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新春理財書展
雜誌79折
年節伴手禮
3C家電瘋殺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電子閱讀器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國際書展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297)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5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中文書
心理勵志
葛文德
天下文化
|
2018/08/15
79
折$
331
放入購物車
5
/5
6位讀者評分
5
83%
4
17%
3
0%
2
0%
1
0%
立即評分
精選書評
Tiffany
Lv.2
5.0
|
2019/04/16
這本書是12月中旬買的。但是....
聖誕節前後,要有歡樂氣氛。
元旦新年,適合發發宏願。
舊曆新年,得討個好兆頭,諸事大吉。
情人節嘛⋯⋯雖沒慶祝,先吃顆巧克力再說。
所以「凝視死亡」這本書,買回來後雖放在桌面上,一下被帳單遮住,要不就是被其他書本掩埋,不要說凝視,根本連想瞥上幾眼,都覺得有些彆扭。
老年書寫這類的書也不是沒讀過,2013年簡媜出版「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書一買來,我一口氣就讀完。簡媜用文學藝術的比喻轉化手法揭示老病死,我雖有所感悟,但當年的我,讀來仍有一種隔岸觀火的距離感。就像黃石公園的火燒得再大,遠在台灣的我,雖然心疼,日子還是可以輕巧的過下去。
而今,竟如此扭捏,是什麼改變了我?
距2013,時針於鐘面上又多轉了4000多圈,頭髮變得更白,記憶忘得更快,肉身的逐漸傾頹,已難視而不見。種種跡象顯示,心裡不能再假裝住著一個過期少女,一種對時間的急迫感慢慢燃起,卻忍不住想逃避。
這本書的兩大主軸為「衰老」與「死亡」,都不是令人愉悅的主題。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正視,衰老已然艱難,死亡更是難以啟齒。
身為外科醫生的作者,透過身邊的病患及親人事例,將耄耋之年如何有尊嚴的生活以及在抵擋死亡時,病人親屬和醫生要如何對話以評估取捨相關的醫療措施,有很深入的探討。
書中時有像手術刀般銳利的觀察,當作者引用「年老不是一場戰役,而是屠殺」,讀者心臟可能瞬間加速,不過別誤會,作者並無恫嚇之意,這位充滿自省且具醫者仁心的作者,透過層層分析舉例,全然是希望能喚起讀者勇敢的面對,並根據事實勇敢採取行動。主題雖沈重,讀完卻也不會抑鬱沮喪,而是讓自己能增一些力量。
我自然没辦法因讀了這本書就一夜之間變成生死達人,世上也難有幾人吧?就像作者說的,這是個漫長過程,沒有頓悟這回事。
這本書因為是女兒介紹的,周末和她視訊時,交換了些看法。以她臨床心理的背景,加上這幾年診治老年人的經驗,她最期望的大概就是我和她老爸能找機會就此聊聊,黃昏時除了貪看夕陽美景,也要能稍加設想黑夜來臨時,身邊能備個手電筒,免得措手不及。
剛好在清明節前讀完這本書,純粹是個巧合。想起已過世的爸媽,再對照書中所說,有些我們慶幸幫他們做到了,而有些懊悔也只能深埋心底了
>More
閱讀處方
Lv.3
4.5
|
2021/04/30
我以前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但這幾年看多了生死離別,加上年紀越來越大,不得不逼迫自己開始思考死亡。尤其是這一兩年,新冠肺炎大流行,好幾個壯年人猝死,34歲的小鬼,41歲的劇場演員、23歲的凱渥男模,發文的現在,又有火燒車駕駛因傷勢太重大喊不要救我…
連曾經風雲一時的陳文茜,也擔心自己是否能再多活十年…有句話說,活著的每一天都在等待死亡降臨,還真的是!
