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說:「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這句話在這本書內,出現了至少三次,或許就是意義治療法最好的註解。 弗蘭克是一位醫生,他是如何撐過那種每件事都是為了叫囚犯失去自主權的集中營生活?弗蘭克說,個人的信念很重要,雖然集中營剝奪了絕大部分的自由,但我們還剩下人最後的一件自由:在既定的境遇中採取個人態度的能力(p.15)。這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滿意義且有其目的(p.89)。他也根據他在集中營的經驗,提出一個概念,信心喪失與全然放棄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p.97)。 經歷集中營的心情,有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個階段是剛接觸的“震驚”;第二階段就會進入“冷漠”,而這也是自我防護之必須;第三階段就是重獲自由的心理。他也大膽的舉出,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東西能幫助人在最壞的情況下還能活下去,除非人體認到他的生命有一意義(p.129)。而一個人求意義的意志也能遭受挫折,此即意義治療學所稱謂的“存在的挫折”(p.126)。弗蘭克認為,人的尋求意義與價值可能會引起內在的緊張而非內在的平衡,然而這樣的緊張為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心理條件(p.129)。我覺得意義治療並不否認或貶低“心理失衡”的狀態,反而給予它正面的意義,在不斷失衡與恢復的過程,反而能給予人更大的精神力量。也因此意義治療的重點並不是放在回顧與內省,而是把焦點放在病人將來要完成的工作與意義上。弗蘭克也說,人真正最需要的並非不緊張,而是為了某一值得的目標而奮鬥掙扎(p.130)。意義治療法企圖使病人深深了解他的責任,因此必須讓他自由抉擇為了什麼,對什麼人或什麼事負責,...這就是為什麼意義治療家中,是最少把價值判斷塞給病人的。(p.135) 我覺得意義治療法很有趣,它以正面的角度去看待“痛苦”這兩個字。弗蘭克認為發現生命的意義有三種方式:1.藉著創造、工作;2.藉著體認價值;還有藉著受苦(p.137)。並且也說,有意義的犧牲就不成為痛苦(p.139),算是呼應我們最一開頭尼采說的話,當你知道你想過的生活,你就能忍受任何生活。人類的存在,本質上要自我超越(slfe-transcendence),而非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p.136)。 這本書拓展了我的視野,當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改變,這世界也會跟著改變,我很開心我多了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雖然這本書薄薄的,但卻讓我有了不少收穫。不過看完這本書還是讓我有些許疑惑,這本書談論存在主義,而存在主義內討論宗教嗎?我以為存在主義是不討論神的,但是這本書雖然作者沒有明說,但不時間露出宗教信仰的影子。這對存在主義來說,是正常的嗎?即便如此,還是可以說這本是不錯的書。裡面提到一些輔導技巧也還不錯,也是可以參考的。整理的不是很好,還是自己看看這本書吧,一定會得到比我更多的收穫和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