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

9折$ 234
4.5 /5
11位讀者評分
5
46%
4
36%
3
18%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0
|
2022/03/29
頗具野心的嘗試,台灣推理小說界的一大步。

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努力,故事背景的考究也讓人印象深刻。不過,〈洗手巾之歌〉與〈和尚藏髮簪〉兩篇的故事結構明顯較為薄弱、缺乏張力,是比較可惜之處。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4/23
想像著一百年前的臺灣風情,作為臺灣南部的經濟重鎮府城(即今臺南),五條港地區是通商貿易最發達的地方,附近的運河肩負起來臺物資的出入口,應當是熱鬧非凡的。

如果以這個人來人往、臺灣的門戶、人文與經貿薈萃的府城為主角,可能產生怎樣的推理故事?故事從一個賣什細、雜貨的阿仁兄周遭展開,藉由他跟清藏律師兩人的走訪、探查,抽絲剝繭地解決各式難題。

【洗手巾之歌】運河中發現一對疑似殉情的男女,女方是青樓女子,可男方卻沒人知道其來歷,只知道他是最近才來到府城;每晚都可以從女方的房內聽到唱得興起的客家山歌,而今卻不知怎地竟與他人互相綁在一起,並橫屍在運河上?

【二林金錶案】阿仁給表妹及其丈夫各一隻金手錶,作為結婚賀禮;而表妹夫自從說要去日本投資後就渺無音訊,其二林同鄉也不知道其行蹤;阿仁與清藏律師兩人前往二林找線索,卻在意外的地方發現他給表妹夫的金錶。

【蕃婆假燒金】法會結束後,居然在桌上出現了一副陽具?而平日橫行街頭的豬肉販,卻已經好幾天沒出來做生意了,然而其老婆卻不斷地在清洗包豬肉用的荷葉,彷彿才剛使用過?

【和尚藏髮簪】清藏律師的同門禪師自殺,恐將成為佛教汙點,轉而低調地前往臺北處理;阿仁兄從老鴇處得知有人利用他的名號做擔保贖了青樓女子,而不得不前往臺北討債,卻意外在他人住處發現一襲僧袍;本以為不相關的兩個案件,似有關連?

作為一個南部人,中文與臺語並用是基本技能,而今從唐墨的《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中,看到對白中偶爾可以看到那種語言夾雜的混用,心中就有些親切感。

另外阿仁兄與清藏律師活躍的地點主要在臺南府城(根據個人的理解,大概以現在的金華路、安平路為主要路段,從鹽埕到民權路附近為其活動範圍,行政區上屬於中西區、安平區)、彰化二林、臺北等地。

閱讀時代小說,總得回歸到當時的民情才比較能得知其況味,唐墨所創造的每個角色躍然紙上,彷彿活生生地在我們面前展演他們的生活。作者很巧妙地藉由賣什細的阿仁兄的眼,帶我們領略著府城生活的每一個眉角。而阿仁兄的角色也恰如其分,什細商人見多識廣,人脈也多,八面玲瓏的經商手段讓他在每個案件都能找到突破口,是個很盡本分的華生;清藏律師則老歸老,雖然在日常生活的打理上不在行,面對事件總能獨具慧眼地找到案情的癥結點,是個很親人的福爾摩斯。

在唐墨的筆下,近百年前的風光略可見一般:運河岸商家林立,因著經濟活動的發達,也有幾間青樓,而高單價的料亭,也潛藏在四處。商售的繁忙,讓人汲汲營營於日常事務。同時在第三篇也略可見余清芳抗日活動對於臺灣人民生活與宗教上的影響。

若要說本書可以再斟酌的地方,大概是某些單位用詞吧,書中「町」出現了好幾次,雖然知道是距離單位,但一時半載也不知道到底主角走了多遠。除此之外,能從不同角度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是件很讓人開心的事!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4/23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是本時代推理短篇小說集,作者以日治時期為背景,藉由專賣雜貨的羅漢腳秀仁之口,敘述松本寺清藏律師的辦案經過。

全書收錄了四個故事,分別改編自日治時期的「運河奇案」、「二林奇案」以及清末的「呂祖廟燒金」、「周成過臺灣」,在人名和地點上多有所沿用。話雖如此,因為改編的幅度很大,有的甚至成了完全不同的故事,故即使讀者事先知道這些案子的內容,仍可以從中得到閱讀樂趣。

作為一部時代推理小說,作者在故事的營造上是很成功的,字裡行間都能感覺到當時的時代氣息,加以清藏律師的身分,使得整本小說的風格獨樹一幟,紀華個人是蠻喜歡的。在描寫手法上,作者充分展現其剪裁的功力,描寫詳細卻又不拖沓,不僅用字遣詞上具有美感,讀者閱讀時也很容易進入劇情,可說是相當不錯的推理短篇集。