如果你也和我有同樣的心情,非常推薦《凝視死亡》這本書。作者雖然是醫生,但卻能撇開醫生的角度,真誠地與讀者分享,他身為病人家屬那種無奈、無助和無力的心情。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段話:
忘記會死,是我們人類最大的壞習慣之一;
思考死亡,是我們人類最棒的好習慣之一;
時時思考死亡,才能生得快樂,死得坦然。
>More
全部書評
|
共6則書評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前往
第 1 頁
JoJo
Lv.2
追蹤書評人
3.5
|
2023/02/28
又是中文書名誤導內容,<凝視死亡>的原文書名是"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直翻是:"面臨死亡,關於醫療以及臨終前真正重要的事"
本書內容討論如何善終,對於當事者和身邊的人,怎麼樣的規劃居住環境,對待人際關係和面對病痛和老化才是對當事的老人以及病人最好。 面對於當前醫療系統對於病人的處理態度,作者訪問了許多人物和看護及醫療機構,整本寫的非常的務實,是本好書。
但是中文書名則為"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放在心理勵志類,且"凝視"以及"思索"兩詞偏哲學多於醫學,"一位外科醫師"又以第三人稱稱呼,讓人誤以為是關於一位醫生在多年面對死亡的患者後所領悟出的人生道理,讀了半本一頭霧水,查原文書名後恍然大悟,實在誤導。
展開
中中
Lv.6
追蹤書評人
5.0
|
2023/02/03
關於安寧療護與老年醫學,你需要知道的事
「如果有一天要死,你希望在醫院裡安全的死掉,還是搭公車不小心跌跤而死?」這個問題乍聽之下只是問選擇在哪裡死亡,但更深一層的問題是:「什麼對你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是醫院照護下代表的「安全」、「健康」,還是搭公車背後隱含的「自主權」?包含「行動自如」、「有目標」、「能自己做決定」。
讀《凝視死亡》前,我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以為只是一本外科醫生談「安寧醫療」的書,沒想到也記錄了他與自己父親的道別過程。在行醫這麼多年後,作者終須面對角色轉換的一天,從治療者到家屬。《凝視死亡》兼具理論與實務,能夠教育沒有醫療背景的大眾如何面對死亡,也能聽到他的人生故事,讀起來有說服力且動人。
傳統社會,子孫滿堂。現代社會,獨立自主
作者以自己的祖父為例,居住在印度的家中,兒孫圍繞,到老了都在下田、坐車,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思而活,直到一百一十歲過世。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老人家「獨自終老」的比例越來越高,更可能在養老院、醫院過世。不僅更多的年輕人選擇離家去追求夢想、建立家庭,整體所得平均也提升,使長者即使不依靠子女,也能過活。養老院、老人公寓等選項應運而生。
老化是漸進而殘酷的,無人能倖免,但老年醫學仍未受重視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意思是人從出生以來,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路走向死亡的過程。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可惜的是,「老年醫學」向來不受重視,有些醫院會裁撤整個專科,醫療人員會被裁員,因為那是個不賺錢的科別。
人們總是對青春永駐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老年醫學」面對人無法長生不死的現實。我們總是希望醫生承諾能為我們解決身體上的毛病,而「老年醫學」沒有新潮的醫療器材、化療治療,也不能夠爭取更多的健保給付。「老年醫學」不作肺部切片、背部手術,也不會為我們安裝去除衰弱的機器。他們只是簡化我們服用的藥物,追蹤我們關節炎控制的情況,注意我們是否經常修剪腳趾甲,以及三餐的營養和份量是否足夠。此外,也關心我們一個人住是否會太孤獨,並請社工定期上門查訪,確認我們住的地方安全。
我佩服作者能夠跳脫出醫學訓練的框架,不再以讓人活得健康、活得更久為首要顧念,而到達一個更高的層次:使人身心安適、幸福快樂。因為人活著就是想要過著快樂的生活。這樣的論述與《銀光經濟》不謀而合,書中呼籲大眾應優先關注於老人的「目標」以及「想完成的事」而非基本生活需求。
