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

79折$ 237
4 /5
14位讀者評分
5
21%
4
50%
3
29%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5/10/21
作者在這作品裡充分展現了,一人獨自離鄉背井之初的不安,收到家書的思鄉情切,從無法適應漸漸地習慣了當地的生活,再歷經有了情感的依靠與牽絆,到終於有了歸宿,感覺就要落地生根,這時如果家鄉有事故發生,要在兩地取捨,是留下還是回去就有諸多的猶豫選擇,是已打下基礎的未來日子重要,還是親情的需求重要;那如果以為只是暫時回鄉,發現原來沒有的,現在已經有了擁有的機會,是要拋下在外地對人的承諾,還是堅決轉身離開不負於人?

艾莉絲乖巧女孩的形象,一路走來皆有善心人士願意儘最大的幫助及愛護,但她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大部份的時候並不怎麼堅持,總是向不得不接受的命運低頭,大部份的話都藏心底,而這些心事只有向讀者吐露,所以讀者其實頭也很大,接受了很多艾莉絲的苦與怨,默默地嘆氣。

家人的愛有時很強大,有時很脆弱。

大概在國外,舞會是相當重要的社交娛樂,在愛爾蘭,在布魯克林,都有舞會的場景,艾莉絲與東尼來往後,每周都去跳舞,之前艾莉絲還沒去布魯克林時,在舞會對她不屑一顧的吉姆竟然在她回鄉後刻意接近,還未交待家鄉的人她已有婚約,一步步,似乎是踏入了另一戀愛機會的選擇題,心思擺盪的艾莉絲該如何選擇?

對於艾莉絲狹小的人際關係,其實相當予以同情,不是公司同事就是租屋處的房東房客,不然就是神父,再來就是戀愛對象的家庭了,艾莉絲對她身邊周遭人的態度,是既希望不被打擾,又想要得到某些幫助,又不想破壞彼此的和諧,也不願自己受到任何牽連,我想在那種環境要置身事外,也是很困難的。

生活上人際關係確實是非常麻煩,一團體(空間)必然會有喜歡或是厭惡之人,想避開厭惡的人就連同喜歡的人都接觸不到,也是我經常深感其擾的部份,事事無法盡如人意,總要有所取捨與犧牲,就如同想要安靜,就不能有太多朋友,想要有玩伴就不能怕有人會糾纏不休,對於那種怎麼都賴著不走的人,只能自己走開了!

說實話,這部的劇情、敘述內容並不華麗與精彩,我想作者要表現的應該是比較平實的風格,整部作品讀起來總有點抑鬱難伸的苦悶,即使在女主角已經有點蛻變得較為亮麗動人,但是覺得應該是有那種過過鹹水的況味,家鄉的人才會比較去注意與羨慕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5/10/07
「她已經回布魯克林了,」媽媽會這麼說。火車跨越麥可美大橋,朝韋斯福前進時,艾莉絲想像自己的未來,當媽媽的那句話對那男人意義漸漸流失後,同一句話卻對艾莉絲越顯刻骨銘心。想到這一點,艾莉絲幾乎微笑了,然後她閉上雙眼,再也不多想了。








作者簡介說明《布魯克林 ( Brooklyn )》一書作者-----原籍愛爾蘭的作家柯姆.托賓(COLM TÓIBÍN) 著有七部長篇小說,三度入圍布克獎決選。




經常閱讀英美純文學小說者就能先以五顆星的心情期待~~『七部小說,能三度入圍布克獎決選』所可能帶來的的非凡閱讀感受與作者本身書寫故事的超然功力了。




坦白說,讀完柯姆.托賓的《布魯克林》,特別是讀完到最後一段落文字時,我落淚了。




落下的淚,無關乎喜悅或悲傷,只為了感受到艾莉絲能從一個懵懂無知的鄉下大女孩,蛻變成一位能掌控自己未來人生的小女人,而震撼,而感動。








一九五○年代,愛爾蘭經濟蕭條,來自南方小鎮的艾莉絲,與許多同齡女孩一樣,必須離家去外地掙錢。在姊姊的安排下她將隻身前往美國,她別無選擇。


告別親人和家鄉,艾莉絲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寄宿人家落腳。擁擠的城市、大批的移民、人生地不熟,加上女室友間微妙的猜疑妒忌,思鄉之情與寂寞無助總在夜深人靜時將她淹沒。然而,日復一日白天工作、晚上進修,帶來全新的生活節奏,她學會在陌生城市中上教堂聚會、跳舞,有了新的朋友,認識男孩子,進而發展更親密的關係……就在離鄉背景的痛楚漸漸遠離時,艾莉絲接聞一椿噩耗,她必須回去愛爾蘭。


返鄉的她,全身帶有一種美國式的魅力,艾莉絲發覺在布魯克林的生活改變了她,卻也意外發現,有一部分的自己竟想留在家鄉。然而,她終究必須在愛爾蘭與布魯克林之間,做出攸關她未來人生的重大抉擇……








