已滿足,連作夢也能夢見一碗熱湯。
人也能如此冷酷,眼見年邁的老父被毆打卻能冷眼旁觀。甚至埋怨起老父何必多嘴討打。
而當衰弱的親人死後,你會有一絲的哀傷。
然後就忘了這件事,只記得終於自由了。
不用再照顧這衰弱的人,不用再分一半的麵包跟熱湯給他。

或許\你會驚訝人居然能冷血至此,但看完這本書,相信你會覺得,其實合理極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07/06/16
世上著名的納粹黨,著名的毒殺猶太人,都由希特勒時期產生。其血腥殘暴,甚可超越中國南京大屠殺,不論是對於男人,女人,孩童,老人甚至是剛出生的嬰孩,只因為他們生為猶太種族,擁有著猶太國籍,至死至終都是個猶太人而已。

很多書都在近代緩緩闡述出當年的那些傷痛與恐懼,或者說,是永遠無法抹滅的一段歷史,其目的皆是為了讓每一個人了解到當年的事情,了解到,原來人性,也可以如此的不堪。

在那時候存活下來的猶太人們,振作自我,強打精神,懷著那樣的戰戰兢兢過活,甚至抱著無可比擬的痛苦回憶過往,將其寫下,那樣的喪親,喪失自主的日子,即便已過去久遠,卻難以讓人忘懷。

因此,當看著這類的書籍時,我必須強忍著那即將留洩而出的破口,任由恐懼佔滿我心,期待它能從腦海中快速播放完畢,卻又忍不住一看再看,只因為,那樣的事情,實在不是我們真能深刻體會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07/01/22
  我捏捏臉頰:我還活著嗎?還清醒嗎?我不敢相信,怎麼可能發生燒死大人小孩的事,而全世界都默不吭\聲?不可能,這些都不可能發生,絕對是一場惡夢……我應該馬上會驚醒,心蹦蹦跳,重回我童年的房間、我的書本。--摘錄自埃利.維瑟爾《夜》,3,P.64。

  光從書後的文案,只能憑直覺推斷《夜》也許\是本回憶錄,然而就在滿懷疑惑下翻開書頁的那一刻,我發現光是用「往事不堪回首」仍不足以將其中的辛酸道盡;即使將它寫下,亦永遠無法撫平深深刻在靈魂裡的傷痕。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事件雖然廣為人知,但始終離我很遠;「屠殺」二字是殘忍的代表,也不過是模糊感受。時間的洪流日漸淡化記憶,淚\水卻如何都無法抹去過往的痛。

  埃利.維瑟爾娓娓道出童年時,樂觀與信仰在事件發生前幾乎是猶太人的全部;即使被迫離開家園,依然天真地想望一切都會過去。流放、遷徒、離散,生離死別將他與家人拆散,絕望重重打擊他的信念,心裡唯一緊抓住的,唯有活下去。

  邁開沉重的步伐,連呼吸都要用力,無法工作或移動的,都會被丟入焚化爐裡或吃子彈。在集中營裡有如無盡暗夜的日子,人格早已消失,尊嚴已經死亡;生存的希望是如此卑微,撐不下去的唯有死路一條。在這樣的情形下能多喝一口湯,多分得一塊麵包都有如天賜的禮物。看著無辜的孩子上絞刑架,成千上百的囚犯既是麻木也是絕望;兒子為了填飽肚子,不惜傷害父親奪走麵包,任憑老父哀求甚至眼見他被毆打也無動於衷。

  猶太人們齊聲讚美上帝的名時,不知祂是否聽見他們發自心底的哭號?泯滅人性的殘殺後,遷到最後的集中營前,獄長竟要求他們將牢房清乾淨。

  「為了解放軍,」他說,「要讓他們知道這裡住的是人而非豬玀。」--摘錄自5,P.140。

  奴役猶太人的SS們試圖湮滅暴虐的證據,連說出的話都荒謬地可笑。也許\命運之神想起被遺忘的他們,美軍坦克駛進集中營並解放他們。

  可惜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我很想知道後來的埃利澤是否和其他家人再見?他的姊妹們是否安好?現在垂垂老矣的埃利澤,還會不會因為這段有如惡夢般的過去而驚醒?如果,這真的是一場夢就好,至少醒來後,他還能擁抱父母,和姊妹們相聚。

  如果這只是夢……
展開
user-img
5.0
|
2006/10/30
跟我同一世代的人,對「辛德勒名單」應該不陌生。還記得三民主義老師在課堂上推薦我們去看這部電影。我們挑了應該不那麼嚴格的戲院,以輔導級的年齡跑去看限制級電影。一開始或許\是刺激,看完電影卻是滿心沈重。這種歷史,感覺離我們非常遙遠,知道了以後卻宛如重重的石頭壓在心上,丟不開。

有些事情,看到了、知道了,自我的世界就會變換成另一種模樣。
永恆的猶疑,永恆的不確定。


有一天,在Oprah電子報上,看到Night這本書。
一開始只是受書名吸引,看了書介,才發覺正是我幼時閱\讀的題材。
薄薄一本小書,一旦開始閱\讀,你就踏上漫長旅途。
那是無盡長夜之下的摸索、可預知的悲劇,而你意欲扭轉一切,卻發現自己終究只是太久遠之後的經歷者。
讀著讀著,愈發明白無能為力的殘酷。
在短短一、二小時內,體會自己存在的虛無。

今年五月出差時,特意選了一天,參觀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行前,朋友用spooky這個詞形容這個地方,我也大致有了心理準備。然而,一到現場,你會發現一切心理準備都會崩潰。紀念館內鉅細靡遺呈現了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始末。包括納粹與希特勒如何崛起、德國境內的猶太人如何開始受到歧視孤立;隨著戰事擴大,猶太人如何流離、當時的各國政權如何袖手旁觀;還有那些灰色的鞋子山、成堆的梳子、生活用品、集中營內孩童的畫、那些被迫從主人身邊離開的小熊洋娃娃小木馬……牆上掛滿了猶太人家庭的照片,相框是他們最後的家。他們的生活縮減成短短一句相片解說,其他的早已化成灰色的煙散盡。

紀念館內外,是素樸的淺灰色牆面。最醒目的,正是Elie Wiesel的字句。
他站在灰撲撲的天色下,身後是灰色的集中營建築,天空飄著的是灰色的煙,灰色的煙裡,是他的家人朋友。

猶是少年的他,在集中營門口,與母親妹妹永別。待在集中營期間,他努力不讓父親給「淘汰」,想跟父親一起活著離開。只是,最後他終究要忍著聽父親的痛嚎,失去敬愛的父親。

忍不住要想,如果他們不要跟著德軍撤退,而是跟其他病弱的同胞留在集中營內,或許\他們不用經歷之後的雪中跋涉,或許\父子二人都能得救。

而一切都是也許\,一切無法重來。

我們跟著Elie Wiesel失去信仰、一同質疑,還要學會「記住」。
如同紀念館內那些受難者或其後裔所言,紀念館與這些關於大屠殺史實的文字,其真正的目的不是復仇,不是為了仇恨而存在,而是要人類從歷史中學會教訓。面對「歧異」,我們應該寬容、了解,而不是歧視、仇恨。不論民族、不分世代,都應該明瞭人心可能會如何誤入歧途,做出多可怕的事。懷抱著恐懼與不齒的心情,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