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79折$ 316
4.5 /5
49位讀者評分
5
70%
4
12%
3
4%
2
10%
1
4%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48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5/03/30
一本挑戰我們認知偏見、揭示世界實際狀況的書,Hans Rosling 運用大量數據與事實,指出我們對全球發展的看法常常過於悲觀且不準確。他列出十個常見的認知偏誤,從人們對貧困、教育、健康等問題的誤解,到媒體如何加深這些錯誤的印象。Rosling 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這些錯誤的根源,以及如何更客觀地看待世界的進步。

書中的一大亮點是對人類歷史進程的樂觀展望。Rosling 強調,儘管世界上還有許多挑戰和不平等,但整體而言,人類在多個層面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他舉例說明,全球貧困率的下降、兒童死亡率的降低、教育普及等成就,都是過去幾十年來世界改善的重要標誌。這些數據不僅打破了我們對世界的悲觀預設,也讓我們重新檢視我們對未來的期待。

Rosling 也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我們應該學會更加謹慎地處理資訊,並避免簡化或過度解釋問題。Rosling 呼籲我們去挑戰自己的思維定勢,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世界,並鼓勵我們用數據支持的事實來替代感性和偏見。這能讓我們以更加全面和積極的態度來看待世界的發展,並發現世界的真相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得多。
user-img
2.0
|
2025/03/30
內容大致同意,有幾段邏輯有嚴重問題。
311海嘯因為逃難而死亡的老人有1500人,因為核能輻射外洩死亡的人是0,竟然用這種邏輯來證明不應該擔心核能輻射外洩??
這些老人逃難的原因是海嘯,而不是擔心核外洩,住的地方都被摧毀了,不逃難不然要在原地等死嗎?他卻把逃難跟「擔心核外洩」畫上等號,亂七八糟,難怪比爾蓋茲這個擁核人士會推薦這種書,好去騙更多以為看了這種書就會變聰明的蠢貨
user-img
5.0
|
2025/03/08
由於比爾蓋茲與歐巴馬的推薦而閱讀了本書,對於自認為擅長批判性思考的我看完有如醍醐灌頂,
平常看待事情,尤其是新聞,總習慣用邏輯去檢視,
讀完本書才赫然醒悟,原來人類有這麼多種不自覺的認知偏誤,僅僅是符合邏輯本身並不足以更真確的理解事物的全貌,尤其是在習慣凡事數據化的現代。

作者撰寫本書時確診胰臟癌,生命倒數的時光他不是與家人度過,而是選擇與兒子媳婦聯手,據他自己的說法:「這是我的奮力一搏!」多麽令人動容的一句話!多麽發大願的慈悲心!
本書十篇,每篇都已作者自己生涯中犯過的偏誤為借鏡,雖然意圖要警醒世人,作者仍然用最溫柔心,將自己犯過的錯赤裸裸地陳列在世人面前,以自己來作為借鏡。
非常感恩世上有如此大愛的學者,以謙卑的姿態、堅決而溫柔的願力來教育世人。
user-img
5.0
|
2025/02/07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要選出必讀的非文學書籍,那麼,已故瑞典作家及公共教育家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與兒子奧拉.羅斯林 (Ola Rosling)及媳婦安娜.羅朗德(Anna Rosling Rönnlund)合撰的的《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必定名列我的書單之中。

由於科技的進步,知識俯拾即是,其中不斷重複被強調的某些論述,成了人們的常識,構成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然而,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真,是正確的嗎?《真確》這本書明確的告訴我們—不盡然。作者在書中列出了一些題目,並提供選項。像是:世界上的多數人是生活在哪裡?現今全球多少1歲兒童有接種疫苗?我自己作答之後,發現錯得一蹋糊塗。藉由這些題目,作者要強調的是—無論任何的論述,我們都該抽絲剝繭,實事求是,而不是一味聽信。在書中,作者列出了十種常見的認知偏誤,分析偏誤的由來,並提供了我們核實之道,具啟發性相當實用。