柯姆.托賓的《布魯克林》一書我的讀後心得分成兩段。




一段是艾莉絲剛離開故鄉愛爾蘭前往美國布魯克林展開新生活時的一些感觸。




另一段則是艾莉絲因姐姐驟然離世,她在返回愛爾蘭的老家,看見年邁孤獨母親時,內心產生了究竟要不要放棄在布魯克林所獨自努力建造出的美好人生,留在老家成為一名孝順的乖女兒的兩難抉擇。




這兩段故事,緊扣我現下實際的生活情況。原來,與有緣分的書相遇是如此之美好,幸運讀者如我者,讀到跟我或身邊類似的人,在類似的時刻下,因為每一種微妙因子的混合作用,我們,會作出對自己未來人生截然不同的選擇。那是一種成長,一種試煉,一種證明自己是勇敢的人的選擇。








先講柯姆.托賓的《布魯克林》一書前半部,艾莉絲離開故鄉前往美國布魯克林工作的故事。




最近母親因為健康問題,再也無法獨自一人自理生活,於是幾番商量之下終於同意入住養護中心。在這半個月多的時間裡,我與在養護中心工作的幾名來自越南和印尼的外籍看護成為好朋友。




每天晚上九點是她們交班的時刻,辛苦了一整天的女孩們,終於得以暫時放下工作休息,不同國籍的年輕女孩兒們嘰嘰喳喳興奮地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開心地大笑,或相互嬉鬧。那樣的景象,讓我聯想到柯姆.托賓的《布魯克林》書中剛來到遙遠異地布魯克林工作的艾莉絲。




很糟糕的是,艾莉絲生活的那個年代還相當保守,女孩們也被規定只能住在女子宿舍,規規矩矩吃飯、工作、生活。身邊沒有朋友,對於所處的環境又極為陌生,加上這是艾莉絲第一次全職工作,種種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讓閱讀者的我,簡直要以為艾莉絲得了『憂鬱症』------但是書中只是很簡單地將這種狀況稱為『思鄉症』。




到底真正名稱為何並不重要,重點是艾莉絲的孤獨與寂寞,無助與徬徨。




每天晚上幫母親送宵夜時,我看著眼前外勞妹妹們愉快的嬉笑打鬧,我心裡真的好替艾莉絲難過。那些流不出的眼淚,說不出的無依,在作者柯姆.托賓的《布魯克林》字裡行間被一點一滴透露出來,魔法似地讓讀者跟著沮喪和無言。




這種苦,能怎麼辦?唯有咬緊牙根撐下去。終會有柳暗花明的一日。








再談柯姆.托賓的《布魯克林》一書後半部,艾莉絲因唯一留在家鄉陪伴老母的姐姐若絲突然驟逝,原本只是想回到愛爾蘭老家弔唁的艾莉絲突然發現,不只母親、還包括其他手足兄弟和村子裡所有熟識與不熟識的人都一致認為:艾莉絲應該毅然決然放棄在布魯克林創造的美好生活,搬回愛爾蘭鄉下的老家陪伴母親終老過一生。




要選擇遠走高飛實現自己的夢想?還是選擇留在故鄉永遠當一個孝順的女兒?




有些人很幸運,一輩子都不必作選擇,有些人卻是要在年紀輕輕時就作出決定------例如我。




年輕時我也曾經想天涯海角就隨著自己深愛的那個人遠渡重洋,在另一個新大陸過著某一種從未有過的生活。但是,大三時母親發現罹患癌症,就此改變了我的一生,我放棄愛情,放棄對異鄉生活的憧憬,放棄所有夢想,只能留在故鄉當個孝順的女兒------只因為我是單親母親生下的獨生女,對我而言,照顧母親這件事,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責任與義務,我沒有理由逃避。




對於當年的抉擇,問問現在的我後悔過嗎?坦白講,沒有後悔,但,我感覺相當遺憾,錯過自己曾經可能有的另一種生活。








「讓他們看看妳燦爛的愛爾蘭微笑。」








柯姆.托賓的《布魯克林》娓娓道來一種人生,淡淡的喜,淡淡的愁。像是一杯溫潤的好茶,閱讀過後,一再在心底回甘。
展開
user-img
5.0
|
2015/10/04
《布魯克林》是自己覺得算蠻溫煦和諧的小說,少了對立、衝突面,多了柔軟、堅毅剛強的一面,不禁想到台灣本島有著許多飄洋過海來到這裡生活的移民新娘,也許不只是只有她們,家鄉裡也有著外籍看護、不同身分的所有女性族群們,默默地在這裡努力奮鬥,勇敢生存,儘管與我們語言不相通,為了分擔家計,學習我們可以溝通的語言,融入我們當地的生活,這些勇敢的新女性,真的真的讓自己很佩服,透過艾莉絲的視野,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蛻變與成長。

