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前段:使用較平易知名的例子,帶出一些「釣愚」「偏誤」,讓人可警覺發生的事。對一般讀者具實用性。若對於已知道較多「偏誤」的讀者,則多是既知事項。 ② 中段:轉折段。帶出經濟學假設話題。其中講了些或不宜稱「釣愚」之例。如政治遊說、或把食物作好吃吸引客人,但吃過量會多鹽多油。隱性的提動「外部性」的判斷基準。 ③ 後段:這邊是作者以「經濟學家」「研究者」發揮之處。以重要的經濟社會事件,如1980年代儲貸機構危機、發行劣質垃圾債與惡意併購操作等。隱性的提動:若一昧放任自由,有時可能引起社會極大的損害。
【版面注釋編排上的問題】 本書一個閱讀上的困擾是:該書處理注釋的方式。文中給你例如該名詞的注釋碼、然後要翻到書底的厚厚附錄,但書底附錄經常只標出處沒有直接說明(論文型引用標註法)。還要自己翻打http://xxxx或 Google 去找…。結果就是:一般大眾書讀者根本不會這樣一一去找來看。故對於書中帶出的一些名辭或理論,讀者就容易在還沒看到合理的說明時就被帶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