《真確》雖然已經出版多年,然而,書中所述,絲毫不過時,在充斥著大量真偽難辨資訊,需要核實精神的現代,更顯其價值,非常值得一讀。
user-img
3.0
|
2025/01/23
很多我們以為的真相,實際上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時有不同的結論,尤其是引起爭議的事件,常常是用不同的統計方式及蒐集資料的方式得到不同的結果以至於帶來不同的結論,閱讀本書後對看待事情有另類看法及多方思考以免被操弄
user-img
5.0
|
2024/10/30
知識有分為二種
一種是有用的,另一種是過時的
讀完這一本書,你會用嶄新的角度
重新解讀這個世界提供的所有數據
保持謙虛與好奇心吧!
user-img
4.0
|
2024/10/26
1) 本書為基於世界統計,論述些一般講的偏誤類型以外的東西。
2) 雖書名為偏誤,但實際上是對於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的民眾,在講世界現況。
3) 有行銷作者網站之嫌。
user-img
4.0
|
2024/05/01
雖然是2018年出版的書籍,在今年(2024)年閱讀之後還是有所收穫
作者以提問開場,讓讀者短時間內理解自己對於真實世界的理解並不是所想像的那樣
再從每個面向一一分析解釋各種造成思考偏誤的原因與避免方式。

各種思考偏誤構成每篇章節內容,共分為:二分化直覺 / 負面型直覺 / 直線型直覺 / 恐懼型直覺
作者再依照個篇章內容,先舉出自身經歷的故事作為開頭,再分析解釋說明為何會造成思考偏誤的狀況,並提出可避免偏誤的思考方式步驟
整本書行文清晰好讀,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急切地想要將所思所想分享給大眾,讓求真練習成為一種習慣的心情。
書末孩子對於已故作者,也是父親的後記,寫出滿滿的思念與感謝,真摯而感人。
推薦尚未讀過的讀友值得一讀。
user-img
4.0
|
2023/11/21
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真的如你所想像的那麼糟糕嗎?

簡介———
- 一位醫生和公共衛生專家在患癌期間與兩位女兒共同編寫的。書中以統計數據和圖表為主軸,揭示了人類在看待事物時的偏見,提供了破解這些偏見的思考工具。

心得———
- 這本書的觀點似乎延伸了《逆思維》中指出避免陷入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強調多方法思考的重要性。不同的是,這本書提出具體的案例以及思考工具讓讀者實際應用。
- 作者列舉人們容易陷入的直覺偏誤,並提供各種實際的例子,例如新聞或資訊可能讓人感到恐慌,或者讓人認為世界變得越來越糟糕。讀完這本書後,即使面對帶有數據支持的新聞,也先思考一下,避免盲目地陷入擔憂和恐慌的情緒之中。

