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

79折$ 300
5 /5
27位讀者評分
5
70%
4
3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7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04/23
關於台灣的歷史,我們知道的太少。要不是這本小說,我不會知道1945年的三叉山事件──台灣唯一空難加山難的歷史悲劇。關於台灣原住民,我們也知道太少。這本小說中提到雲豹與黑熊傳說、聖鳥海碧斯、布農藍染的故事,都好美,好美。關於日治時期的人們,我們可以有更深刻的想像:原住民離開部落,立志到甲子園打棒球的心情、摯愛被美國炸死卻被命令搜救美國生還者的心情、戰敗的日本國組成搜救隊搜救戰勝國生還者的心情……。小說最後高山上的狂風暴雨,閱讀者的心情也跟著淒風苦雨。

2022聯合文學大獎得獎作品,隨即又獲得香港紅樓夢文學獎。2022是甘耀明年啊。一定要讀的書啊!
展開
user-img
3.5
|
2022/04/26
劇透警告
1945發生的<三叉山事件>,是一起空難與山難重疊的事故,我以為會讀到關於空難與搜救的故事,雖然也並沒錯,不過這起事件帶來的死傷只是結果,作者基於這個事故,撰寫了一個少年成人的故事,一個沒想到是如此發展的故事,愛的香甜入喉灼熱最後無疾而終,恨的嗆辣得用罌粟麻痺不如玉碎,在復仇心計與原諒救贖間成為真正的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7/26
劇透警告
以三叉山事件為主,揉和了布農族文化、日軍和美軍交戰、直至二戰日本戰敗為背景,描寫兩個布農族男孩熱血追棒球夢和其之間的情誼。這幾種元素比例平衡拿捏的很好實屬難得。作者將虛實融合的非常好,從主角哈魯牧特的角度讓人一窺三叉山、月鏡湖(今嘉明湖)的神秘,以及台灣少見的山難+空難事件的恐怖巧合。

我喜歡作者深入瞭解並運用布農的文化和植物語言,特別喜歡裡面穿插許多布農族傳說故事,也喜歡爺爺嘎嘎浪對大自然以及人生單純直白又充滿真理的愛,對主角的情感描寫之細膩更是讓人享受。佩服作者的文字能力,很美很美,用字有點艱深但我發現這反而更能提供想像畫面意境的空間,所有廣闊山景、銀河小溪透過眼前文字、成立在腦海裡。

我最喜歡第二章的描寫,有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感覺,看過那部電影後在這邊的角色和劇情立體度更高了!由於主角們的原住民身分,在那個年代這樣的身份這樣的同性情愫更需要被壓抑,加上戰爭的恐怖,隱隱約約的小動作、細膩的情感流出令人更動人也更刻骨銘心。
「海努南知道,他這邊的世界毀了,他只要那邊的世界,哈魯牧特一生平安⋯⋯」

在最後一章,藉由一個小孩子的童言,替哈魯牧特道出了愛,對啊,愛就是愛啊,我愛你是朋友、是兄弟也是愛人。這個精巧的安排使讀者解開了與主角一起揪著的心,鬆了一口氣。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5/06
#我是試讀偵探
這本書的內容有些沉重,越往下看越被情節動了心情,我們無法想像那時代的背景下,所帶來的傷痛與情感的堆疊,是刻骨銘心,但是真相卻是心中的黑暗破口,是一道白色的傷疤,那樣的對比,劃在心上。歷史的力量,或許總留下了什麼,不管多麼不想回想,或是痛到不堪想起,心的那潛意識境總會將心中所想的最美好與最深刻的記憶浮出表面,重新看到真實面。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05
劇透警告
#我是試讀偵探
哈魯牧特累了,終於值得夢境眷顧他,他回到好友身旁,陪伴他痛苦的走完生命最後一程,遭遇空襲劫難的人們,能夠不帶痛苦死去是最幸福的解脫,不幸的是更多的人呻吟著,被黑暗的苦難與恐懼吞噬,哈魯牧特盡其所能努力減輕摯友的傷痛,承諾著回來繼續陪伴這殘存的一口氣。夢醒了,卻像鋒利的刀子,在傷口被轟炸還未結痂前,又狠狠地劃開它,疼到骨子裡。哈魯牧特回到三千公尺高的布農原鄉,被賦予救援米國轟炸機空難任務的他,要如何面對這熟悉的土地,熟悉的味道?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5/05
讀起來並不愉快,能從其中感到諸多無奈。部落文化與日本員警的衝突,到了城市,布農少年與漢人的格格不入,為了現實生活不得不的妥協,國際局勢緊繃時,平日珍視的棒球運動不被允許,曾經高高在上的教練也遭受到日本警察的羞辱,許多情節看來壓抑又無奈。故事中也穿插著許多部落的傳統及故事,使整個故事看起來更真實,好像真的發生過一樣。最後搜救隊罹難的部分相較於海努南離世,描述起來平和許多,可能是哈魯牧特在最後又找回了活著的動力,儘管過去的無奈不可能煙消雲散,但至少想起了活著的意義。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04
劇透警告
#我是試讀偵探

