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英雄:萊蒙托夫經典小說新譯(修訂版)

79折$ 268
4.5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08/29
筆者俄語程度還讀不了原典,這篇是希望能有高手來回應。

丘光老師的翻譯,我讀起來很容易失神,常有不知道講到哪裡的感覺,反倒是宋雲森教授的在啟明出版的譯本,雖然一些用字遣字不是那麼接近時下年輕人的習慣,但閱讀起來順暢很多。

發現這兩個譯本的差異時,我馬上找了Vladimir Nabokov在2009出版的英譯本,隨即挑了一頁來比較。在「貝拉(Bela)」那章節的最後一頁有一句:

俄:Я не перебивал его и не слушал.
Nabokov: I neither interrupted him nor listened.
丘:我沒打斷他,也不想去聽。(頁74)
宋:我沒打斷他,也沒在聽。(頁82)

這樣放一起看,反而是宋和 Nabokov 的版本比較接近,丘的沒那麼到位。

還請路過的各位高手賜教,我很猶豫是否要讀丘老師的其他譯作?

P.S. 櫻桃園文化很懂得行銷,大部分的書都有熊宗慧教授導讀,但這似乎也變成是固定的組合,作為外行人很好奇台灣的俄語圈文化是什麼樣子。
展開
這本《當代英雄》真的是一本很能呈現「人生勝利組」的原罪與苦衷的書。

在這個「生來無望」的時代,人們愈來愈難以理解「少年得志大不幸」這句話,為何要存在、以及它背後沈重的警誡意義是什麼?於是,《當代英雄》這樣一本能夠好好回答這個問題的書,就有了它存在的獨特價值。帶我們看見那「遊戲人間」壞得讓人又愛又恨的「惡之華」。

它若是在現在的台灣創作而成再出版的,來做比喻的話:書名應該要取《現今脫穎而出的成功人士》。但內容卻是主要關於一個對社會無所作為、心中只關注自己,不過眼光準確、思想奇特、行動果決、魅力一流的「渣男」的故事。讀者可以驚愕的看到:是怎麼樣的背景、際遇、環境、形勢和機會,使得主角在下意識的、半被動的、自然而然的,走上玩弄人心、製造悲劇的渣男之路?進而去理解這樣的一種怪物是如何生成的?

由於狡猾的撒旦設想周全,祂在「有求必應」的環境下,養大了祂的僕人。怪物不知道它被餵養的目的,以及習以為常的生活,就是要來蹂躪這個世界,和糟蹋上天的一切造物。不知「匱乏」為何物、也從不知「滿足」的成長著。

關於這個「極度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故事:它背後透露出了當時作者無法識別與表達出的,人性中個體的「自利」,以及大眾人群集體構成的外在世界瀰漫的「平庸的邪惡」。一窺在當時那個尚未工業化、教育尚未普及、階級世襲的「前現代」的俄羅斯裡,那些教養良好、抱負遠大,卻也同時養尊處優、裝模作樣的貴族們(「天龍人」)矯情、做作、玻璃心的附庸風雅「假文青」行徑。

如果主角活在現在的台灣,他大概也會喜歡常自憐的把「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掛在嘴上。並且炫耀著自己那「人生勝利組」專屬的奢侈煩惱:因為一生中想要什麼都總能輕易得到,而感到無聊、沒成就感,甚至「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沒存在感」,擔心一生碌碌無為,而成為可有可無的小齒輪和多餘人物...

於是,他們為自己找到的解決方法,就是「把事情搞複雜」:從那可以利用陰謀、操控他人的權力中的「惡趣味」,以及事後結怨的敵人的「仇恨」中,去感受活著、存在、被記得的感覺。直至午夜夢迴、清醒時分,又對自己這百無聊賴的一生,感到一種膩味、嫌惡和「厭世」。接著,在與友人的對話或私人的日記上,以告解式的語態,表達出不怎麼有誠意的懺悔,大概像是:「我厭世,因為我就渣。但這非我本意。對不起,這樣實在是不得已。我總是身不由己。」的這樣一句「擺爛」卻又真誠的無奈交代。

在此,我們或許可以回答開頭提出的「為何『少年得志大不幸』?」的疑問了:由於「人生勝利組」們在成長時,總是都不小心太習慣,理所當然、毫無疑問的,擁有著、得到著,一切。直到,在成年後,漸漸發覺,沒有值得他們為之獻身奮鬥的信仰、使命和目標。此外,由於上天「造化弄人」的賦予了他們,某些折磨人的天賦,他們便自然會用盡它來造成自己和他人的種種不幸。

這樣的主角,並非如《人間失格》的太宰治那樣愛求關注,也並非毫無愧疚之心的病態人格。他夠細膩敏銳、預感也精準,但不服「命運」總是分派給他擔任「壞人」的反派角色。是果真「天妒英才」還是世人「迂腐矯情」,才會一直忽視「反派,也有反派人生故事、苦衷和心聲啊!」的簡單道理呢?又或者,人們總是都只能等到事發之後,才被迫原諒一切罪惡,而無法預先防範錯誤?

現今社會上,所有針對「千禧世代」而貼的原罪標籤,在這本書的主角身上都看得到。所以這至少也說明了,那些「症狀」並非是此時的這代年輕世代特有的。只是如今的我們有專用詞彙,將之加以識別和論述而已。

其實,我們應該甚該慶幸。即使上述看似漫天無望的鋪陳,顯得那些「人生勝利組」們,彷彿個個都是「橫空出世」的惡魔,主宰著庸碌的小人物們。但,那並不是事情的全貌。事實上,我們台灣當今已經擁有一個日漸茁壯的「公民社會」,各種族群之間多元文化、典範的「平權意識」也都日漸普及,並且持續朝更進步的方向邁進當中。透過帶領他們以尊重、友善、包容的態度,認識「一日之需,百工為備」的社會輪廓,由衷的欣賞「努力的平凡人群」才是如何支撐著這個世界的運作。故事將會改變!我們可以做到!一起做到。預防那一切悲劇腳本上演。讓大家都能活出另一個版本的生命!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的背景音樂,從《孤芳自賞》聽到《當我遠颺》。關注的焦點,也從上述關於角色性格、時代精神、出版象徵的分析,而轉向更簡單、純粹且美好的-閱讀的享受:高加索山脈地區壯闊景致,多民族交會地帶的風俗民情,從擁擠的文明中心,走向邊陲純樸的度假偏鄉的冒險期待...全都如臨其境、栩栩如生的躍然紙上。這令我想起閱讀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時的感受。只不過一個是美國中部、一個高加索山脈地區。然而,都同是為我帶來某種「覺醒」。帶來某種「世界觀」層面的碰撞。非常推薦將兩本同時結合冒險遊記與回憶錄形式的「成長小說」做一併比較的閱讀。或許,在被本書主角所驚嚇的朋友,可以在《在路上》的主角身上重新找回對人心的溫暖與希望。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