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情報員的高效判讀術:立辨真偽、快速反應、精準決策的10個技巧

9折$ 378
4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08/03
書評:頂尖情報員的高效判讀術:立辨真偽、快速反應、精準決策的10個技巧
How Spies Think: Ten Lessons in Intelligence

整體評價: ★★★★☆
所述為經實證的經驗則Rule of Thumb。具通用性且整理的條目項次很多,10個是分類數。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題目相關領域,雖包含商業上情報分析、及假新聞等,但作者工作背景為國家情報機關,故主述與例子為該領域的國際事件,且更常遇到刻意隱藏情報、或蓄意放出假情報以掩飾等。唯對假情報的辨別所談具體措施甚少,仍需以交叉比對相互驗證等程序處理。

書中所談以避免邏輯上不自覺跳過不該跳的步驟變成飛躍式論述(寫下推理原因與過程以自我檢驗)、或是避免一些偏見偏誤等為主軸。

其整理相關技術使用SEES(認知、解釋、評估、維持關注)四個階段或面向歸類與安排篇章。並明確表述需自知從入手資料到解釋判斷與對應方式選擇,都可能出錯或不完全,要準備面對多種情境。

註:這邊與其所稱書內唯一的公式(貝式機率、條件機率)但應用古巴飛彈危機作說明的部份有些關係。此處因篆寫方式與用語隱藏意義差異,書中未列具體項目,中譯本用「看到證據」來表述所得到的資料。在中文閱讀上會覺得這樣的說明有點多餘,都看到證據了還研判什麼(英文中proof 與evidence 不太一樣)。實體上以「看起來像是在建立飛彈發射基地」、或「看到在建立某種不太尋常的工程」來理解的話,應會比較接近實際狀況與當時的判斷需求。只是此例用在說明貝式機率、條件機率的「計算概念」並不是個很好的例子或教學方式。該概念在本書中後續有用多種例子重複提及,但初次提及與進行說明時是用古巴危機。


【書評者意見】
作者在書中所提的用條件機率的想法,作整理與研判資訊的方式使用起來要小心。該方式並沒有邏輯上保證完整性或有效性的機制。本質類似商業上常見的SWOT或評分表等,屬於呈現與整理資訊的方式、與輔助指針。最後仍會立基於你丟了多少什麼東西進去,怎麼給其內項目評價。數理上並沒有內建恆等式檢算,故真要用其作數理計算的話,若丟了一堆大同小異的見解進去、或相互間有無整合都可能造成結論比重的改變。然後如果正解你一開始就沒想到沒丟進去,那當然更是不管你用它怎麼算,都是找不到的。只是個「相對給分整理表」。

該給分整理表議題與作者在書中一直重複提到的貝氏機率兩者有關。作者似僅將貝氏機率的「概念」轉用在資訊與假設整理表上,只是「應用貝氏思維」(p.168)而非實際用其計算方式。貝氏機率的施作要求數值性計算,而不是列出一堆可能性,然後人為給予主觀數字乘乘看其中哪個選項比較likely可能會成立(且其中有時可能僅一項成立、但也有時可同時成立複數項;視題材預想狀況而定)。該給分整理表的這種計算方式會比較像單純的估計式累乘算法。

註:要把這種推算結果,真的用貝氏機率來再分析的話,會需要對同一事項、或是對很多次的類似事項,與經驗機率比較再來看機率的偏移。但各情報案件原則上是異質性的。否則就只是在例行觀測中看到異常變動。且貝氏機率運用原則上,限於可列出完整無遺漏的排他組合時(MECE不重不漏型分類)。但狀況分析時,經常發生的問題是事實是你沒想到的狀況。

又註:作者對一些理工與科學的東西不一定很懂。如「雙狹縫實驗中,光子或電子究竟會穿越哪一個狹縫」。這類型問題不時出現,就跳過去不要深究,作者用這些名詞來借喻一些東西。並應是想經由引用一些科學化的術語,達成讓讀者認為專業情報機構好像很厲害,作事很科學很精確的印象。

在情報研讀上作者交代的經驗體認很多,但是不要想從此書學會特定具體的科學化數理分析。且本來不能量化的情報就已經夠多、真實世界的事象範圍就已經夠大了。


【實用價值】
所述的要點,屬經實證的經驗則Rule of Thumb。在大部份領域都可作為提醒而具有通用性。且整理的條目項次很多,不只10個。10個算是大分類或是中分類的類別。

但雖然準則本身具有高度的通用性與實用性,只是以書的狀況來說,在說明這些事項時,花了太多篇幅字數來講述作者自己的經歷與豐功偉業、或情報領域其他成功或失敗事例,只是用以敘述「情報與其研判及應用很重要」。

大部份的舉例可跳著看,書中花大篇幅寫的事例大多是來建立或加強讀者對這些事情的疑似體感。但可能因為文化或是作者本身敘述調性的差異,有些舉例說明可能感覺不太直接。老人說故事有時重點在於他想講什麼,而不是要這些話的每一處都對你有用。每個人的感覺不同。知道作者經歷過或知悉的一些國際事件具體橋段本身或其中人名,對一般讀者應不具實用性。

在每章結尾會有結論段落與條列式的列出應注意事項,可補足在舉例說明選擇上的問題。但其為分散的點狀列示,互相之間並不暗喻任何的完整性或連帶關係。就只是單單的這部份要記下幾個很重要的經驗則的意思。

至於具體的判讀方面,很多的取捨與輕重判斷的問題,還是要遇過後才會知道。如書中所提的情報假設比較表中給的「評分」。對人來說這可叫業界經驗或是體感,機器的話就是機器學習。只是事情不一定有正解、正解不一定只有一個、或是正解最後也不一定會讓你知道。


【適用年齡:年輕讀者讀起來會較吃力】
本來這種東西是不限年齡,但因作者的年紀與資歷(作者1947年生),其舉例時使用的「世界大事」或是中型事件,大多是比較古早前,距今20~50年前的事。所以對於比較年輕的讀者,書中很多的舉例或是事件,聽起來可能不太好懂,對要理解作者想要講的事情沒有什麼幫助。因為沒有活過那個時代看到事情後來的演變(書中沒講),且是發生在地球另一邊歐洲的事。結果可能就變成單純的敘事不完全。作者假設你本來就應該已經知道那些事情當初是在什麼局勢下發生、後來事情怎麼樣了,事情有多大還是多小。


【翻譯與排版】
翻譯:本書翻譯調性較怪。表面看起來很順但實際上不順。除語句重組有作但相當不完全外,也有選字與贅字漏字惜字、部份單字採直譯但意思偏離很多、省略字詞未補回等問題的影響。語詞與字句間膠水沒塗夠。

再加上原作者/英國人的書寫表達習慣(話不要講太白太直接),讀起來敘事有些破碎,或在中文裏有時詞未達意,中間跳過的一些段落你要自己去推。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非內容摘選、非讀書心得、亦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