就像毛毛蟲一樣不斷成長,每當牠告別了過去的歲月,開始吐絲成繭,把自己包裹在安全的密閉空間裡。漸漸地,身上的細胞根據指令,慢慢地轉換成另一種型態的模樣和生命形式。等到毛毛蟲破繭而出時,就已改頭換面,成為嶄新亮麗的蝴蝶。而艾莉絲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知道在自己的家鄉愛爾蘭找不到工作之際,伴隨而來的憂心、害怕,於是不得不遠渡,不得不讓自己堅強,因為她不想要給自己家人負擔,也多麼希望靠著自己力量可以改善家裡的一切。

在布魯克林,有些生活不如她想像中的美好,面對室友的猜疑與忌妒,房東太太別有心機的舉動,以及每每收到家人寄來的信,讓她感覺無助,有那麼一段時間,艾莉絲時常陷入恐慌、漫不經心,儘管工作並沒有出些差錯,但她的小組長特別注意她的狀況,找來神父協助,給她實質上的幫助,也許學業上的忙碌她逐漸忘記想家的夜晚,也不再頻繁做著與父母、哥哥姐姐們離別的混亂夢境,直到她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對象,讓她有著依靠。

然而,因為惡耗,讓她在布魯克林與故鄉之間舉棋不定,她很想很想留在自己家鄉,那是她曾經最感舒適,以為可以永久留下來終老的地方,可是在布魯克林,她開始有了好工作,甚至她有喜歡的人,一切都可以否極泰來,而在這故事裡,我們也為著艾莉絲心疼,家人情感的牽絆以及事業、愛情間的擁有,關乎在她的一念,我想就讓她好好勇敢的為自己做出好決定吧。
user-img
4.0
|
2015/10/04
  不厚不薄的一本書,行雲流水的敘述一個少女轉變成女人、找到並且確立自己人生的小故事。文字真的非常平鋪直述,不管是艾莉絲尚在家鄉時遭受的冷落、與姐姐和母親看似平淡而確實存在的深厚情感,或者是到達布魯克林之後遇到的種種好或壞事。作者徹底的使用第三人稱敘述,也宛如一個完全的旁觀者淡淡的向讀者述說艾莉絲的生平故事。

  雖然艾莉絲是愛爾蘭人,去到了美國布魯克林。她的哥哥在英國工作、全家只剩母親和姐姐留在家鄉。照道理說,應該會有很大的環境不同。但就向艾莉絲感受的,其實嚴格來說,沒有很不同。最大的改變,是遭週的人們。有時環境會影響人,但其實也與相處的人群有關。有些人離鄉背景求的並不是另一個世界,而是另一群人。這些艾莉絲一開始也許沒有注意到,但最後她做出的選擇代表了一切。

  艾莉絲剛離家時確實很痛苦(也可能真的只是暈船),但畢竟也歷經過思鄉期。忙碌雖然也能讓她暫時忘記家鄉,不過能夠開心過日子,還是因為遇到了對的人。那就是真正新生活的展開。就像東尼擔心的,其實艾莉絲的確可能一去不回,因為愛爾蘭必竟是她出生成長的地方,還有她的家人。雖然沒料到的是前面輕輕帶過的吉姆變成伏兵(浮筆)就是,但這是為了加深艾莉絲對於家鄉的眷戀。但是離家的理由仍在,並且試圖威脅她。

  如果能有新生活,何不就去呢?即使可能再遇到困難,那也不會是與從前完全相同的困境。
user-img
4.0
|
2015/10/04
艾莉絲這個角色為我們展現的不只是一個大時代經濟蕭條下被迫離鄉背井的小平民,更可以作為勵志之用,她更為我們展現一個人如何靠著自身的努力,為自己開創一個煥然一新的人生,艾莉絲就像是開在高岸深谷旁的小花,即使環境條件嚴苛,但卻在別人的幫助跟自己的努力之下,綻放出極其耀眼的光芒。

1950年代的愛爾蘭經濟蕭條,沒有學歷也沒有背景的艾莉絲如果可以在家鄉勉強找到一個份餬口的工作就要偷笑了,再不然也可以像她的好朋友南西釣上金龜婿,那她也可以再也不必為經濟煩惱了,但她的姐姐若絲為她提供另一個選擇─到美國工作,其實在那個時代要離家千里到外地工作都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像是艾莉絲的三位哥哥也都離家到英國工作,艾莉絲要離家其實也是必然環境下被迫無奈的選擇,但若絲為艾莉絲所作這個決定應該不只是要她到美國工作這麼簡單而已,我覺得她應該是想要妹妹代替她走出家鄉的那個小鎮,去看看外頭的山高水闊,所以若絲將艾莉絲托付給極有能力且非常熱心的福樂德神父,這位熱心的神父不但幫艾莉絲找到工作、宿舍,還在艾莉絲非常想家的時候,安排她去上帳務管理的課程,也是這個決定讓艾莉絲之後有能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除了不太喜歡艾莉絲處理感情的態度之外,她對學業跟工作態度之認真,絕對可以成為很多人的典範,即使晚上要去上課,白天也是以非常敬業的態度完成工作,即使白天工作很辛苦,她對待課業的態度也絲毫不馬虎,對課堂內容總是兢兢業業,還害怕自己學得不夠應付考試,而加強輔助教材的研讀,她總能順利通過考試其實一點都不出人意外,當她工作、學業、愛情都順利無比的當下,悲劇卻上演了,若絲的驟逝,將艾莉絲必須抉擇以後要留在美國布魯克林還是回到家鄉的時間點大幅提前,兩邊都有艾莉絲無法割捨的人事物,艾莉絲因此陷入了選擇的兩難境地。

