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基礎與演進;下卷:機器控制力量)(套書,上下冊不分售)

9折$ 900
4 /5
4位讀者評分
5
75%
4
0%
3
0%
2
0%
1
25%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0.5
|
2021/12/26
極度不推薦。

引用太多第三方的大師理論,沒有形成自己的邏輯驗證論述。
刪除那些第三方的大師,這本書本身的可讀性,說服力,還有沒有?


並沒有一個太過原創性的論點,或者透過反思政治操控科技,帶來的民主議題是?
網路隱私,也只是舊調重彈。


各種資料四處都有。太雜亂
展開
user-img
4.5
|
2021/12/06
行銷系統有一門學問是消費者行為,你的各種消費習性與社會消費需求,一般而言這也是人類學家與商業結合最好的範例,在很多地方需要發展特別的產品以適應各地不同市場需求,舉例說明:印度的冰箱可以上鎖,因應當地的特別多猴子。以上的行為發展都是基於廠商自行派人觀察,實驗,收尋,客戶回饋等因素而發展產品,更多的是基於消費者自願或者有獎勵的環境,發展出的報告及意願調查。除此之外是行銷精度,如何將自己的產品,準確發放各種訊息,進入使用者手上?特別是目前或是未來的需要者?

數位時代,人們的行為被轉錄為數位足跡或者稱之為數位痕跡或者簡化稱之為數位耗盡digital exhaust 或 數位麵包屑 digital bread crumb 等用語。電腦上的行為或者更多的載具上的動作如手機,谷哥眼鏡,智慧手錶。連同谷哥行事曆,影音串流Youtube,瀏覽器chrome,收尋引擎google,電郵Gmail,相片平台,谷歌軟體市集PLAY,相片,及其他各種免費平台與軟體,隨時與你一旁,默默的紀錄你的舉止,利用大數據與各種資料深掘科學的計算與評估,加上行為體的行為走向等資訊所構成。這些資訊除了改建產品的各型操作與性能外,多餘的數據就成了行為過剩behavioral surplus。這是是作者Zuboff發明的概念,使用者行為數據之使用,超出原先為提升服務品質之用途,因而所創造的價值。導致谷歌從被動接收行為數據,發展為主動進行大量行為監控以累積行為數據,創造更多元的服務(如以上這些服務),然後蒐集更多面向的使用者行為數據。成為正向的經濟收入,這就是監控資本主義,所有監控行為都是為了獲利。

各大網路平台利用數位資料。消極的作法是找出你個人的特質,行為的特色,消費者喜好及決斷的模式等各種資料作為廣告投放的對象。積極的利用數位資訊不只於此,隨時主動推薦各種相關資訊,以抖音或油管為例,當你選擇看短視頻或影片之時,你的個人喜好已經不經意經由網路透露出來。消極記錄改為積極推薦,如果只是推薦還算好,劣者每每在臉書畫面中,出來的資訊往往與常理間按讚的網頁差異很大,尤其是政治方便的資訊,沒有關注的人突然出現, 常常注意的人或機構卻少出現,除非自己去找。除此之外,只要自己曾經收尋過產品,臉書就會自動推薦相關產品,這種行為特別在2020年末的大改版後如意出現,俗話說「標靶定位廣告」(Targeted Advertising),用戶打造的推薦內容,這些就很火大,先不談自己的數位隱私權,也是人類的自由權力之一。個人的數位資料很多,以谷歌地圖為例,很多人沒有開啟GPS定位,如何確認谷歌沒有暗中紀錄你的日常生活軌跡?所以總結而言,個人的數位資料積極與消極方面都不可以隨意交出,免費的招待最致命,這也是為何免費使用臉書,免費使用谷歌各項產品的後果,使用各種相關產品時需有自覺。

榨取人類行為數據的爭奪戰,使用網路留下的蹤跡。個體的行為已經不再是企業家關注的重點,行為下的搜尋紀錄才是獲利的關鍵。 網上產生的行為剩餘已經不夠,Google更進一步將觸手延伸至生活當中,捕捉現實行為剩餘;借此辨識,監控,監看,追蹤,抽取、分析、預測行為,回饋信號分析,調控,致動,進而影響消費者行動。本書大部分都談數位監控主義的發生,演進,使用工具的互相滋養壯大,監控的主要問題,特別不斷提出的問題就是擷取資料,收尋,抽取經驗,轉換,資料化,分析,乃至於預設,然後成為積極的操縱。永遠最高的指導原則是,這些數位資訊:誰知道?誰決定?誰來決定由誰決定?