實用收獲———

1. 當面對新聞或網路資訊時,要如何避免陷入恐慌?以下分享幾個從書中整理幾個直覺偏誤及應對方法供大家參考
2. 世界或許很糟,但也正在變好(負面型直覺偏誤)
    1. 需要預期壞消息會被大肆報道,但是好消息並不會成為新聞。因為人們傾向注意負面消息,以防止潛在危險。
3. 分辨恐懼與危險的差別(恐懼型直覺偏誤)
    1. 我們容易將資訊過濾得剩下恐怖的內容。
    2. 需要了解真正的危險事物會帶危害,而可怕的事物只會覺得危險
    3. 當恐懼情緒泛濫時,自問「有什麼證據能讓我轉變看法?」以確保保持理性思考。
4. 以開放的態度嘗試多角度思考(單一直覺偏誤)
    - 當心簡單的想法與解法,嘗試理解數據以及背後的現實世界。
    - 避免陷入「槌子與釘子」思維陷阱——過度依賴熟悉的解法。保持開放的態度,以不同視角看待問題。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1/06
這是一本用"真確"的觀點來看世界的書。
台灣的政治外交處境,讓大部分的人習慣用過時的理解來思考世界。
我投身全球脫貧協助工作15年,親身見證本書所說的全球脫貧工作的進展與成果,許多過去對世界的既定印象,在飛速改變的現代,每年都得更新。
當然,許多問題仍存在,也有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一起努力;
但在投入協助之前,若能先取得正確的資訊與對現況的理解,將對協助對象與議題的排序、方案思考與資源規劃等有很大的幫助。
user-img
4.0
|
2023/10/18
|
電子書
這本書有大量的數據 雖然我也不知道看這個數據能獲得什麼
頂多是更新世界觀得概念
但的確作者提出的問題幾乎全錯
我們的腦袋還停留在10.20年前
告訴我們不要太相信媒體報導的世界
user-img
5.0
|
2023/10/16
大力推薦,關於思考、直覺的好書,作者用盡一生對抗謬誤,也用盡最後的力氣寫下這本書,這是他人生的精華,留給後人一再思考的貢獻。
user-img
5.0
|
2023/04/26
劇透警告
前幾年在杜拜機場轉機的時候,
看到書店的大型看板打著這本書,
還以為又是一本心靈雞湯暢銷書(馬上陷入概括型偏誤)。
加入「我的書櫃爆炸了」的 line 群組後,
發現很多人都推這本書,所以買來看了。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認識的人越多,
學習的越多,越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
以前超級愛大放厥詞,覺得自己聰明,
憑著直覺認知就愛講出一番道理來,
完全沒有數據與知識的根據,
到底是哪來的自信?
回頭看自己只覺得超級蠢笨,
還好朋友家人沒有放棄我。

《真確》這本書對我個人滿受用的,
儘管書群中有書友覺得它講的太淺、
其他書都有比它更深入的探討與見解。
不過我沒有看過那些書,
而作者希望能讓更多人以基於事實的角度看世界,
這點如果想要達成,
他必須讓這本書好讀易懂、舉生動的例子,
讓這本書普及、更多人能看到並覺察這些謬誤,那其實我覺得這本書是成功的。
(但很可惜的是,本書能影響的讀者還是僅限於有閒錢買書並識字的人,基礎教育普及還是很重要)

我的啟蒙應該是看了《金錢心理學》,
發現人類會受到許多直覺偏誤,
而反應在財務決策上,覺得十分有趣。
因為想知道更多人類可能會被蒙蔽的一些謬誤,
所以買了《真確》和《思考的藝術》這兩本書,發現還真的有各式各樣的謬誤。
這本書就列了十大我們常犯的謬誤,
我在podcast的第九集也有跟 Cheryl 教官討論到其中之一。

我們都是普通人,
沒有超凡的智慧,也都會犯錯,
我想這本書的目的不是在預防所有會發生的直覺偏誤,
而是當產生偏誤時,你能夠因為讀過這本書,
而意識到你正在落入偏誤當中,
能夠覺察並且矯正。

我比較印象深刻的就是空難的新聞、
媒體的角色與機師人為錯誤的例子,
還有他一再強調的:
「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
但單靠數據同樣無法了解世界」。
我想我們在社會上與人交流時,
對於每件事的看法都是安穩在我們的思想架構上,就像一棵樹以及它的分枝。
我們需要有一個穩健的立基(對於事實的清楚認知),適當的灌溉(知識的汲取),這棵樹才不會長歪(陷入各種偏誤與錯誤觀念)。
《真確》就是很好的入門基礎,
中文版也翻得流暢,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2/04
我曾在2019讀過這本書,那時覺得好喜歡。在書中介紹的Dollar Street也玩得不亦樂乎、嘖嘖稱奇,但竟然什麼心得筆記都沒留下來。最近在檢視曾閱讀過的好書,回想起這本,決定留下紀錄。


在網路上研究一陣後,反而不知道該如何動筆。因為這本書太多人讀、分享了,已經有人做了詳盡書摘、將十種直覺偏誤以及避免方式一一列出,甚至有資料科學家以資料科學的角度切入寫了一篇分享。實在讓自己慚愧,不知道還能變出什麼新把戲。


