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典藏紀念版〕

9折$ 342
3 /5
2位讀者評分
5
0%
4
50%
3
5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19/06/26
前半段很精采,可惜後半段走鐘了。

英文書名 David and Goliath,是聖經中的故事,講述區區牧羊人 David 卻擊敗全副武裝的巨人士兵 Goliath 的故事,本書主旨便是,看似擁有絕對優勢的一方,未必真的佔到優勢,而屈居劣勢的一方也有可能出奇制勝。依循這格觀點,可以應用到各種情境中,如班級人數、軍隊作戰、學校選擇、閱讀障礙症等等。案例中某位女學生,選擇了常春藤盟校布朗大學,名校當然有很多怪物,因此她成為了班上的吊車尾,在自我質疑下放棄了對科學的熱情,改念文組,看似優勢的環境反而害了她。另外,有些有閱讀障礙症這種看似極端不利的劣勢,卻成了小部分人的助力,你會很驚訝有許多事業有成的人竟是閱讀障礙症患者,如前高盛總裁加里.柯恩。

可惜的是,本書後半引用的例子說服力不是很好,尤其是某加拿大精神病學家的理論,該理論指出,二戰當時倫敦遭受轟炸,政府預期會出現大量恐慌,然而事實則否,確實有些人很恐慌,但有更多人無動於衷,該精神病學家認為「大部分人大難不死,心存僥倖後便湧現自信,進而產生勇氣」。我對於葛拉威爾相當失望,竟然會相信這個沒有實徵證據支持,荒謬可笑的理論。這種現象就只是「戰爭麻木」而已,身處戰場之中,砲彈聲此起彼落,到處可見被轟炸的景象,一開始確實很嚇人,但時間一久就會開始「習慣」,不信的話,可以參閱《走入敘利亞破碎的心臟》中有很生動的描述。作者為了圓他的理論,刻意把被轟炸這種威脅生命的劣勢,說成可以讓人大幅增加自信的勇氣的優勢,相當令人傻眼。

其它讓人不甚滿意的案例如:金恩博士的民權運動是靠狡詐成功的 (黑人的劣勢→養成狡詐的性格),英國無法壓制北愛爾蘭的叛變,因為沒有權威正當性 (有正當性北愛爾蘭就不會獨立嗎?主因是宗教問題),或者納粹無法壓制包庇猶太人的小村莊等等,作者也對倒U型現象似乎有過多的迷戀,試著把犯罪罰則的效果硬套進去。實在可惜,作者爬梳證據的客觀度似乎不如以往,當然,本書的大主旨「優勢未必真的優勢,劣勢未必真的劣勢」還是是非常值得肯定,前半的案例都很堅實和精彩,只是在閱讀本書後半時,最好持保留態度。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