「布魯克林」這個詞對艾莉絲的意義除了是新世界的代表,是一個充滿著跟故鄉截然不同新人生的地方之外,到後來更和愛爾蘭的故鄉變成了她內心拉扯糾結的兩端,作者柯姆.托賓以艾莉絲的視角,細膩描繪出一個妙齡少女被迫離鄉背井,獨自一人到千里之外的美國工作,中間所遭遇到的事物衝擊,和她內心的寂苦,柯姆.托賓並沒有透過這麼一個大時代的設定,或是不同民族相遇時可能產生的碰撞來批判這種越來越全球化的就業市場的現實面,反而都是從艾莉絲生活最細瑣的地方著眼,詳實刻畫了一個如果不怨天尤人、努力生活的人的人生,故事中充滿了勵志的味道,但不由的說,艾莉絲真的是一位非常幸運的少女,有姐姐若絲的明智安排,還有福樂德神父的鼎力相助,即使她獨自一人的生活並不容易,但卻始終都沒有遭遇到太大的困難。

展開
user-img
4.0
|
2015/10/04
漂洋過海的移民夢成就了《布魯克林》一書裡艾莉絲的漂泊與歸鄉、愛情歸宿與遺憾,親情與愛情的呼喚變成她在異鄉的內心深處掙扎,她離開愛爾蘭家鄉和年邁的母親,投奔到新的立身之地布魯克林,只是為了找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不料在布魯克林遇見的人事物,改變了她一生的軌道,也讓她就此在異鄉落地生根,,而本書讓人覺得不錯的地方,在於全文無過度的激情,只以移民者的角度平淡地陳述出如何不斷調整自己去適應異鄉的環境,並試著在異鄉找到新的未來。

在愛爾蘭謀生不易的困境,讓少女艾莉絲帶著一身帳務能力獨自前往美國,她的姐姐若絲留在家鄉工作,肩負起照顧年邁母親的工作,至於其他三個哥哥都去到英國謀生,而在艾莉絲未到美國工作之前,她的工作是待業中,只有在週日時會去附近的雜貨店做臨時工,雜貨店的女老板凱莉小姐對於員工是批評苛責多於讚賞,連對待顧客也是勢利眼。

隨著故事劇情的演進,讓人覺得愛爾蘭移民艾莉絲一路走來,就像是誤入了克魯布林錯亂的城市迷宮,起初漂洋過海的郵輪旅程讓她飽受暈船之苦,而抵達布魯克林之後,她搖身一變為芭托奇百貨公司的售貨人員,之後負責銷售尼龍絲襪給黑人婦人,晚上則到夜校進修帳務管理和初級會計,後來在一場愛爾蘭舞會裡,結識了父母皆為義大利人的移民第二代水電工東尼,就此在異鄉漂泊的人生裡,多了一個陪伴的人,思鄉的感覺因著一個人的存在不再明顯呼喚,只有偶爾浮上心頭的遠方家人身影,讓她憶起故鄉,直到姐姐亡故的消息傳來,歸鄉的旅程才展開。

錯過與遇見是艾莉絲移民生活裡反覆出現的過程,在不同地點的愛爾蘭舞會她遇見對自己有意的男人,只是愛爾蘭的吉姆法瑞爾因為個人因素錯過她,布魯克林的東尼大方出擊擄獲她的心;至於工作,在愛爾蘭的她只能找到臨時工,美國布魯克林給了她成為帳務員的機會,乍看之下布魯克林給了她遇見新生活的機會,可是當她因為姐姐亡故,回到家鄉短暫陪伴母親的時候,才發現故鄉愛爾蘭早有自己想追求的一切,只是當時機會並沒有浮現,與吉姆再次相遇的悸動、愛蘭爾當地的帳務管理員工作機會一一出現,但是這些機會都不是現在的她能夠抓住的,因為她在歸鄉前已經與義大利裔情人結婚了,她的未來只能在布魯克林。