近年來,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有著《崔斯護理之家》般理念的機構出現,這些機構幫助老人擁有自主權、找到生存價值,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之中有更多人可以理解「安寧療護」,並讓所愛的人活得更真切。
完整閱讀筆記請見部落格:中途筆記
展開
中中
Lv.6
追蹤書評人
5.0
|
2023/02/03
|
電子書
關於安寧療護與老年醫學,你需要知道的事
「如果有一天要死,你希望在醫院裡安全的死掉,還是搭公車不小心跌跤而死?」這個問題乍聽之下只是問選擇在哪裡死亡,但更深一層的問題是:「什麼對你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是醫院照護下代表的「安全」、「健康」,還是搭公車背後隱含的「自主權」?包含「行動自如」、「有目標」、「能自己做決定」。
讀《凝視死亡》前,我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以為只是一本外科醫生談「安寧醫療」的書,沒想到也記錄了他與自己父親的道別過程。在行醫這麼多年後,作者終須面對角色轉換的一天,從治療者到家屬。《凝視死亡》兼具理論與實務,能夠教育沒有醫療背景的大眾如何面對死亡,也能聽到他的人生故事,讀起來有說服力且動人。
傳統社會,子孫滿堂。現代社會,獨立自主
作者以自己的祖父為例,居住在印度的家中,兒孫圍繞,到老了都在下田、坐車,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思而活,直到一百一十歲過世。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老人家「獨自終老」的比例越來越高,更可能在養老院、醫院過世。不僅更多的年輕人選擇離家去追求夢想、建立家庭,整體所得平均也提升,使長者即使不依靠子女,也能過活。養老院、老人公寓等選項應運而生。
老化是漸進而殘酷的,無人能倖免,但老年醫學仍未受重視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意思是人從出生以來,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路走向死亡的過程。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可惜的是,「老年醫學」向來不受重視,有些醫院會裁撤整個專科,醫療人員會被裁員,因為那是個不賺錢的科別。
人們總是對青春永駐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老年醫學」面對人無法長生不死的現實。我們總是希望醫生承諾能為我們解決身體上的毛病,而「老年醫學」沒有新潮的醫療器材、化療治療,也不能夠爭取更多的健保給付。「老年醫學」不作肺部切片、背部手術,也不會為我們安裝去除衰弱的機器。他們只是簡化我們服用的藥物,追蹤我們關節炎控制的情況,注意我們是否經常修剪腳趾甲,以及三餐的營養和份量是否足夠。此外,也關心我們一個人住是否會太孤獨,並請社工定期上門查訪,確認我們住的地方安全。
我佩服作者能夠跳脫出醫學訓練的框架,不再以讓人活得健康、活得更久為首要顧念,而到達一個更高的層次:使人身心安適、幸福快樂。因為人活著就是想要過著快樂的生活。這樣的論述與《銀光經濟》不謀而合,書中呼籲大眾應優先關注於老人的「目標」以及「想完成的事」而非基本生活需求。
近年來,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有著《崔斯護理之家》般理念的機構出現,這些機構幫助老人擁有自主權、找到生存價值,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之中有更多人可以理解「安寧療護」,並讓所愛的人活得更真切。
完整閱讀筆記請見部落格:中途筆記
展開
閱讀處方
Lv.3
追蹤書評人
4.5
|
2021/04/30
我以前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但這幾年看多了生死離別,加上年紀越來越大,不得不逼迫自己開始思考死亡。尤其是這一兩年,新冠肺炎大流行,好幾個壯年人猝死,34歲的小鬼,41歲的劇場演員、23歲的凱渥男模,發文的現在,又有火燒車駕駛因傷勢太重大喊不要救我…
連曾經風雲一時的陳文茜,也擔心自己是否能再多活十年…有句話說,活著的每一天都在等待死亡降臨,還真的是!
