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歷史: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及未來

9折$ 378
3.5 /5
2位讀者評分
5
0%
4
50%
3
5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2.5
|
2021/10/04
閱讀本書當作貨幣史或是鈔票藝術的衍伸知識,作者賽加爾是人人稱羨的華爾街金童,他目睹二○○八年金融風暴造成的傷害,立志要搞懂金融危機和個中原因。據稱花七年時間旅行超過七十萬英里,走訪超過二十五個國家,從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到雷曼兄弟金融海嘯,探索金錢有什麼特色,讓全世界繞著它奔忙?

  本書討論金錢的生命,分為頭腦、身體和靈魂三部分。頭腦部分:為什麼我們使用金錢?作者以生物學、心理學和人類學回答這個問題;身體部分:錢是什麼?藉由研究有史以來金錢的實體形式,以及未來可能的形式來回答這個問題;靈魂部分:我們應該如何運用金錢?作者轉向宗教和藝術,說明金錢不只是價值的象徵,也是我們價值觀的象徵。

離題太遠也是作者的野心,卻有容易失焦的疑慮,由細胞的功能分化開始談起,貨幣開天闢地的起源就是交換,在人體之中最重要的貨幣就是ATP,沒有能源細胞無法執行其他工作,葡萄糖也是生物需求的能源。由此重要的囚犯兩難困境出現,長期演化需要合作與分工,國父孫中山贊同的社會互助論同樣來自於反對的達爾文演化論。為什麼我們會有錢?為什麼我們需要錢?這些是延遲交換與儲存資源演化的結果。

第二章部分與曾志朗長期投入腦神經的研究和實驗有關,觀察人類行為決策與研究記憶、閱讀歷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知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人們對於金錢購買與資源分配等相關打腦決策與選擇的歷程並非如此細膩可以分析與觀察,只能有外在變數與內在神經電波變化慢慢建立模型,看起來與貨幣更離題甚遠!

比較有趣是第三章有關債務的觀點,不管是新生兒的慶生與結婚禮物或禮金的贈與,在奈及利亞,金錢是陪葬品,跟著死者入土。實際上成為社會人情負債的一部分,有借有還,今日他人結婚生子的贈與,交換日後此身此種行為社會的回饋,類似一種人情儲蓄。在早年軍中有集資購買戒子慶祝退伍的傳統,也是一種變形。於是宋朝新政青苗法的貸款,就是國家力量的展現,用於幫助那些貧困度日的農民並期望他們收成後可以回饋,可惜成為官吏上下其手的工具,利率據說有兩三百,引發農民必須賣地還款的弊端。是否是國家暴力高利貸?

第二部份第四章起,比較接近人們習知的貨幣或是錢,由黃金開始,硬幣的流通大大促進商業發達,中國長年以來官方無法滿足民間需要,私鑄貨幣幾乎無法禁絕,實質需要,究竟貨幣是否是另外一種財富的表現?本文由西方歷史各朝各代的貨幣說起,只要有貨幣就有成色不足的問題,自然出現通貨膨脹的弊端。

錢幣來自於信任,另一種說法就是負債的債券,以貴重金屬本位學派說法,大量貴金屬遠程攜帶與交易不方便,可以兌換成貴金屬的票眷,由中國唐代開始的飛錢與宋代之交子錢引會子直到世界公認的元朝中統鈔,紙幣出現。紙鈔本位學派ˋ直接以國家威信保證貨幣通行與價值,作者再度說明美元由二十世紀初慢慢取代英鎊到布瑞登森林協議,保證美金的金本位,直到尼克森放棄與黃金掛溝,改為信任制度,這也是目前各國慢慢希望可以改變美元成為世界貨幣而改為一籃子貨幣體系的原因,因為聯準會的無限印鈔等於劫奪其他國家的資產。

數位貨幣是否有其可行性,更方便的交易方式,由信用卡開始到行種支付,交易簡潔與速結處理的優點,必然可能繼續推廣的行動支付,雖然只有佔交易總額的百分之一,是否可以繳少M1的額度,從貝殼到比特幣,人類的貨幣未來是什麼形式?現今有人重新開始以物易物網站,減少貨幣使用,這種網站可以重溫貨幣的起源!

作者開始用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及印度教的經典,說明金錢與慾望的關係,大眾貪婪財富是否與宗教教誨相違背,勞動與財富是必要,但是何者是過多!這裡就是金錢觀。

很多人習於累績金錢,卻很少探索金錢的本質,如同前次閱讀鈔票的世界,作者舉例於孟加拉,泰國與菲律賓等硬幣的人頭及相關的歷史意義,重新檢視金錢的意義,可能是閱讀後瘩反思。當然這個作者盤雜的書寫,掛一漏萬必然可能發生。
展開
user-img
4.0
|
2020/09/20
值得花時間閱讀的一本書,
內容值得讓人深思
作者用歷史科學和文化來了解金錢的起源和對人生歷史的影響, 個人覺得是一位蠻特別的作者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