年輕時總是有很多的機會,不需要太早對於未來做下承諾,可是在艾莉絲的移民情境裡,對於未來許下承諾,是為了找到可以依歸的地方,也許在一連串的巧合之下,錯過了可以歸鄉、陪伴母親的機會以及另一個可能是真愛的男人,但是人生不就是如此,做下抉擇才能夠向前走,既然走了,就該繼續走或是轉頭離去朝另一個方向前進。
展開
user-img
5.0
|
2015/10/03
《布魯克林》最棒的是作者對於主角艾莉絲的設定
並非那勇敢無畏或是歷經困頓後大澈大悟的人生角色
而是如同你我一樣是平凡、渺小的一般人
靦腆內向的她會因為膽小害怕而不敢拒絕
碰到意外狀況時想表達意見卻說不出口
在異鄉的生活也讓她學會謹慎、懷疑,甚至為了保護自己而出口嘲諷、傷害他人
面對愛情、親情、理想和現實的抉擇時,也一樣有著不知所措的迷惘……
  柯姆.托賓撰寫的《布魯克林》背景是描繪1950年代愛爾蘭與美國布魯克林發展迥異的社會狀況。當時的愛爾蘭經濟蕭條,年輕人不得不向外出走,到異地、到英國、甚至遠渡大西洋到美國尋求工作機會;而布魯克林社會正充滿那與之相反的蓬勃朝氣。生於愛爾蘭小鎮恩尼斯科西的艾莉絲,在家鄉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姐姐利用關係為她在大西洋彼岸謀求到了一份,從未離開過母親的她,硬著頭皮第一次一個人踏上征途,初次渡海的艱辛、剛到異地的徬徨、突如其來的思鄉與室友間的衝突都曾經擊垮過她;慢慢的她逐漸適應、學會如何生存,也遇到了一名令她心動的追求者。然而就在工作、生活逐漸穩定下來時,家鄉卻傳來噩耗,令她不得不返回家鄉一趟。然而這趟歸鄉之旅卻為她帶來更多的人生變數:孤單的母親將她當成姐姐般依賴、曾經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伸手可及、還有另一名小有資產的年輕人向她表露愛意……。恩尼斯科西與布魯克林,都雙雙向她敞開雙手,然而在她的內心深處何處才是歸鄉呢?
  柯姆.托賓以一種平鋪直敘的口吻,緩緩述說著艾莉絲從愛爾蘭到布魯克林的移民生活,不是輕描淡寫、也沒有迂迴誇大,而是將艾莉絲的心理轉折如實細膩的描繪出來。例如突然頓悟到姐姐的犧牲的她,不得不吞下內心對前往美國的恐懼與不願;又或是徘徊在布魯克林戀人東尼與恩尼斯科西的曖昧對象吉姆間,遲遲無法下定決心的鴕鳥心態;甚至是最後在凱莉小姐的刺探威脅下,而不得不做出拖延許久的決定。雖然時空差距頗大,但作者的描繪卻讓我想到從北部到南部求學時曾經有過的那段徬徨畏縮的心境,勉強自己打起精神應付異鄉的人事、壓抑突如其來的思家情緒,這些都從托賓的文字中再次挑起舊時回憶,彷彿書中的艾莉絲就是當年那個獨自走在異鄉街頭的我,只是艾莉絲的處境必定更加艱難,那可是運輸、通訊都還沒現在便利的二十世紀中葉啊!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的移民者生活困頓,卻又對這塊土地的前景懷抱著希望;同時也藉由艾莉絲的經歷,了解二戰過後人們對納粹的反感,以及當時社會正處於對黑人偏見的過渡時期;作者帶著我們從艾莉絲的角度重新溫習了那段歷史,也見識了各式各樣移民者的心態。「日久他鄉即故鄉」這句話對於艾莉絲來說,她來到布魯克林的時間似乎還不夠長,雖然日益習慣布魯克林的生活,甚至覺得愛爾蘭的一切甚為遙遠,但僅僅兩年就返回原鄉的她,隨即被親友家人施加的牽絆動搖了原先立定的心志、對於該如何抉擇猶疑不定,尤其是在愛爾蘭竟出現了她理想中的工作,對比布魯克林的百貨職位,她的無法取捨、矛盾遲疑,實為人性的真實反應;甚至是最後她有些倉皇的逃離,更顯現人生道路的多舛與抉擇的無奈!
  如果當初沒有離家……如果當初沒有與東尼定下盟約……人生有太多的如果匯聚而成遺憾,但或許這些遺憾正是成就後來的她的必要元素。就像《阿甘正傳》中說的:“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艾莉絲的遲疑或迷失,都終隨著人生的前進尋找到出路,或許無法隨心所欲,但若能認真的經營,未嘗不能走出另一個柳暗花明、春暖花開的美好人生!
展開
user-img
4.0
|
2015/10/03
我們都曾因人生的波折跌宕,遠離家鄉,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鎮,展開新生活。
這段學習成長、獨立的心路旅程一開始往往是最艱苦、酸澀的,然而,它也許可以成為璀璨人生的轉捩點。
或許未來,當我們在享受美好人生之餘,回顧過去經歷的種種一切,會覺得當初做出的決定或是抉擇,都是「改變」的起始點,若是沒有當下的毅力與勇敢,今日的我們可能還渾渾噩噩、漫無目的地活在永無天日的黑暗領域,永遠創造不出屬於自己的光明與未來。

