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一度新加坡

9折$ 252
4.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0/06/16
與主管吃飯,他說兒子剛申請上南洋理工大學的電機系,NTU跟台大簡寫一樣,最新的QS世界排名前者13名,後者66名。他很驕傲地說兒子平常功課不怎麼樣,但是高三有用功所以可以考上台大機械系。台灣的第一學府似乎總是不如國外的月亮。以前我也很執迷於大學的國際排名,現在懂得那只是一個噱頭,家長都會一窩蜂地想要讓孩子進入全球前百大就讀,好像從Top 100畢業人生就會一片光明。瞭解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後,思考的模式跳脫了傳統的框框,當代高等教育已經服膺於資本主義,所謂教育不是啟發青年的智識,而是為了資本家提供高素質的勞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者都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通識課也成為畢業的必修課,liberal arts,好美的名詞,不過為了生計,professional is the real art.

我看了一下母校成功大學排名234名,好像都沒有變動過。成大是台灣以綜合型大學來說排名第二的學校,但是在北部人的眼裡,那句台灣幾大頂尖學府的順口溜:台政清交(成),成大是一個括弧,許多人都會忽略,至少也要放在最末位,儘管如此我還是習慣念台”成”清交政啦,you know~我們可是企業最愛用的學校第一名呢! 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我們都很刻苦耐勞,重點是乖乖聽話,難怪台灣老闆最愛了! 剛上大學時不信這種”刻板印象”,畢業後進職場發現這種俚語會存在,或多或少反映了現實。

我想送主管一本關於新加坡的書,讓他18歲的寶貝兒子可以在前往異國他鄉前來場文化巡禮,不過呀,這種出發點有時也會讓我反思自己會不會自作多情,熱臉貼冷屁股呢? 個人的看法是出發前往遠方,先閱讀前輩在他鄉異地的生活體悟,除了能提前做心理準備,還能強化與當地產生連結的感受。另一個原因是我也希望未來有機會去新加坡工作個幾年,現在在美商上班,總部在紐約,亞洲總部就是新加坡,每天都有新加坡主管的email宣傳公司的理念。

其實這種感受挺複雜的,白人永遠是老大,我們亞洲人只能當他們的勞工,李光耀也是很務實,把新加坡向西方世界靠攏,現在成了亞洲的商業樞紐,隨著香港的沒落,新加坡的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西方知識界這些年也流行西方衰敗論,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既然如此,有機會當然得去時代的中心湊熱鬧,也是替人生增添一些故事。抱持著上述的想法,我上博客來搜尋一下有哪些散文集與新加坡相關,這一本就是其中一本,所以上圖書館網頁預約,兩天就看完了。

作者衣若芬教授畢業於台大中文系,也從台大獲得中文博士,在輔大、淡江、台大當過老師,也曾經在中研院工作過。2004年南洋理工大學創立中文系,延攬了許多海內外的教授,衣教授也是其中一員,離開了島嶼台灣,來到了南洋的熱帶小島,會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本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新加坡的生活體驗,聚焦在新加坡的風土民情;第二部分則是作者在南洋理工大學任教的心得。散文類的書籍很棒,因為內文各自成篇,每一篇都是窺視一個社會的視角,五花八門,在作者優美的筆下,娓娓道來。

幾個啟發和感嘆:

1. 新加坡的文化
新加坡75%是華人,但又有印度人、馬來人…等族群,五湖四海的人在此匯流。所以新加坡的國家認同是個很微妙的存在,3、4成的居民其實都是外地人,純粹來此討生活的工作者,如何凝聚這麼複雜的社會呢? 我之前讀過李光耀的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李光耀先生基本上是憑一己之力塑造了這個小島國,因此想要認識新加坡,必然得先從他的回憶錄切入,果不其然,李先生的觀點和施政理念,完全反映在當代的新加坡社會,這種無形的影響從本書作者的文化體驗中就能找到。

新加坡是個”一板一眼”的地方,這種形容亦褒亦貶,端看你的想法而異。正向的解釋如下: 新加坡人非常務實,菁英治國,政府主導了一切的社會發展,將企業經營的方式套用於國家治理,不容許任何細節的疏忽,政府會盡其所能的糾正”異樣”,讓社會往繁榮的方向發展。我讀李光耀先生的書,最深刻的感受是他執著於掌控細節,以推行英語為例,他會不斷的檢視政策的成效,”不斷不斷不斷”的微調,就像科學家做實驗,這種調整是很精準的,也歸功於政府不斷的微調,新加坡如今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上述這種主宰式-大政府的治理方式,會讓社會活力降溫,甚至窒息,新加坡人變得同質化,每個人都一模一樣,人生的規劃一模一樣:考試、工作、買房,每天都在競爭,競爭取得最好的成就,害怕自己落後,害怕孩子落後,人生的目的就是取得成功,安穩的事業,舒適的生活,為了達成這種人生,每天都是一場打拼,活在一場令人窒息的強烈競爭裡。我月初看了半島電視台的”Top of the class: inside Singapore’s education system”,這些孩子也太可憐,被功課綁架了,完全反映了新加坡的激烈競爭啊!

