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福山回應了 Daniel Bell 的後工業社會和、Alvin Toffler 的第三波和 Manuel Castells 的網絡社會,福山認為人類又再一次則處身於巨大轉變之中,如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所書寫的「會社」取代「共同體」般轉型。在資本主義經濟與新科技下,人際關係、共同體與價值受到個人主義的考驗。
其次,福山引用 Ernest Gellner 指出公民社會是自由民主,結合 Jane Jacob 提出社區中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提供的功能,以及 Alexis de Tocqueville 提出美國民主得賴於積極結社,福山從而提出缺乏社會資本,則沒有公民社會和自由民主。雖然美國群組、會員有上個世紀末有增加之勢,福山認為美國的社會資本仍在下降中,因而他提出第一個問題在於社會資本的質量影響難以計算,第二個問題在於正向界外效應,第三個問題在於某些激進團體的負面界外效應。而且他於書中主要以犯罪率、結婚與離婚率、出生率、信任與價值、公民社會的等數據變化,來量度社會資本的消長。
誠然,我認為全書之中最有趣的地方是第八至第十四章之中,提出對秩序、價值和社會規範的理論整理,從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到社會學文獻中,說明人類自利的基因,為了集體的好而找到了秩序,像 Kevin Kelly 說的是蜂群思維。而且引用 Ronald Coase 的公司與交易費用理論,來說明等級制是有其必要的,因為有交易費用在社會中。可說此一部份幾乎將社科生會讀到的書,都集中於此,化為一整套回應時代社會問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