《布魯克林》不只是本會喚起人們心底沉睡已久、對家鄉的愛戀與思愁,它還有激勵人心的力量。
儘管生命不盡完美,但是緣分與機會總會為我們殘破不全的人生,點綴上一點光芒,並縫補那些曾因傷痛而留下的空洞、瘡疤。就像故事主角--艾莉絲,最初因大 時代的情況所逼,貧窮使她不得不離開愛爾蘭橫越大西洋抵達人生地不熟的布魯克林闖蕩,不只是減輕家裡負擔,也開啟她的新生活,然而,適應異鄉並非想像中的 簡單,各種焦躁、不安隨時都會攫住即將燃燒殆盡的毅力,不過,當我們認為自己已陷入絕境,像困於樹梢上的氣球時。總會有人推我們一把,除去那些阻礙前行的 繩索、細枝,讓我們迎向浩瀚天際,邁向前途無限的未來。

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艾莉絲。
命 運可能將我們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一開始或許手無寸鐵,不曉得如何照顧自己,然而,時間可以使我們成長,從懵懂無知的幼蟲,蛻變成可以迎風開展翅翼的蝴 蝶。曉得自己該如何變得更成熟、穩重,能夠應付得了孤寂、傷痛;也曉得該如何逆轉人生、充實自我,引領自己走向完美未來。
user-img
4.0
|
2015/10/03
人生其實常常要面臨各式各樣的考驗與抉擇,不同環境有不同的考驗;不同的個性會有不同的抉擇;不同的抉擇必然會有不同的人生結局!但是《布魯克林》卻也告訴讀者不同的人事地物的刺激考驗,相對也能激發出不同的潛能,只要你能堅持理想,不向困境低頭,終究可以淬鍊出不凡的能力!





如果夠幸運遇上生命中的貴人,相乘的力量相知相愛,一起翱翔直上青雲,攀登更卓越的人生高峰!或許這是常理,但是人並非孤獨地活在世上,身邊的親人是助力,但某些時候當你昂首前進時,你不得不因為親人而稍歇輕省的腳步!





我們看過很多山難片,在很多生命交關的時候,有些人會自我割斷繩索,不願自己拖累別人活下去的生機,這種人瀟灑自在!他其實可以因為別人的救助而活下來,或許兩者誰都活不了,所以救與不救,走與不走,都無關對錯,那是個人的人生視野與態度罷了!貧窮的家鄉與富麗的「布魯克林」,都曾經帶給艾莉絲不同時空的人文視野,與認同感的考驗。通過了,就此整片天空任你翱翔!





書中的時空背景是愛爾蘭在1950年代經濟蕭條,就業不易,很多愛爾蘭的年輕人必須離鄉背井,到更多有謀生就職機會的他鄉討生活。其實任何年代,任何國度都會有類似的故事上演。我們台灣經濟起飛時引進眾多外勞,幫助我們從事各項建設,或者也有很多外籍新娘的悲歌與多元文化的融入!乃至如今台灣經濟慘澹,年輕人再度離鄉到其他國度謀生,甚至韓國人還開出台勞月薪18K的苛刻條件。任何國家與任何世代的人,都可能接受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試煉!





藉由愛爾蘭作家科姆˙托賓細膩溫潤的筆,描繪愛爾蘭糧荒時期的社會困境、移民生活、角色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探索國家、社會與性別等認同問題。剛開始雲淡風輕地訴說社經地位所形成的不平等,以及醜陋的勢力嘴臉,雖絲毫不見煽情力道!但這正是促使許多年輕人必須離鄉背井,謀求出路的原因,而且同時也探討思鄉與移民成就之間的微妙關係。接著因為所處環境文化的適應與接受,逐漸演變出「身分認同」的矛盾心態,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有趣議題,其實戰爭時各為其主,必須為一份「國家認同」而戰、而殺、而死!





故事就由一個平凡沒啥自信的艾莉絲說起,平凡卑微的她只是個相貌平凡,領著微薄薪水脫離無業遊民的少女。她一直以為自己會在家鄉小鎮終老,跟所有身邊的人一樣,找個認識的人結婚,在同一條街過著一成不變的人生。但是一個因緣際會促成他遠離愛爾蘭,遠渡大西洋到十萬八千里的美國工作,一切來得太突然,也太順利,她來不及接受,似乎就莫名其妙地被推著走!





雖然在當時的時空,到美國工作意味著即將迎接無限光環的前程人生!但是隨著她即將離開的腳步接近,竟然沒有人挽留她,她想為工作貢獻直到離開,但是也遭遇拒絕,她感受到一下子被自己的小鎮孤立了!她覺得莫名其妙,最愛她的媽媽及姊姊,竟然沒有勸說她留在家鄉親人的身旁,難道是想放手讓他翱翔,追尋海闊天空的人生,還是拋棄了她?同事連轉過頭告別都沒說,她真的感覺很受傷!





雖然遠離貧窮的家鄉,到外面的世界體驗截然不同的人生,是每個人的夢想,但是沒被挽留、被需要、被祝福的感覺是蠻令人錯愕的!還有家裡似乎洋溢著一種很不自然的愉悅氣氛,這一切讓艾莉絲感覺五味雜陳,錯綜複雜的情緒!





