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9折$ 252
5 /5
10位讀者評分
5
60%
4
4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0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這兩年陸續把吳曉樂的作品看完了。我覺得吳曉樂的厲害之處,在於把母女之間的張力、手足之間的隱約比較、男女輕重的暗示、少女青春期的脆弱,都描寫的非常細膩。
在讀到和特殊議題有關的作品時,也幾度因感受描述的太過真實,讓我讀的膽戰心驚,但同時卻又因作者的文字再現功力感到驚艷。當時一讀完就立馬推薦給很多朋友,現在回想起,是有點危險的。畢竟我並不知道誰可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無腦推很有可能讓別人受到二次傷害….。加上讀完之後,那後勁太強,感受並不全然正面,因此對於先前被我推薦的朋友有點抱歉…。

這次整理完心得後,我最想推薦大家看的是吳的散文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看完心得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書店先翻翻感受一下。

在這本散文集中,吳曉樂文筆犀利卻又溫柔。她把女性如何背負「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到這份期待如何被女性們傳承給女孩,女孩再根據母親們的各種「轉譯」生成了自己的樣子,自厭、雌競、婚姻,再到成為另一個母親的過程,精確但謹慎的攤了開來。看完後覺得血淋淋,但又很舒暢。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0/03
|
電子書
很有同感的一句話,「上半生學習鑑賞的品味,能夠指出世上凡物,都是很好很好的;下半生希望自己能長齊個性,擁有不與人同的自由。」原來書名是引用金庸《白馬嘯西風》的一段話,「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另外,作者描述母親雖然讀到小學六年級就失學,但從不停止閱讀。描寫小時候跟在閱讀中的母親身旁打轉的經驗,讀了很有感。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7/26
江鵝寫的推薦序<偏在>有這樣一段:「世上最嚴酷的警總,在女人心裡。但不是每個女人都意識得到自己一人分飾司令與嫌犯,刑求與招認,傾軋與窒息。」
身為女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少都會受到程度不一的批判和規範,久了,我們竟開始拿這些他人的標準來撻伐不合時宜的自己。不等他人把我們釘在十字架上審判,我們自己先把自己拉扯的五馬分屍。
我現在已經記不起自己曾經反叛過什麼教條,但在當媽以前我確實很常說:我不要,我偏不喜歡。或許是年紀有了,也或許是因為有了孩子,有了責任,開始懂得怎麼與另一個生命分享自己的時間,便也開始習得了和這個社會妥協的方法。
就像<聖母病再見>裡訴說的:「一個女子,若曾打開身體,任生命經過,從此萬事都能懂得,眾苦都能吞受。」
然而,即便如作者的母親那樣睿智開明,漫長的成長歲月還是免不了有:「我與母親之間也需要一根管子,照看生活的酸液是如何給我們之間的關係腐蝕出窟窿。」這樣的時候。
這句話提醒了我一件事:也許我們並不需要成為他人生命中完美的角色,就有如簡媜《紅嬰仔》裡描寫舊時代女性總像顆糖或鹽,把自己溶解至無,成就他人的美味佳餚。而是辨認自己真實的情感落於何方,即便不合時宜也無妨,天並不會因此塌下來。在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角色以前,我們似乎必得先扮演好自己生命劇本的主角要角。
而對於他人,則像<創作者的另一半>所言:「最好的時節是,若有朝一日我們見到一個人打不開眼前的罐頭,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也許他手上的開罐器並不好使;甚至,我們願給他資源,讓他得以設計更合於心意的開罐器。」
一個女生的堅毅與溫柔,最美好的樣子莫過於此。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3/02
一本关于女生成长的文集,话题包括节食、厌女、婚恋、叛逆等等,很多篇都让我很感动,尤其是和家人相处的故事。人终有一天要意识到父母的局限,不再问凭什么为什么算什么,而是尝试着去和解去原谅。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14
劇透警告
看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後,就折服於作者的觀察視角跟文筆,因此沒有多想就購買此書。
本書第一章開頭就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母親二度要求女兒摸一下得男佛,對此作者回應「我是女兒,妳也是女兒,我們怎麼可以這樣,這對妳公平嗎?對我又公平嗎」。
即使從未被催婚或催生,面對這段敘述還是震驚不已、心有戚戚焉。可以寫出如此有共感的文字,作者對台灣女性的觀察非常巧妙,對文字的應用也令人嘆為觀止。
書中羅列的其他各種身為女性必然會面臨的困境,即使與我的處境大不相同,還是會因為文字巧妙的安排彷彿身歷其境,也不禁反思至今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是否其實是建立在各種偏見和壓迫之上的。
展開
因為友人的推薦,才有機會讀到吳曉樂的文字,其實,她的文字我是有點點不習慣,因為,實在太過於唯美(笑),可能我比較常看翻譯文學,因此,閱讀速度整個很緩慢。
 