然而,或許是紀華自己個人閱讀的喜好+理解能力問題,書中各篇的解謎部分讓紀華稍感倉促。尤其是最後一篇〈和尚藏髮簪〉,更讓紀華陷入些許的混亂中:周大川欠的贖金費不是兩百圓嗎?為什麼到後面變成八十圓呢?清藏律師在命案發生後,向警方謊稱自己是目擊者,問題是他到達現場時,輕振錫杖,現場觀眾紛紛退開讓路的情形,應該讓現場所有人印象深刻,沒有人(除了後來才到的警察)不知道清藏是後來才到的吧……即便清藏律師敘述案發經過的說詞可以和老管家對得上,但是警察只要隨便問一下群眾就會知道清藏到達的確切時間點,這個說法還有辦法成立嗎……(抱歉紀華想不太通)。

最後,紀華覺得頗值得玩味的,是書名的副標題為什麼會取為「當和尚買了髮簪」?紀華原本以為這是出自最後一篇故事,但「藏」和「買」畢竟不一樣。書中唯一提到「和尚買髮簪」的一次,是全書最初秀仁在自述時說的那些讓他感到好奇的事情。由此來想,或許副標題所指的是當那些發生在府城,讓人覺得些許可疑的事情發生時(換句話說就是有事件發生?),秀仁/清藏將採取的種種行動吧!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4/23
濃濃的日本江戶時代氛圍,加上閩南語特有的語調,勾勒出一個充滿異國風采的日據時代的府城時空,雖然文中到處出現閩南語語調卻沒有讓這些以市井小民為背景的故事,沾染上市井村夫的粗俗粗曠,反而讓人倍感親切與新奇,《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以短篇的方式呈現各個案件,但不變的是這種橫貫通篇、巧妙融合了江戶時代跟台灣本土所誕生的風俗氣氛。

大概是因為在各短篇裡的主要角色基本上都來自社會中上階層,不是小有積蓄的商人,就是一廟的和尚廟公,連《番婆假燒金》裡面那個賣豬肉的攤販劉信昌都家境不錯,真正的市井小民其實只能從故事的片段中稍微窺見,《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的主角清藏律師更是法醫出身,退休後出家的知識分子,配角、也是故事視角的秀仁雖然是個推攤車到處賣什貨的小攤販,卻是個識字、愛思考的羅漢腳,雖然故事中沒有說明秀仁的出身背景,他也曾抱怨過因為百貨店的大量出現,讓他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但秀仁的識字卻代表他應該是來自一個家境小康,至少供的起他念書的家庭(雖然也不排除是秀仁長大後自學來的,但能自學應該也是要有幾分閒錢才有辦法辦到),這樣的角色設定,加上作者唐墨的用字遣詞相當文雅,所以即使文中四處出現閩南語的說話方式,但通篇卻是瀰漫著不同於鄉土文學的文雅氣氛。

比起解開謎團的詭計,在這些事件當中更重要的是人情,原本這些事件就沒有那些彎彎曲曲非常刻意而為之的詭計存在,清藏律師跟秀仁的存在只是讓真相早一步大白,但事情的真相對這些身在事件當中的人卻不是那麼重要,黑與白的界線在這裡無法說的清道的明,清藏律師也是這麼通情達理。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以《林投姐》、《呂祖廟燒金》、《周成過台灣》、《瘋女十八年》這些「台灣奇案」改編而成,去掉這些故事裡面那些比較腥羶的橋段,讓人反而會去同情那些加害者(但並不是每個案件都是如此),也能因此認同清藏律師選擇以不將真相大白於眾的苦心,加上融合了日本跟閩南語兩種文化的敘事方式,讓整個故事變的很有可讀性。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4/23

  充滿日治時期氛圍的作品( ◕‿‿◕ )

  第一次閱讀參雜閩南語(台語)寫作的作品,即便我只會簡單的台語但至少看懂劇情不成問題,且這樣的描述方式讓時代感更加濃厚,讀起來頗有趣味XD

  劇情敘述曾任法醫現為出家人的清藏住持和賣什細(雜貨)的秀仁聯手解決警方也束手無策的奇案;閱讀時被作者營造的氣氛拉著跑,藉由角色對白和對時代場景的敘述,彷如進入了30年代的台灣,而案件改編自早年發生的奇案,雖然是改編但仍融合當代的在地元素,讓讀者在閱讀同時還能順便Get台灣史,像我就常跑題被只是背景點綴的「高千穗丸」和「西來庵事件」給拐走:前者讓我想起之前去霧峰時在民生故事館看到的神靖丸沈船事件,後者解釋了日後台灣民間信仰被整肅管理的原因,讓我鬥志滿滿的準備衝去補相關歷史~