後來她仔細推敲琢磨,終於發現原來這背後蘊藏著一股強大「愛」的陰謀,真是令人泫然動容!原來那美麗活躍,夢想飛上枝頭的姊姊,不知下了多大的決心,才將這個飛向「藍天」的機會讓給妹妹!所以那些「不挽留」、「不傷悲」的不自然逾越背後,卻是蘊藏著多大的「犧牲」與「不捨」!甚至還得犧牲美麗姐姐「成家」的機會,獨自扛起「照顧年邁媽媽的責任」!「感動+感激」的結果就是「不道破」、「不拒絕」,配合演出,直到完成他們所希望的結局,大家都把眼淚藏起來!這樣的「患難見真情」,還真是在貧窮、在困境、在生死邊緣,才特別擲地有聲!





於是艾莉絲也暗下決心,雖然她即將失去眼前所熟悉的一切,但她未來的人生絕對「不再平凡」!因為她的人生就是要與未知的世界奮戰!她必須為為愛他而犧牲的家人打起精神,不讓他們有任何悲傷與淚水,於是持續那一段假惺惺的歡樂的日子,直到踏上異國的土地!這一段母女、姊妹情深,真是令人動容與灑淚啊!





《布魯克林》雖然要探討的議題很多,但卻不見深沉厚重,反而感覺溫婉內斂,沒有怨恨,沒有強烈的衝突或悲嘆,只見小人物感人的樸實善良,其實不乏溫煦的幽默感,讓人讀來非常輕鬆,只是輕輕啟動你我生命中汨汨的情感之河,緩緩流動,有淚也有笑!就這麼自然地看著艾莉絲透過不斷的努力,去加深加廣自己生命的深度與廣度,進而蛻變成長為一個充滿自信與力量的人,處處充滿飽滿的感人力道!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只是你敢放手追求,或放手讓你所愛的人自由追尋自我?這是頗為困難的課題!家人的愛與犧牲、「布魯克林」身邊的援手,加上自己勤奮努力與付出,讓一個平凡少女從苦澀中成長蛻變出璀璨成熟的美麗人生!





《布魯克林》是一部關於漂泊與歸鄉,摯愛與遺憾,自由與責任的偉大小說。雖然書中有貧困生活的苦澀,思鄉難熬的苦痛,但意志力及溫情、愛情支持她熬過最難熬的時刻,接著讓知識的豐美接手打造艾莉絲,進而淬煉成嶄新的自信女性!但相對,當家中最堅強的支柱倒下時,她的生命重新面臨兩難的考驗與抉擇,她到底何去何從?家鄉、親人、去留,變成她內心波瀾糾葛的大浪,她到底會如何抉擇他自己人生的大課題呢?其實這並非她個人的難題,也是千千萬萬離鄉背井移民族群的「現在進行式」課題!

展開
user-img
3.0
|
2015/10/03


  看完後會想到馬斯洛的社會需求理論的我究竟是(´・ω・`)

  《布魯克林》敘述五零年代愛爾蘭經濟蕭條,南方小鎮的女主角為了爭錢,在姐姐的安排下離鄉背井、遠赴美國,設定讓我一開始就預設這是移工/移民的血淚奮鬥史的議題性小說,抱持著這樣的期待來閱讀卻沒想到…

  有種女主角過太爽的感覺(爆)

  會這樣想是因為她跟同類型作品的諸多前輩比起來,生活可說是一帆風順,雖然同樣有思鄉情懷和親人永隔的問題,但遭遇到的困難煩惱完全不是同個等級,感覺就像是難民憂慮下一餐在哪和名媛煩惱晚上的趴要穿什麼衣服的比較…比喻或許不恰當但我是真心這樣覺得。

  由於有人罩又有合法體面的工作,女主角的問題就不會只停留在基本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而能更進一步的探討自我實現和認同等比較層次高追求;對於擇偶和家庭建立的描述有別於傳統(當代普便)的女性思維,並呈現出來自不同文化民族的價值觀,並點綴美國社會當時對有色人種的歧視,在角色塑造和社會氛圍鋪陳架構可說是可圈可點,也很好地在後半段劇情襯托出思維眼界受限於生活圈和鄉親的態度對比,可說是全方面的發揮,不過對吃習慣重口味(喜歡劇情高潮迭起)的我來說,《布魯克林》劇情單純到乏味,閱讀當下沒啥感觸,心情毫無起伏,但或許就是這過於乏味的生活點滴,將角色的內心糾結刻劃的細膩真實,足夠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反而會認真去思索女主角最後究竟會如何選擇。