但是,慢慢看,更能細嚼這些文字所被帶入的情感,是那麼的細緻又具有溫度,很神奇。她,果然是個會說故事的人。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收入21 篇散文,述說著一個女孩到一個女人的成長,女兒與母親的交流,道出了世代的差別,但身為女性,有些東西(?)又不是能夠用世代來徹底劃分,好苦澀。
 
每一個來自不同家庭的人,都背負著太多的框架與過度的期待,若本身沒有覺察,久而久之可能會連自己真實的樣子是如何都不曉得了。
 
不曉得大家過去是否都曾被寄望著該長成如何的大人,或被逼迫接受哪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呢?我想,從《可是我偏偏不喜歡》這本書中,可以讓你感受到一些溫暖與支持,好勇敢地說出那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並好好地擁抱真實的自己。
 
不過,我自己是更喜歡「戀物記」這篇關於鸚鵡的部分,文末那段桂花樹開花的事件,真的是把我的眼眶都弄濕了。
/
IG:lovelove_reading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4/26
作者自帶寬頻感測器,細細接收微小表徵,轉譯成內裡的幽嘆。
她寫重男輕女的傳統:『於是,一批批的女孩們,繼承了血,更繼承了這份自厭的遺情。細想還真是淒涼,多像一筆無法拋棄的債務。』寫女子反覆提醒要愛自己:『實情是,相較於愛,我們對於這個身份,更常練習的情緒是厭惡。去問每個女生,妳有多討厭自己,她們會交給妳一整首長恨歌。』寫困在聖母病的女子:『我們都太相信,一個女子,若曾打開身體,任生命經過,從此萬事都能懂得,眾苦都能吞受。』
太多了,文字如山崩墜落,我們也如作者的母親:『知曉我說的不無道理,但在我之外的世界另有一種人際運作的路徑,她就是這樣無話可說。』
如此心思敏感,下筆銳利,直指自己或她人磕碰出的傷疤。這樣的天賦,真真讓人無話可說。
展開
user-img
4.0
|
2020/02/23
社會對女性的普遍期待與教條
就像空氣一般在體內循環運行
她們懂得裁切自己、修修剪剪
或被柔性提醒以符合社會框架
媽媽經常意識到傳統責任
需要把女兒教育成好女孩
母女的日常對話或言行的習慣
難免會擦撞出不被理解的誤會
尊重彼此生於不同年代
有不同的選擇與可能性
進修、增加競爭力……
考公職、存頭期款……
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
可是有人偏偏不喜歡
你也能勇於自在嗎?
以自己的樣子如實存在
展開
user-img
4.5
|
2019/11/05
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誠實的表述自己所處不同角色時的所思所感,身為一個女兒,一個姊姊,一個伴侶,一個朋友。
在主流價值觀中似乎這些角色都有既定的,應該如何的表現樣貌,但作者告訴我們,他如何偏偏不喜歡。
"偏偏不喜歡"這條路真難走,這從來不是一條簡單輕鬆的路,因為很多時候不去做什麼,卻得要花費更多力氣去回應他人我們為何不做,這來來回回的溝通總是比妥協更累人。而為什麼不做,為什麼偏偏不喜歡,作者在書中和我們分享了他的想法,有笑有淚,帶有溫度的,更重要的,是一本真誠的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7/14
對於很多事描寫得非常透徹,直白又幽默。
像是手掌扎進一根刺,自己隱約知道刺的位置,左挑右挑就是出不來。
作者直接突破盲腸,一針下去直接把刺挑出來,看完只有舒坦二字。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