因此,在本文的後半段我會分析自己生活中的實踐,畢竟每個人的經驗都不同,也許可以為你帶來一些新的想法。

作者分別是Hans Rosling以及他的兒子Ola Rosling與媳婦Anna Rosling Ronnlund。Hans是一位公衛教授及醫師。Hans為自己這一生的使命下了註解:「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


在日常的教學與臨床經驗中,深刻認知到世人對於這個世界有各種錯誤認知,而且這種認知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專家都有,甚至連自認為"已開發"、"很文明"的歐美國家也無處不在。因此開始做出各種行動方案想要抵抗這種現象。舉凡Ted Talk、Dollar Street、GapMinder,以及現在所介紹的這本書,都是作者一家人努力成果。


書中談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以二分法,而是以所得等級來分類國家。」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免於進入「二分化直覺偏誤」,作者認為「未開發」和「已開發」等舊標籤已經失真。為了更切和現實,決定以所得來重新分類國家。

這張圖的每個人像代表十億人,呈現全球所得的分布狀況,其實只要能夠進入第二級,人類的基本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這是否跟你想像中的很不一樣呢?其實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身處於中所得國家。

完整閱讀筆記請見部落格:中途筆記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2/04
|
電子書
我曾在2019讀過這本書,那時覺得好喜歡。在書中介紹的Dollar Street也玩得不亦樂乎、嘖嘖稱奇,但竟然什麼心得筆記都沒留下來。最近在檢視曾閱讀過的好書,回想起這本,決定留下紀錄。


在網路上研究一陣後,反而不知道該如何動筆。因為這本書太多人讀、分享了,已經有人做了詳盡書摘、將十種直覺偏誤以及避免方式一一列出,甚至有資料科學家以資料科學的角度切入寫了一篇分享。實在讓自己慚愧,不知道還能變出什麼新把戲。


因此,在本文的後半段我會分析自己生活中的實踐,畢竟每個人的經驗都不同,也許可以為你帶來一些新的想法。

作者分別是Hans Rosling以及他的兒子Ola Rosling與媳婦Anna Rosling Ronnlund。Hans是一位公衛教授及醫師。Hans為自己這一生的使命下了註解:「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


在日常的教學與臨床經驗中,深刻認知到世人對於這個世界有各種錯誤認知,而且這種認知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專家都有,甚至連自認為"已開發"、"很文明"的歐美國家也無處不在。因此開始做出各種行動方案想要抵抗這種現象。舉凡Ted Talk、Dollar Street、GapMinder,以及現在所介紹的這本書,都是作者一家人努力成果。


書中談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以二分法,而是以所得等級來分類國家。」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免於進入「二分化直覺偏誤」,作者認為「未開發」和「已開發」等舊標籤已經失真。為了更切和現實,決定以所得來重新分類國家。

這張圖的每個人像代表十億人,呈現全球所得的分布狀況,其實只要能夠進入第二級,人類的基本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這是否跟你想像中的很不一樣呢?其實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身處於中所得國家。

完整閱讀筆記請見部落格:中途筆記
展開
user-img
4.5
|
2022/10/15
劇透警告
《真確》

書中肯定了我內心的想法
就是求知看現實不道聽塗說
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媒體往往會過份放大很多資訊
而在學校我們學習知識比較是循環性並沒有太多創新的機會
在媒體和學校的共同影響下自然會有慣性悲觀慣性不敢試錯
加上人就是喜歡不去思考複雜性問題
喜歡尋找並長時間待在舒適圈温水煮蛙
成功路上其實真的很寬很廣競爭對手也不多
耐心熱誠求知認清並努力面對現實定會讓你能更了解這個世界
user-img
5.0
|
2022/08/06
這是本顛覆常識的書,指出人們日常生活容易發生的武斷行為,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需要定期更新,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更應如此,才能避免知識落後、做出錯誤的決定,每讀一章節就會有新發現的感受。
user-img
5.0
|
2022/04/30
劇透警告
我看的是原文書,很精彩!

