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

9折$ 342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4/05/19
人獸同源、同病、同命的《共病時代》

動物會因驚嚇或恐懼而暈倒,甚至猝死嗎?動物會得癌症嗎?動物會藥物成癮嗎?會自戕嗎?也會得厭食症嗎?這些問題的答案通通是「會的」。長久以來人類試圖以「人性」區分人類與其他動物,並因此自認為更高級,卻忽略人類與動物有多麼相像。人類自以為只會發生在人類身上的疾病,或者只有人類才會出現的行為,其實在其他動物身上也很常見,兩者的病症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作者之一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是心臟科醫師,一次到動物園出診帝王獠狨的經驗,讓她開始探討有什麼是獸醫師早已掌握,但醫師卻毫無頭緒的病?動物除了「捕捉性肌病」很類似人類的「章魚壺心肌症」之外,還有能在動物身上找到的其他「人類」疾病嗎?不找還好,一找不得了,動物與每一種能想到的人類疾病都有關聯,然而,醫界卻因為等級制度,醫師和獸醫師間的鴻溝始終難以跨越,連一同喝下午茶都不可能了,更別提攜手合作。為了結合人類醫學與動物醫學,兩位作者創了一個新字——「人獸同源學」(zoobiquity)。

在閱讀《共病時代》之前,我曾經在探索頻道(或國家地理頻道)看到大象也會得創傷症候群,這讓我感到驚奇無比,原來不僅是肉體上的疾病,人類和其他動物在心智與情緒層面也很雷同。讀完本書後,我則對「人獸同源」這個概念更加信服,人類的強迫症、臨床憂鬱症、藥物濫用與成癮、焦慮症,還有性生活和青春期行為,在動物界,甚至昆蟲界都能找到例子。書中有兩個部分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是蜻蜓的「傳染性肥胖」,第二個則是動物的自戕行為——或稱「過度梳理」。

公蜻蜓通常很好鬥,但有些公蜻蜓卻避免衝突。昆蟲學家詹姆士・馬登(James Marden)將這類懶洋洋的公蜻蜓帶回實驗室後,發現他們儘管外觀毫無異狀,卻病得非常厲害,因為牠們的腸道都被簇蟲寄生,罹患了「肥胖」疾病。這些生病的蜻蜓因脂肪積存,肌肉功能降低,所以行動遲緩,身體虛弱,無法為了交配機會或捍衛地盤而起身戰鬥。而且,這肥胖病還會藉由排泄物或分泌物的水傳染給其他健康的蜻蜓。

如果公蜻蜓腸道中寄生的簇蟲會使好鬥的蜻蜓變得懶洋洋,我們身上的寄生物——細菌也好,病毒也好——是否也或多或少對我們的性格產生影響呢?若是如此,那麼我們的「自我」究竟從哪裡開始算起,又到哪裡結束?

本書中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動物的「過度梳理」。動物會將原本應該用來對付敵人的武器——鋼牙、大螯、尖喙、利爪往自己身上招呼,而且次數還很頻繁,例如馬會猛烈囓咬自己的側腹、貓和狗會拔毛、鳥會啄羽、爬蟲動物會肯自己的尾巴等等。作者指出,整理羽毛、舔拭自己等的梳理行為可以安寧心神,但如果這種需求及強度過了頭,就會形成動物自戕和人類自殘的行為。

書中其他例子也令人耳目一新,但「自戕是過度梳理」這個論點則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人類精心美容保養,跟拿刀在自己身上割出一道道傷口,以及被單獨囚禁而啄羽的鳳頭鸚鵡,都是為了安定心神,為了「釋放......然後感到輕鬆」,而且都包含在「梳理」這個範圍內。

我讀完《共病時代》後也看了「人獸同源學」官方網站,得知這本書出版後不僅打破一般民眾的刻板印象,更促成每年「人獸同源學研討會」的舉行,自2011年至今已進入第四屆。看到這個訊息除了佩服本書的作者,也衷心希望研討會能繼續舉辦下去,讓更多的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攜手合作,以打破「人類 vs. 動物」這種分類法造成的鴻溝。

最後,我不禁想,若莎士比亞讀了《共病時代》,不曉得他筆下的哈姆雷特(Hamlet)對於「人類是啥」(What is a man)的疑問會不會有新想法,抑或更發迷惘?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