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凝視死亡,就是凝視該怎麼活著!日本心理腫瘤科名醫與3500位患者的生命對話,教你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7折$ 196
4.5 /5
4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05/10
「人都會死,為什麼還要這麼努力地活著?」

看到這段話你有什麼感覺呢?是覺得:「天啊,好負面的想法,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

還是和我一樣,腦海浮現過這個問題,但是沒有深入下去。用「死亡」開頭,來對生命產生疑問,也許會讓人覺得有些黑暗、悲觀,不過我卻覺得這是最真實的問法。

作者清水研醫師提到,對很多人來說,雖然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離開人世,但對此時此刻的我們來說,可能沒有什麼真實感,不是現在需要思考的事情,明天、後天的生活也會像今天一樣理所當然的度過。

也因為這樣,就算有心中「非常想要完成的事情」,也會等待「週末再做」、「連假再做」、「有空再做」就好,然後不斷地拖延。多數的人還是會被周遭的期待和責任束縛,就算偶而感到空虛,也會繼續過著跟今天差不多的日子,也許只有在最接近、體悟到生命可能瞬間就會消逝的時候,才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貴吧。

如果你是喜歡探討生命議題的人、或者你正在面臨疾病痛苦、照顧病人的家屬,我相信你會在這本書中找到需要的支持。

日本心理名醫清水研寫下他和重大癌症患者的對話,親切、包容的引導就像一艘小船,載著我順著河道漂流。看著書中的故事,也同時梳理我的焦慮,最後緩緩駛入出海口,迎接我的是一整片遼闊的海景。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4/17
劇透警告
在書局看到書名《如果一年後 我已不在世上》,猛地一驚,若即將與世界告別,我會如何面對?作者要我們練習「死亡觀想」:假如我們躺在床上,隔天醒不來了,那還有什麼不能放下?

這本書描述了日本心理腫瘤學專科醫師(專門治療癌症患者的精神科與身心科醫師)與3500位患者的故事。心理腫瘤即探討癌症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以及靈性層面。面對失去健康的失落感,該怎麼在完全不同的現實中生活,還可以從中找到意義嗎?要追求的人生到底是什麼?如何面對死亡?

書中提到幾個名詞:
「恢復力」(Resilience)~ 即接受各種失落,面對全新事實的力量,如柳枝般的心理狀態。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病患在經歷了苦難後,找到不同於患病前的全新世界觀。
「解離狀態」(dissociation)~心理承受巨大衝擊時會出現的狀態。
「哀悼工作」(mourning work)~逐漸與罹癌前描繪出的人生道別,朝著新的現實邁步前進。
「生死觀」~指一個人對於生死的想法,是在自己如何看待死亡並思考活著這件事之中逐漸成形。

當事者的想法會出現五種變化:
1.感謝人生
2.全新觀點(可能性)
3.與他者間關係的改變
4.身為人類的堅強
5.精神層面的變化

作者說:「沒有人知道自己會在何時迎接人生終點。所以,希望大家可以把活著的此一瞬間當成無可取代的寶物好好珍惜。」所以我思考活著的意義,也感謝今天活著,平安度過今天並非理所當然哪!

作者提到:「每個人都有兩個自己~must的自己、want的自己。must自己會壓抑住want自己。」每個人因家庭、工作或其他因素會不斷壓抑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然後在臨死前,才會發現沒有順心而活。所以盡責任義務之餘,還是得兼顧一下自己心底深處的聲音,如何在兩種自己之間取得平衡點是個頗值得思忖的課題。

「當你無法繼續工作時,你能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嗎?」作者拋出了這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從以前就一直困惑著我,若拿掉職業、能力、身份,我還是我嗎?那我是為了什麼而努力?別人會如何看待我這個人?我的存在價值為何?

無常即是日常,那平凡便有幸福,為了珍惜今天,好好面對自己的「want」,因為人生是僅此一回的旅行。別忘了做些讓自己舒心的事情,別被他人的評價束縛,順從自己的心情活著,好好珍惜與重視之人共度的時光。

最後想一想:「如果一年後已不在世上,那我現在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

⭐凝視死亡,就是凝視該怎麼活著。
展開
user-img
3.5
|
2021/05/18
特別的題材也是篇幅適中的作品,
用字遣詞並不會帶有專業感或是傲氣,
讓人可以安心閱讀,
但看完會有一種"恩...就是這樣了啊"
會覺得沒有激勵感,
但回頭想想這個議題或許正是如此,也是這本書的價值觀,
雖然正常,如何接受轉變,如何體悟
或許隨著心境不同去閱讀又會有更多收穫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