一開始「感覺」作者過度樂觀很不以為然,總是說地球沒事,人類好棒棒。到了後面才知道他的訴求其實是不斷提醒我們事情的多方角度,不要把別人當傻瓜,走出同溫層,運用系統化思維,利用科技解決世界問題。

如果說他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看看他長期在非洲行醫,深入當地了解狀況,你就會感謝地球曾經有這麼一個人,在最貧困的地方注入希望,在最富庶的地方懂得謙沖自牧。

這本書比爾蓋茨很推崇,我也看到比爾蓋茨實際解決貧困地區的如廁問題,因為沒有污水處理系統,他們是直接在馬桶的結構上改良,並嘗試解決疫苗問題,Netflix 有播很推薦。

這些人用不一樣的態度,捲起袖子真的為地球做事,套句貝佐斯說的:「聰明是天賦,良善是選擇。」他們都是令人景仰的對象。
user-img
5.0
|
2022/03/17
作者用了相當多的數據佐證自己的論點,並搭配各式各樣的圖表,相當吸引目光。文字敘述流暢,偶然一筆的獨特幽默感,是相當愉快的閱讀經驗。

不過,作者雖然提出了一種理解世界的觀點,但這也並非是「唯一」的觀點。前面也有書評提到,他無法認同作者的觀點。我想這就是現今資訊爆炸時代的一項重大的優點,那便是每個人都能輕鬆地獲得各種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可能有好有壞,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但只有在我們能接受各種不同的資訊並加入自己的判斷時,那才有可能得到屬於自己的觀點。

培養這樣的能力在資訊量爆炸的現在是相當重要的,唯有如此,我才能抵抗媒體主觀的篩選,選擇自己要吸收的資訊,也才能判斷資訊的正確與否,並從中找到可以觀察的脈絡。
user-img
3.5
|
2021/10/04
年少時承蒙好友贈書,思想與心理(Straight And Crooked Thinking)/梭羅土著/陳順吉翻譯:應用邏輯觀念很多是屬於認知誤差正確面對世界,在繁多的消息中掘取正確的資訊。本書的作者同樣也是應用該種概念不斷面對世界同樣也宣傳這個世界的美好。《如何使思想正確》(How to Think Straight)實乃《正確與歪曲之思想》一書經充實內容後之完整修訂版。

  一方面作者是基於事實而非固有的偏見認識世界,此如一來的行動,人類就有進步的潛力。作者不斷在TED鼓勵大眾,也許更多是的事實數據才是大眾應該知道,立基於事實的認知,對抗廣泛的無知,協助人們了解這個世界。認真的可能性主義者──既不抱持無端的希望,也不抱持無端的恐懼,持續抵抗過度誇大的世界觀,相信未來會持續進步。We have not thing to go but ahead是大學英文選的一篇文章同樣也是類似的概念。

十大錯覺
其中之一 怪罪型直覺偏誤 看到此想到2020疫情,到處在找誰是兇手會比努力防治與治療更有效?
最後是生活上努力睜開眼睛面對世界。

順便可以參考以下書籍,主要列出世界各國的福利,健康,溫飽,公共衛生等各種狀況,如同上述所說真相是理性樂觀主意。生活愈來愈好,而且是以驚人的速度改善。在全球各地,食物變多、所得增加、壽命延長;疾病、嬰幼兒死亡率和暴力則減少。世界絕非完美,但必需品和奢侈品都愈來愈便宜;這些演化帶來便利一言以蔽之,來自於分工交換。開始於一萬多年以前的交換和專業化習性,已創造出集體智慧,讓人類生活水準處於日漸上升的趨勢之中。雖然依然有很多問題如飢荒,戰爭,瘟疫但是人類依然會慢慢克服他們,氣候暖化依然需要全球合作,這也是分工合作的必要。

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達爾文也喊Yes的樂觀演化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