  不過或許是本書的推理給我的感覺比較偏向日常推理,又或許是我的邏輯跟不太上清藏住持,總覺得《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給我歷史味遠大於推理味,基本上是把它當成歷史小說在看,破案過程就…嗯,就這樣囉。

  一本時代感十足的日治台灣推理小說,不管把它當推理還是當歷史小說看都很OK,個人還蠻推薦的,和其他讀者一樣同好奇清藏住持和秀仁是怎麼認識兜在一塊開始聯手解決破案的,作者要不要出個前傳順便寫寫寫清藏律師法醫時期的案件啊~我超想看的XD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4/18
  這些年來,看過不少內容精彩的推理小說,這些作品,作者都以精湛的文筆,描述一個個令人目不暇給的故事,但是看完小說我心中總會浮現一些疑問:「他們所寫的內容,到底有多少反映出真實的世界?又或者是否有哪個角色,是作者本身思想的投射?」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在虛構的二次元小說裡追求真實,未免也太不切實際了,但個人以為,一本好的小說不論是內容是如何的天馬行空,應該要讓讀者在閱讀完之後,除了對內容擊節讚賞外,還能抛出一些質問,留待讀者細思量。

  唐墨的《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以日治時期書寫台灣奇案的風格,對於未曾經歷過日治時期的我來說,其實是充滿衝突的。即便那是實際存在過的年代,但「住持」和「藝旦」等日本元素用語與熟悉的台灣地名及台語語調的對白交錯出現,還是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去想像。

  但隨著故事的進行,閱讀此書就像是一趟發現之旅,帶領我們走向過往的年代,勾起許多人心中塵封的記憶,也提供未曾接近過那個年代的人一個進一步了解上個世代的機會。
  
  故事背景在日治時期的府城臺南,人設則是採用常見的「偵探與助手」的設定,偵探是具有日本血統、在退休後出家的前法醫,助手則是推著「鈴瓏仔車」在街道販賣什貨的台灣小販,一個負責解謎,一個負責收集線索。透過這兩人查訪案件真相的腳步,讓讀者一窺眾說紛紜的台灣四大奇案的面貌。

  在看到「二林金錶案」的解謎部份時,赫然發現自己曾在作者臉書上看過解謎過程的連載,當時由於沒看到完整的故事,所以沒留下深刻印象,但這回完整的故事經緯閱讀下來,當下只有一個想法:「這些村民明明就是共犯,怎麼有臉對著盧章怒目相向,不恥他的犯行?」進而聯想到當今社會一再上演「曾參殺人,未審先判」的「全民公審」現象,當發現真兇另有其人,眾人批判的矛頭又會指向他人,完全忘了上一次的「未審先判」曾經影響別人的人生,也不曾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一絲歉意。

  不知作者將「二林金錶案」做此改編,是否正有此意圖?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4/16
回到日據時代,推理推理吧!

我曾經在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前駐足欣賞良久,而與友人談起一件事情:「要是可以回去當古人,你想到哪一個朝代?當哪一個角色?」
對於歷史,我們好像總是知道很多、查詢容易,但是真的要回到過去,一切又是那麼不真實與遙遠啊!
我想這也或許是穿越劇受大眾歡迎的地方,而歷史小說一直都是有他廣大的受眾,無論是哪種類型的。
翻開《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滿滿的好奇,除了時代描寫之外,還放進了推理這個元素,因此不只是當代生活化的描寫,邏輯推導、角色刻畫、還有文明程度,這延伸出來的面向之狹隘,但是似乎又顯得延綿長長,可以說的故事又是那麼地無限而耐人尋味。
雖著文字,我們飛越到了日據時代,當滿街沒有監視錄影機,車輛沒有行車記錄器,一切我們習以為常的科技都沒有那麼「猖獗」時,邏輯推導仍舊是唯一真理。
在殖民時期的壓抑氛圍,台灣民間的傳說格局,屬於地方的用語口氣,與當代人們緊密連結的宗教特色,讓這一本小說塑造出那個時空下的氣味與場景。
作者唐墨總散發出一種沈浸在古學之中樂此不疲的模樣,讓我有種古人寫古書的貼切感,考究一定明確,設定絕對直接,而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腦袋丟進日據時代,好好思考,好好體會,嘗試回去當古人的跳脫感。
這就是閱讀小說的莫大樂趣啊!
不爆雷是我寫評論的溫柔,請各位看官好好細細品嚐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4/10
和尚沒頭髮為甚麼要買髮簪??
看到如此可愛的書名廢話不多說立馬按下參加。
是我最愛的推理小說呢!!兩人一組-松本寺的清藏住持,和拉著雜貨車賣什細的秀仁,如同福爾摩斯與華生般的神幻拍檔!故事裡面的人物以及說話方式描寫得非常台灣,覺得超級特別!!!!在我心中的推理小說大多來自日本及歐美國家,裡面有許多點綴文字的形容詞加上一些曖昧委婉的口氣看習慣了,在此書會有種震驚感!!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果斷!有話直說,也很有一番風味,屬於我們文化中的一種特色,超推薦的呀(尖叫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分成四個小故事,分別為〈洗手巾之歌〉、〈二林金錶案〉、〈蕃婆假燒金〉、〈和尚藏髮簪〉