監控主義的獲利太多,科技太新,很多免費軟體的免責聲明都自動放棄個人隱私,當代的自由主義方便監控,利用人類的依賴性,社會說服,廣告進步形象,未來權威,各種方便的數位裝置,人類的無知,互聯網的崛起速度等因素,助長各大巨頭,由監控而修正,預測,牟利,控制最後將人類行為機械化,工具化。成為數位集權主義,與極權主義走向不同,機器控制主義發展出無法不在的大他者在控制人類行為,利用連結監控並操縱行為並獲利,破壞人類社會的信任,關懷,人性的不確定自由意志。數位監控也可能社會監控的一環,作者就談到中國的社會監控。

隱私權也是自由意志的一部分,心理學的真理:如果你沒有可藏,你就甚麼都不是。很多家長的觀點是沒有做錯事為何不敢公開。實際上卻是隱私的六大私密行為:獨處,孤立,匿名,保留,朋友的親密,這些行為對於心理健康成長與良好發展十分重要,沉思,自主,恢復活力,傾訴,自由,創意,復原,宣洩,隱藏等。這些動作會歸於自由意志的一部分,數位操控就是要減少乃至於消滅自由意志,成為機器控制社會的基石。放大動物行為研究的特色,人類成為刺激反應及行為操縱的受害者。

本書特別提出社交軟體的滲透性與同儕影響,在第十六章談到,很多學生因為沒有辦法分享或取得同儕的回應而憂慮,社交軟體也放大同性的焦慮與比較,社交軟體的多巴胺效應,類似上癮的症狀,這些都源自於大部分人無法建議關係自主與自我認知,活在他人的凝視中。臉書的按讚機制,加大的社會認同。這可能也是家長的功課,如何建立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比禁絕使用手機更為有用。同時按讚機制使得系統更為了解使用者的愛好趨向,追蹤、按讚、分享等訊號。廠商以此為中心擴大圓圈:分享給誰?那些人追蹤誰、按誰的讚、分享給誰?等建立使用者的立體面相,越多行為越能準確了解,這也是美國大選爆出候選人使用社交軟體去確認選民的意向,加上臉書原有動態消息功能,將選民的意願推上行動。

Google、Amazon、Facebook 和 Apple這四大公司都有使用數位信息的巨頭。利用自己的喜好,推薦相關的產品,甚至於有意無意之間,操縱使用者的行為。Google主攻大腦、輔助大腦,我們的長期記憶因Google得以增加至接近無限的程度。Amazon連結著大腦與我們貪婪的手指——我們想得到更多東西的獵人與採集者直覺。Facebook專攻我們的心。讓我們和親朋好友得以連結在一起。Facebook是這個世界的結締組織。Apple強調自我表達的奢侈品牌形象,給自己性感形象。所以後者的利潤最高。

法律是人類正義的最後防線,扣除已知的非法訊息攔截事件,如美國利用丹麥網路直接竊聽歐洲各領導者與商業公司的各種網路訊息。或者是愛德華·約瑟·史諾登 Edward Joseph Snowden 所揭露之美國國家安全局稜鏡計劃監聽。加上本書所說的智慧型電視監聽家人談話或者是網路業者利用資訊的最底層實體信號,獲取的資訊而言。這些都是使用者並未知曉的監聽等於是偷竊行為。至於中國使用5G信號台追蹤每一個人的行走路線,得知染疫者的行動路線,這一點是否是利用公共安全減少個人隱私的事件,則可以討論。資訊隱私權由於上述原因一開始無法可管,個人的各種數位數據,如人臉數據(雲端的大量相片就不應該被分析,臉書上傳照片後經常自動標註人名,就是侵犯隱私),醫療數據,傳感器數據(萬物物聯網,因為資料不夠多,目前可應用的範圍繼續研究中),金融數據,聊天數據,基因數據,微生物數據,代謝數據,蛋白質數據等,各國已經開始進行隱私權可攜的法律研究。美國是大公司之間的互換,韓國是利用第三方,中國研議利用區塊鍊保密特色保留,後者正好打擊本書所說各大監控主義的中心化過程。