但坦白說,這樣子均一化的社會也無妨,大多數人過著安穩的生活,犧牲了一些權利換來不虞匱乏的麵包,有了麵包才能追尋愛情,以目的論出發,這是最務實的方法,也是李光耀之所以偉大的地方,大部分的人只想好好過日子,物質上滿足了,人生也就圓滿了。我開始工作以後,漸漸覺得精神文化的充裕遠不如物質的豐腴,這是非常現實的存活問題,以這種角度來說,新加坡社會是讓人羨慕的。

2. 華人(傳統)文化
李光耀在書中分享了南洋理工大學的創校經過,這所大學是他推動英語為母語的最大阻礙之一。細節我就略過了,總之新加坡在1965年被驅離馬來西亞聯邦,一種風雨飄搖的被遺棄感充斥社會,為了穩定民心,李光耀真的是傾盡心思。華人是新加坡社會的主要族群,當時適逢20世紀中葉去殖民化高歌猛進的時代氣氛,何謂新加坡精神? 成為這個嗷嗷待哺的小國家極力想認清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要有一種文化價值觀為依歸,既然是華人,中國文化顯然是很多新加坡華人心理的根。新加坡獨立建國後,中國又剛好進入文化大革命,有一些高級知識分子流亡海外,有些人來到了新加坡。

關於四散海外的華人群體,在學術上有個縹緲的名詞”離散”,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經常與當地國家的主流文化衝突,所以在心靈上產生了一種離散性的中國文化認同,也就是:[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大家都是中國人!] 這種心境。熟悉20世紀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20世紀中國本土的顛頗動盪,傳統文化不斷遭受挫敗,諸如:五四運動唾棄中國傳統;共產黨建國後對傳統的徹底毀滅…,中國文化在中國本土面臨巨大的浩劫,離散各地的知識分子想在南洋建立一座中國文化的堡壘,是為南洋大學,也就是南洋理工大學的前身,第一任校長是林語堂。

因此你讀南洋理工大學的校史,就像觀看一場海外華人(知識分子)的中國文化保衛戰。如果你對文學或思想界的歷史有興趣,這是發人深省的場域,我在其中看到來自台灣、香港、大陸、美國…各地的眾多歷史風流人物在此齊聚,上演精采的文化歷史劇。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但我對於”華人的身分認同”深感興趣,一部分是身為台灣人也是華人的一部份,另一個原因是想更深入瞭解糾纏在華人心裡的文化錯亂感,那種文化之間的衝突、融合、和解…,挺吸引我的。我喜歡透過讀這種論述,探索自己心裡的真實想法,解構自己的文化構成,一個小小的個人與大時代有什麼樣的關聯呢?

3. 文學~呀!
天生感性吧,實在很喜歡文學,而且越來越愛~隨著知識閱歷的增加,漸漸瞭解何謂智識上的性感。這種感受無法與人交心,因為太做作了,所以只能透過文本來滿足。現在初步具備了類似的辨識力,知識上的性感其實與生理上的性感毫無分別。正妹賞心悅目,光看就愉悅;知識上的性感太深層了,不像大衛像可以具像化被放在眾人面前展示,它太抽象,像汪洋,說不準還會溺死,可是等到會游泳了,無邊無際的空間等著被探索。

我最近在研究紐約書評雜誌出版的書(例如NYBR classics),紐約書評雜誌號稱是西方知識界的Vogue雜誌,最時尚新潮的思維都在此匯集,他們出版的書籍一定具備了某種魅力,這就是我想要體會和認識的東西。隨機讀一本叫做Where I’m reading from: the changing worlds of books,作者Tim Parks是一位住在義大利米蘭的文學教授,寫了一系列writers & literature的書,介紹文學、閱讀、寫作彼此間的關係。

目前讀了1/3,他的很多論點給我新的啟發,例如:文學地域,或者說文學疆域的擴充與收縮。這個概念主要在說文學作品,以及任何形式的創作,在歷史上都有地域性的限制: 義大利文的書只有義大利人能讀,挪威語創作的書只有挪威幾百萬的讀者群。

但是二次大戰後全球化浪潮蔓延,世界一體化,表面上每個文化有了機會接觸更多的群眾(挪威語的作品可以翻譯成英文讓全球讀者閱讀),但實際上全球化只是英語化(甚至說”美國化”)的包裝,世界各地的讀者閱讀來自異國文化的作品,這些”異國作品”幾乎都來自美國或英國,乍看之下讀者的閱讀選擇增加了,但實際上英語作品限縮了閱讀的多元性,我們喜歡透過閱讀去滿足第二種文化的想像,想像自己也是英語世界的一員,與世界各地的讀者建立起一種感覺上的共同體。

這個現象反而讓讀者不願意閱讀本國作家的著作,文學疆域看似擴充了,實際上卻萎縮了。本國文學也就失去了影響社會的力量,例如當台灣人只關心美國或日本發生了什麼事,卻忽視了台灣社會的議題,若文學變成單方向的獨白的話,就失去了文學的影響力。我覺得從文學的角度認識世界很棒,世界文學與華語文學(台灣文學)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我還在探索的路上,就像環遊世界吧,中途停靠新加坡這一站,在南洋的中心,透過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的一本文學性質生活札記,滿足心裡的好奇心。

*
其實還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心情可以記錄,一個台南男生(唉…快變大叔了!),在台北聽主管開心的分享兒子的學業成績,不禁讓我想起高中時聽聞”南陽”街補習班的種種傳說,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得繼續往前游才行~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