這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用法律規範的,在台灣,有錢的是老大,唱出世上許多悲歌,而神經病最大,看著看著不禁感嘆著,誰來保護所謂真正的受害者呢?

因為萬物皆有情存在,因為情”才令人感動;才令人如此的印象深刻
希望,永遠都是那樣充滿溫暖正向的,情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4/09
   人心往往是最難預料的存在,什麼樣的成因會導致怎樣的結局呢?在府城有位松本寺的住持--清藏,過去曾是法醫界傳奇,曾舔骨灰讓嫌犯現出原形(當然有一些小技巧),清藏和賣什細的秀仁兄,一起破解了很多案件~!但是清藏給我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因為他一開始給人的感覺的確相當高深莫測,但也僅此而已,並不會覺得有多麼清聖,但我看到後來才發現我錯了!!人家就是一個仙風道骨的智者啊~~~尤其是在和尚藏髮簪當中,他推理的能力讓我望塵莫及,當然秀仁也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XDD

  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老是會有人因為一些很奇怪的原因,然後就做出一連串的事情,就像清藏說的,明明就可以預防的事情,為什麼要等到事情發生之後才來慢吞吞的處理!!但是說實在的,要不是因為清藏的身分太過特別,一般人早就被轟走了吧=_=......

   但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二林金錶案中,為什麼可以有人這麼泯滅人性,用偷的用搶的就已經很超過了,為什麼還要讓人家失去生命,更何況他還是一個有錢人!!如果是沒錢的人倒是還能想像出他們的動機,但明明已經是一個這麼有錢的富家子弟,為了這麼一點點錢(對他而言),就這樣冷血無情的殘害?!而且竟然還有一群幫兇......但卻也不能說什麼,因為這正是當時這種氛圍之下的小小縮影,這也正說明了現實的殘酷......

   在當時,有什麼是正義呢?誰又是真正正確的一方,難道說擋人利益的人,就一定是錯的嗎?可以因為什麼樣的理由來正義化謀殺人的事實?孰對孰錯似乎也不重要?因為亡者已逝,但生者猶存,也正因為這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這就是所謂的正確道路?那即使知道真相又有何差別?知道了也只是枉然......

  不過像清藏這樣的人,在現在應該也不多見吧!有多少人可以向他一樣清心寡慾呢?他常說為何是人總不懂得戒掉一些慾望,但人生存在世又有多少人能無慾無求呢?我常想或許他在破案的時候,心裡所存的唯有一聲嘆息吧!

展開
user-img
3.0
|
2017/04/05
還未進入書籍閱讀前,概略瀏覽內容簡介,看著以林投姐、呂祖廟燒金或周成過台灣等所謂的台灣鄉土奇案為宣傳,令人想起早期電視劇那個以聊齋神鬼、鄉野奇談為題材流行的年代,從「中國民間故事」、「民間劇場-台灣奇案」到現在的「戲說台灣」等,這樣的素材能夠一再被翻拍成影視作品至今仍屹立不搖,除了貼近在地歷史、文化習俗,還遊走於真假虛實間、並帶有警世意味,而光怪陸離的情節裡更重要的特點是多半帶有鬼怪靈異的色彩!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以聳動的奇案為改編不免給人刻板的錯誤認知,但不喜怪力亂神的讀者大可放心,本書沒有刻意賣弄嚇人的恐怖元素,然而也就是這一點與眾不同,讓這部作品更顯得風格獨具,如果以文學類別來區分作者唐墨的這本小說是被歸類在懸疑推理類型的,而且是時代小說!整體閱讀下來,個人以為正是“時代”和“推理”這兩個大亮點,讓耳熟能詳、千篇一律的早年民間傳說能走出新意,保有懷舊傳統的同時,也多了更豐富多元的看點。