如果你也和我有同樣的心情,非常推薦《凝視死亡》這本書。作者雖然是醫生,但卻能撇開醫生的角度,真誠地與讀者分享,他身為病人家屬那種無奈、無助和無力的心情。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段話:
忘記會死,是我們人類最大的壞習慣之一;
思考死亡,是我們人類最棒的好習慣之一;
時時思考死亡,才能生得快樂,死得坦然。
展開
飛火與劍
Lv.3
追蹤書評人
5.0
|
2020/09/13
你曾經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死亡嗎?作者葛文德,是一位外科醫師,出生在父母都是醫師的家庭中。在他的醫療經驗中,看見了許多患者,一步一步的逐漸邁向死亡,但卻陷於慌亂無助的境地。而他也分享了許多他的親友,甚至是最親近的父親,如何面對老化、疾病以及死亡的經驗,實實在在的讓讀者身歷那個,充滿灰暗難解問題,但我們終有一天要面對的情境。
對於死亡,大部分的人都是選擇迴避,或者是刻意忽視。但是,死亡並不會因此而遠離你。我們越了解死亡,就越有機會在生命歷程裡接受死亡,與死亡共舞。而書中指出的老年照護,更是邁入老年化社會的台灣,現在就迫在眉睫的問題,作者所分享的經驗,如老年公寓、老年社區、或是經過改善經營理念的安養院,都是值得我國取經的成功經驗。
而從作者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作者傾向認為,安寧照護的優點大過於安樂死,他雖不反對安樂死,但是也指出有相當多的問題。這讓我想到,台灣數年前也曾經進行安樂死公投的連署,但卻未通過連署門檻,反而連署出許多匪夷所思的提案。這或許可以看出,民眾潛意識裡對「死亡」這個議題的抗拒,表現於外的行為大概就是這樣的漠不關心吧。
『小時候,父親常教我要不屈不撓,不要對眼前的限制投降。但在他過世前那幾年,我看到了他如何接受現實,與限制妥協,畢竟很多限制不是你憑藉意志就能消除的。』作者如是說。在我們汲汲營營,以為人定勝天的時候,其實死亡早已伴隨著我們。
展開
Tiffany
Lv.2
追蹤書評人
5.0
|
2019/04/16
這本書是12月中旬買的。但是....
聖誕節前後,要有歡樂氣氛。
元旦新年,適合發發宏願。
舊曆新年,得討個好兆頭,諸事大吉。
情人節嘛⋯⋯雖沒慶祝,先吃顆巧克力再說。
所以「凝視死亡」這本書,買回來後雖放在桌面上,一下被帳單遮住,要不就是被其他書本掩埋,不要說凝視,根本連想瞥上幾眼,都覺得有些彆扭。
老年書寫這類的書也不是沒讀過,2013年簡媜出版「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書一買來,我一口氣就讀完。簡媜用文學藝術的比喻轉化手法揭示老病死,我雖有所感悟,但當年的我,讀來仍有一種隔岸觀火的距離感。就像黃石公園的火燒得再大,遠在台灣的我,雖然心疼,日子還是可以輕巧的過下去。
而今,竟如此扭捏,是什麼改變了我?
距2013,時針於鐘面上又多轉了4000多圈,頭髮變得更白,記憶忘得更快,肉身的逐漸傾頹,已難視而不見。種種跡象顯示,心裡不能再假裝住著一個過期少女,一種對時間的急迫感慢慢燃起,卻忍不住想逃避。
這本書的兩大主軸為「衰老」與「死亡」,都不是令人愉悅的主題。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正視,衰老已然艱難,死亡更是難以啟齒。
身為外科醫生的作者,透過身邊的病患及親人事例,將耄耋之年如何有尊嚴的生活以及在抵擋死亡時,病人親屬和醫生要如何對話以評估取捨相關的醫療措施,有很深入的探討。
書中時有像手術刀般銳利的觀察,當作者引用「年老不是一場戰役,而是屠殺」,讀者心臟可能瞬間加速,不過別誤會,作者並無恫嚇之意,這位充滿自省且具醫者仁心的作者,透過層層分析舉例,全然是希望能喚起讀者勇敢的面對,並根據事實勇敢採取行動。主題雖沈重,讀完卻也不會抑鬱沮喪,而是讓自己能增一些力量。
我自然没辦法因讀了這本書就一夜之間變成生死達人,世上也難有幾人吧?就像作者說的,這是個漫長過程,沒有頓悟這回事。
這本書因為是女兒介紹的,周末和她視訊時,交換了些看法。以她臨床心理的背景,加上這幾年診治老年人的經驗,她最期望的大概就是我和她老爸能找機會就此聊聊,黃昏時除了貪看夕陽美景,也要能稍加設想黑夜來臨時,身邊能備個手電筒,免得措手不及。
剛好在清明節前讀完這本書,純粹是個巧合。想起已過世的爸媽,再對照書中所說,有些我們慶幸幫他們做到了,而有些懊悔也只能深埋心底了
展開
共
1
頁
前往
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