  雖然說個人對本書的評價頗微妙,可我還挺喜歡它的結局,一個邁向未知的全新開始,代表蛻變後的全新人生與其無限的可能。




展開
user-img
3.0
|
2015/10/03
柯姆.托賓是以一種老派的優雅筆觸在敘述1950年代一個妙齡女子漂洋過海到遠方當移工的故事。沒有刻意曲折離奇的情節鋪陳,沒有強烈慷慨激昂的戲劇張力,在主角艾莉絲再度回到故鄉之前,柯姆.托賓都是用一種內斂沉靜的口吻,帶點旁觀者記錄的意味,將那個年代愛爾蘭40萬民移工在異鄉時,可能面對到的生活衝擊與內心的孤獨,以艾莉絲這個女性為縮影,輕柔說出。

user-img
4.0
|
2015/10/02
沒有大江大海式移民血淚激情書寫,而是透過新移民的女性視角,刻劃布魯克林的溽暑冬雪和多種族新世界的千姿百態,儘管現實未必盡如人意,艾莉絲自有擦乾淚水只管前瞻的內斂與韌性,因此,無論未來如何,相信她會堅毅穩健地走下去,我比較擔心其他人。

由環境、命運、不全然自由中的自由意志選擇,譜出50年代的移民重奏。即使艾莉絲慧黠有心,仍敵不過人算不如天算,不由得慶幸自己生於相對自由自主的現代,如今就算劈腿也可以高調地轉型正義。何況今時今日,即使大環境不景氣又怎樣,找不到工作還可以啃老不是嗎?(踹)

有的作品曲高和寡,失去市場又如何?另些故事討了大眾的好卻落入俗套,娛樂過後,難免乏味,棄之完全不可惜。《布魯克林》在我看來已兼顧市場、作者企圖和個性美,入神有之,慨然有之,讀來相當饜足。
user-img
3.0
|
2015/10/02
在早期的年代,不論是歐洲還是亞州,生活拮倨的人們個個懷抱著美國夢,夢想著在美國掙錢致富,夢想著在美國安身立命、建立家庭,提供下一代更多的機會。移民的生活是如此的艱辛,更何況是非法打工的人民,然而艾莉斯是何等的幸運,能夠受到教會的協助合法的來到美國,也能夠有遮風避雨的寄宿家庭,雖然如此,她也遭受思鄉所苦,然而所有的一切考驗都讓她變得更加成熟,這本書見證了這細膩又美麗的心路歷程。
user-img
3.0
|
2015/09/25
著作中有三部入圍布克獎決選,《布魯克林》更曾榮獲英國柯斯達年度小說獎,加上以描寫愛爾蘭移民歷史、個人身分認同等作品主題,一度以為面對像柯姆.托賓這樣的文學大師閱讀到的會是較為嚴肅批判、晦澀複雜的形式呈現,然而《布魯克林》卻相當出乎人意料,除了文字雅緻平易、情節更是靜謐樸實,它沒有移民話題小說常見跨文化衝突的針鋒相對、或對於自身命運的哀憐悲嘆,卻不管是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廣度,抑或生命的力度厚度上,內斂含蓄中以特有的筆觸展現出緩慢溫潤的情緒流動。

《布魯克林》的故事背景發生於二十世紀五0年代,二戰後愛爾蘭經濟遲滯,進而興起的大量移民浪潮,因為出生年代和異鄉經歷,所以作者對於這種新移民心理的身分追認矛盾寫來相當有感,全書分為四個章節,描述平凡的愛爾蘭女孩艾莉絲為了家計離鄉背井遠赴美國的成長歷程,從面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愁雲慘霧的思鄉低潮到逐漸在工作、學業、愛情與夢想中找到自信與依靠,就在艾莉絲感受到現有的美好與全新的自由之際,突如其來的家庭噩耗卻讓她不得不返回家鄉愛爾蘭,然而未料熟悉的環境卻在她心底掀起波瀾糾葛,去或留成為人生分界必然抉擇的難題。

書名的布魯克林就是女主角展開新生活的地方,這裡因為早期的移民歷史,所以匯集了各類民族與外來文化,作者在此章節運用了相當多的人物或事件來呈現當時的城市氛圍,雖然部分涉及了戰爭議論、種族偏見或貧富差距等話題,卻是點到為止沒有過多批判,反而把書寫重點擺在日常生活的細瑣軌跡,透過艾莉絲的視角我們認識了許多有意思的人物,然而很有趣的一點是閱讀《布魯克林》總有種斷章感,這些角色就像是生命中的過客,有可能在這個小節出現、下個小節就莫名走出生命,所以整部小說更多的反倒是聚焦在女主角這個人物上,細緻入微地勾勒出其性格特徵與心理轉折。

從離家到返鄉,其實這個故事的時序只經過兩年的時間,人物的蛻變卻很容易讓人有歷經多年的錯覺,在這樣描繪舊時代彷若古典風格的小說裡,老實說女主角前後的強烈差異還挺令人訝異的,然而看似現代化女性作風底下卻依舊讓她逃不開時代的壓力與命運的枷鎖,結局那一席意味深長的話語徒留一絲悵然與想像,不慍不火、不做無謂的激情和悲情裡,故事卻細火慢燉堆疊出生命的游離與騷動,直扎人心。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