時代小說,是源自於日本獨有的小說形式,最知名的代表作家之一大概就是宮部美幸了,然而台灣的推理小說裡卻少有這樣的寫作形式,《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把故事背景設置在1930年代的日治時期,而舞台場景則發生在全臺歷史最悠久的都市-府城台南,殖民統治的制度規範、台語語感的對話穿插、加上庶民階層的日常生活和熱鬧紛雜的街景建築,都宛如浮世繪般被鮮明生動地描繪出來,你可以寫實的看到那個時代的社會現況,讓人彷彿走入老臺灣的舊時風情,充滿濃厚的鄉土地域文化。

而推理元素的注入則是讓故事多了轉折和懸念,讓這部小說顯得更有趣,情節裡擔任偵探和助手的合作模式可能會讓不少人想起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和華生,一個靠著敏銳的觀察、縝密的思維來解謎,一個則是以第一人稱主述者角度負責記錄,然而更有意思的卻是他們的職業與階層的設定,偵探是佛教中負責解釋與傳承戒律的律師,不僅是半個日本人、出家前還是名法醫,助手則是推著攤車穿梭大街小巷叫賣雜細的賣貨郎、台灣人,日本人搭配台灣人的組合反映出當時特殊的時代環境,怪和尚配上販夫走卒的調性反差則相當搶眼,展現另類創意。

小說改編了台灣早期四個傳奇故事,包括日治時期的運河奇案、二林奇案與清末的呂祖廟燒金、周成過台灣,這些事件本來就因版本或真假流傳至今屢屢引起熱議,看完《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你會忍不住再去找出這些案件來回顧,兩相對照下部分更顯得冷血殘酷、部分卻多了悲情無奈,舊瓶新酒的演繹也為這個類型的小說注入了全新的精采。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3/31
最近幾年台灣推理創作人才輩出,開始讓人看到希望,然後現在有了本時代推理,有趣啊!

故事背景擺在日本時代,20世紀初年,日本統治剛安定下來,新的戰爭還沒蔓延那段日子。那時候的台灣正在邁向現代化的路上,因為地緣的關係,雖然建設速度不若日本本土,接受外來文化資訊的速度卻只有更快,而且很多新式都市規劃都直接在台灣進行,所以出現了很明顯的新舊並陳現象。

這段時間的小說不好寫,因為涉及的語言能力很多樣,而且絕不是北京話。這一點在母語斷層嚴重的台灣自然成為一個罩門,所以母語復興絕對是建立文化傳承第一要務。

但這本有意思。

不知是否是在向福爾摩斯致敬,這本小說也是二人組,擔任神探的是個和尚,一位法醫出家的戒律師父--律師,是台日混血,有著日本名字,之前在法界地位也滿高的,至於為何出家就不再討論之列。

擔任華生的,則是為台灣人,羅漢腳,拉著人力車賣什貨的賣貨郎,身為拉車走賣台南地區的商販,人脈與資訊自然突出,某方面來說,他的重要性比華生要大多了。

這樣的二人組,在那個正逐漸脫去繁華的台南(總督府在台北,建設北移,加上阿里山的開發,其實當初台南州的州廳甚至考慮改成嘉義),會有怎樣的奇遇呢?

說奇遇,是因為本書的案子多少也可以稱為奇案,很離奇的那種,非常戲劇性,雖說近年社會派路線抬頭,太離譜的案子不像以前討喜,不過既然神探是個和尚,來點「陰」反而有味道,何況其實作者安排不至於落入裝神弄鬼,只是反應了那個年代的觀點,所以很有趣喔!

話說回來,安平到月津、大仙寺,這些路段距離都很嚇人啊!雖說那個年代的人都很耐走(我爸年輕時曾經打工,工作內容是扛鐵道用枕木從嘉義市走到阿里山。國小的時候遠足--真的是用走得,就是從白河走到大仙寺,這種距離叫我走我絕對不要),但看見書裡角色這樣跑走,還真是辛苦,畢竟動輒要走上兩三個小時……

但也因此很有時代感,果然是時代推理。

然後作者在語言處理上還不錯,台語的部份雖然不強求全部照寫,但能表現的作者都有表現,更可貴的是「沒有亂寫」,畢竟大多數台語是有漢字可以對應的,在那個外來語還不至於氾濫年代更是如此,只有不識字的文盲會以為台語有音無字,更不該亂寫(比方說KTV裡台語歌的歌詞,基本上是笑話,這些填詞的本身水準就很差了還在寫台語歌?)。

所以這本書的時代感很到味,值得鼓勵。

很不錯喔!大家不妨看看。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