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

9折$ 378
5 /5
2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5/04/01
作者細細地描述了一個個天安門相關的故事,也呈現出夾雜著恐懼、悲哀與荒謬的種種場景。
像是每年到了六月四日前後,敏感詞的名單變得愈來愈長,連「今日」、「明日」、「那年」、「特別的日子」都被禁用;一位來自雲南的女學生表示長大後的夢想是和貪官待在一起,「因為他們是最知道世界如何運轉的人」;又或是,中共特地在天安門某個年輕人死去的地方裝了一支攝影機,附近也安排監視人員,隨時準備阻止他現已年邁的媽媽前來悼念。
最有感觸的是「天安門母親」的故事(看他們勢單力薄,卻不屈不撓地想要為孩子爭取正義),還有前中共高層鮑彤的故事。
鮑彤說的一些話,頗有智慧,例如:
當政府在六月四日決定向人民動用武力,便傳達出一個明確的訊息,那就是暴力是可以接受的工具。他說:「既然上面可以這樣,下面為什麼不能這樣?因此在六四以後,儘管沒有大天安門,有多少個小天安門?每天都有多少小天安門?」
「如果我當官的話,我一定是腐敗的。別人會說『讓你兒子做國企董事長怎麼樣?』如果我拒絕,他們會說,『我兒子就可以,為什麼你兒子不行?』如果我還是說他做不了的話,他們就不會把我當成跟他們在同一條船上的人了,所以他們會把我推下船。」

書中也點出了殘酷而無奈的現實:遺忘無所不在,而且不僅僅發生在校園裡,也發生在全國各地的家庭裡。知情或是層參與過的父母,現在只想要保護他們的孩子,不讓孩子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些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子孫,甚至不惜撒謊或隱瞞實情。

這本書能使人更了解威權體制的危害,以及民主法治的價值。
八九六四一個逐漸被遺忘的日子,一個在共和國不能提起的敏感日子。
三十年過去,當年的知識份子仍然期盼著經濟改革能間接影響政治上的改革。
但在如今看起來,卻如逆水行舟,不進反退。
八九年後一年在海峽的另外一端台灣也發生野百合學運,這可以說是因為六四的影響,也推動台灣順利過渡到民主的進程。
當時的學運領導說:如果台灣人還認為聲援六四是一種慷慨,那恐怕還沒看清現實。
台灣面臨中國威脅,下策是繼續追求經濟利益,那中共就會把戰線打到台灣內部,讓台灣自己人打自己人。中策是配合美國在台灣海峽築起鐵幕,打起新冷戰。但是在軍事壓力下,台灣人再無法享手免除恐懼的自由;所以上策是主動支持中國民主化。
-
往事不如煙,隨著此書作者獨具憐憫又清晰的筆觸回到八九年的天安門廣場,悼念那些逝去的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