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

7折$ 224
4.5 /5
5位讀者評分
5
60%
4
4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1/05/03
前幾章節主要以父親的角度直觀講講台灣教育環境,並且轉述女兒在德國學習的體制還有兩國教育思維的不同。後幾章節則是評論教育體制。比較可惜的是,作者大力批判了教育體制,但如何改善體制本身沒有提出太實際的見解,以及若身為父母,面對體制該如何面對也談的稍嫌不足。不過,整本書內容已能夠警示讀者,台灣教育改革刻不容緩。另外推薦,教育應該不一樣,這本身也是類似主題。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8/15
1. 楊照的女兒並未在台灣讀高中,因此他的觀察和批判多集中在國中小(如果他深入了解高中現場,或許他會指出台灣孩子錯過更多事項),儘管如此,已足夠提醒家長,台灣的教育貧乏到令人窒息,如果,你求真求實,不希望孩子只勝在一時一刻,而是希望孩子誠誠懇懇,永遠對新知新事物有一雙發亮的眼,永遠樂意自學各式各樣學校不教也沒有人要考的東西。

2. 書中所提「台灣教育現場:被忽略的七堂生命必修課」中,個人認為前五堂的內容較扎實,後兩堂較薄弱,尤其第七堂,有關媒體也深負教育重任,這在概念上沒有問題,但似乎是與現實脫了節。尤其近幾年因為社群網站興起,讀者透過社群網站觀看及吸收「偏食的」媒體內容,這種複雜現象已不是某個電視節目如何如何那麼簡單了。(應該問,現在還有多少人看電視?)

3. 本書刺激我思考,「別讓孩子錯過......」的對策,除了像楊照那樣,帶著孩子遠赴德國(或其他如美國、紐西蘭、北歐......),我們還有什麼選擇?留在體制內,一定沒有出路嗎?似乎還是有的,我確信。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23
「為什麼台灣一定要用那種方式上國文課呢?為什麼大家都要讀一樣的課本、課文,還要背解釋,解釋背錯了一個字就要扣分,為什麼?」這不僅是作者女兒想問的,相信也是台灣每個家長與孩子心中的疑問。

一開始,作者先描述女兒面臨國中升學時,處於教育期待與考試折磨中掙扎,最後選擇遠走德國,透過其截然不同的教育思維,帶給我們映照與省思。身為家長,誰不希望給小孩最好的教育呢?而這恰好是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做不到的。

為此,作者針對台灣的教育制度進行剖析,首先要讓孩子享受學習,而不是為考試學習,這樣得來的知識,才會變成真正的力量。接著,該怎麼培養孩子的自信與創意呢?不是靠補習,也不能靠補習。家長需要先擺脫標準答案的思維,以及凡事排名比序的習慣,再協助孩子探索自我,進一步找到職志,而不僅僅是職業。

再來,作者對於教育政策的制定提出許多建議,如資優班與放牛班、都會與偏鄉、公私立大學等資源配置問題,教改政策中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以及大眾媒體如何影響孩子價值觀等。

如果,你也希望孩子的書包能夠輕一些,學習能夠快樂一些,相信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懂得為自己,也為自己的孩子,開始做點改變。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09

這本書, 在很多觀念上, 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令我感到很受用的是下面這個想法:
父母不能給標準答案,在教養上,必須多點開放的彈性,做一位忠實的協助者,而非強勢的指揮官或預言家。「唯有自我成長的能力,才是一個孩子真正擁有的,」在楊照的信念中,教育最根本的價值是給每一個孩子機會,引導孩子尋找答案,並從中得到快樂與滿足。

  作者所言甚是, 台灣社會執著於教出"全才",「整個教育系統,把一切化約為分數和排名,這和社會的豐富性是敵對的,」他也批評,如此一來,只會淘選出「在考試上謹小慎微的孩子」,也只能培育出「每樣東西都懂一點的庸才」。試想看看, 一個創意無限, 有天馬行空想法的孩子, 若不能謹小慎微的應付教育現場中的種種考試, 他也不會有出頭的機會......他的創意也許因此無法被肯定與發現.........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3/24
這是一本關心台灣教育的人都該看的書,包括為人父母、為人師表,教育單位的相關人士。

個人去年花了20天帶孩子造訪德國,參觀了雙B汽車博物館,參觀了位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更進一步了解德國對基礎科學及工業工藝的積累與追求,這個民族不譁眾不搶進的思維下,用自己的步伐前進,相較於充滿24小時便利商店、小孩必須補習到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家、員工必須視加班為常態的台灣人,是思維截然不同的另一種生活。德國的商店,除了柏林地區,多是下午六點到七點間就陸續打烊,還有許多商店周日也是不營業的,讓更多工作者可以有足夠的家庭或個人生活.....德國的20天旅行經歷,讓我對這個國家,另一種生活方式有了許多的理解,也對回歸人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

一直苦於孩子的教育,即使我們已經是生活在教育資源最豐富的都會區,老師們的思維受社會改變而精進。然而在現行的教育的制度下,有著許多我所不樂見的,教育在我的孩子身上,一直是雙軌並進。作為父母,我們告訴孩子,找出自己的天賦即使命(Calling)勝過學校成績,但學校有學校及老師的壓力,不論是學校為了多元教學,導致孩子的作業雖多元化,然而負荷更重了,因為多元所指的是,比原本單純的書寫作業之外,還有其他的作業,於是我家的公立小學生每天得花兩個小時做學校的作業。

楊照先生在書中指書台大學生曾在課堂上吃便當、睡覺之類的新聞,我們的焦點不應該放在學生何時睡著,而是應該更專注,孩子及學生們醒著的時候專注在哪裡?

為了學歷而讀書是最大的浪費、重視每個孩子的發言權(即使他說的事情不是什麼大代誌、不是有著精準的見解)聆聽也是一種尊重、培養孩子藝術欣賞力、哲學思辨的能力、沒有標準答案,探索的翅膀才能伸展、教育的目的在於發掘孩子的天賦而非天才、課本只是基礎不是學習的全部,最後,教改最大的失敗在於沒有先改變父母的觀念。

教育的結果會表現在20年後一個國家的國力,我們真的可以再用這種淺盤式、標準流程化的思維,像是製造工廠中標準化的商品來教養我們的孩子嗎?看完此書,給我一種力量,當我面對孩子教育上的困難時,有更多勇氣去爭取、去溝通。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