有關自由意志的遐想,兼談網紅韓劇:地獄公使
俄國文豪托氏的三大長篇高峰。晚年最後一部小說《復活》(Воскресение)卻是最早完讀。故事情節簡單卻精采,主要放在當時教會中的偽善,並指出人的法律是不公義不完備,只有強調「上帝刻在每人心上的律法」—自然法方能自律。衍生出勿審判的觀念。電視劇中教會影響力無所不在,頗為類似復活一書中所寫那個時代的教會,人無法得知上帝意旨,不明行為意義,又何以代言審判他人的罪!
另一文豪杜氏的天鵝之歌,書中小故事宗教裁判官尤為精彩,故事談到人們的自由意志選擇之困境。在中世紀宗教審判期間,耶穌重遊人間卻被抓,裁判官對他說,你在曠野中拒絕魔鬼的誘惑,不願人們因為奇蹟而信仰主。然後接續說,不要把人類看的太高。絕大部分的人是寧可有幸福的保證而不要自由的信仰,教會代替你接受他們的自由選擇,成全他們脆弱,憐憫他們的需求。最後告知耶穌。你不要再來。耶穌自始不發一語。聽完後直接吻裁判官後離去。我們都是脆弱的,無知的,不要連最後一點自由意志都交給他人!

作者極具獨創性,發明不少名詞,如行為剩餘behavioral surplus及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敘述筆調大膽激昂、說服力十足,一班來說利用多樣的證據,龐大的引證,一時間不容易找到辯證點。內文旁徵博引,十分巨大,兩本書一共約九百頁,扣除各章註釋只有七百頁。行文敘述而言,作者十分知曉如何說廢話,以第十一章的始敘述為例:

(一、我行使意志
我很早醒來,在我張開雙眼前就已展開一天,我的心思運轉,字詞與句子在夢中流動, 解開昨日篇章中的難題,每天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找回那謎題一般的字詞,然後我才能喚醒感官。 我試著辨別窗外合奏中的各種鳥鳴:霸鶲、白眉歌鶇、冠藍鴉、嘲鶇、啄木鳥、燕雀、椋鳥、山雀, 伴隨這些鳥鳴的還有湖上大鵝的叫聲。我朝臉上潑了潑溫水,喝一些冷水讓身體機敏一些,在仍 然靜悄悄的屋子裡和狗兒輕聲說幾句話。我煮一些咖啡,端進書房裡,坐進桌前的椅子,打開螢 幕,開始工作。我思考,然後寫下這些文字,想像你閱讀的樣子。每一天,每一週都是如此,已經持續了好幾年,而未來一、兩年很可能仍不會有所改變。
我透過桌前窗戶看著四季遞嬗:先是嫩綠,然後轉紅、金黃,最後覆上白雪,然後周而復始 再回到青綠。朋友來訪時,他們會望進我的書房,每個檯面及大部分地板上都堆著書本與紙張。 我知道他們對於這個景象感到喘不過氣,有時我感覺到他們稍稍對我透露出憐憫,同情我背負的 義務,並讓這份工作限制我過日子的方式。我想他們不知道我事實上有多自由。其實,我從來沒 有比現在還自由,這怎麼可能?)

以上文字描述的僅僅是動作時間中一瞬間功夫,頗為類似意識流的文字,除了譯文流暢外,也顯見作者試圖在進入正題之前,給讀者一些小菜,卻不一定與該章主題有關。作者喜歡在每一章節的標題中,引用來自中國的十四行詩之一,絕少重複。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3/15
了不起的著作,光是看到序論就覺得有價值了。

評論者經常以《資本論》和《寂靜的春天》來和這本書相類比,在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是的,確實如此,它值得擁有這樣的殊榮。

不只如此,作者在一開始提到的《來自中國的十四行詩》,以及一開始寫給孩子的獻詞,都讓我感受到,身而為一個母親,一個現代人,對於未來,對於整個人類文明真誠的心情。此書是一位,了不起的觀察家的跨世代傑作,僅以此推薦。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