長眠在山谷間的故事使我的堅強壞得粉碎,就連在午睡夢境中,我橫跨了切割東西的長山脈,來到花蓮港邊,不外乎為的是一圓無法實現的夢想,在沒有戰爭與煙硝的平和世代,遙望兩名布農族少年拿著豬皮製的棒球,笑容輕漾在臉上,無須憂慮地嬉戲。

每當遇到非常喜歡的作品時,我總為自己無法有條理地整理蔓延開來的情緒做出清楚論述感到慚愧。甘耀明老師的這本《成為真正的人》寫得實在太好,我願意用每一次公開機會去展現對它感動及喜歡。讀完的這個午後,台南的天空是那樣地蔚藍,一度誤以為錯置的是來自東部的海,清澈、純淨地就像快把我的靈魂也吸走似的。就算將書闔上,盯著封面,還是無法從故事氛圍中抽離出來回到現實。

以真實事件「三叉山山難」為故事背景,《成為真正的人》講述兩名布農少年哈魯牧特、海努南的友情,還有「如何成為真正的人」。雙胞胎出世的哈魯牧特在布農族習俗中,註定無法成人。他的祖父帶著這對雙胞胎孫子到山裡準備送走他們。因為命運使然,雙胞胎活了下來。爾後又因為命運造化,留下來的哈魯牧特與同番學校認識的海努南不僅是朋友、同學,更是兄弟。兩人的童年有海,有棒球,有必須在部落與文明衝突中尋找未來的掙扎。離開部落,進到花蓮港學校,距離棒球夢實現的日子又更近了些。擲出的球與球體碰撞球棒的響亮打擊聲都是成長的積累,外表等不及蛻變,骨子裡的靈魂更是緊緊牽在一起,許多瞬間,我無法不去揣測哈魯牧特對海努南的「友情」真的只是字面上的解釋嗎?這問題回應著哈魯牧特到底成為「真正的他」了沒有?

從故事種種跡象,就我解讀,哈魯牧特並不是「典型」的布農族「少年」。在人與人的相處關係中,他扮演「仰賴者」一方,而在這段互動裡,哈魯牧特擁有海努南這麼一個較為剛硬的夥伴滿足他的欠缺。不管是持筆在海努南身上塗鴉,自然巧妙吸取海努南散發的特殊體味,每天採集的野花作為贈與,代海努南傳送情信,哈魯牧特落入了一種超越友情,在共享感情中轉化為「佔有」的慾望衝動。

正因為這種細微的情感描述,更為往後故事堆疊出更強勁的劇情張力,而時代性的史料考究,最終把作品提升至一個難以被超越的層次。就理性面來說,這也是我想提另一個《成為真正的人》必須一讀的原因。就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歷史教育,是官方的、單一的、簡略的時間軸組成。我們永遠是從漢人霸權主義去理解台灣的「過去」,並加以認定這即是事實。《成為真正的人》以原住民視角還原——你也可以說是「揣摩」——了當時日軍戰敗後,台灣歸屬問題剛塵埃落定的移交期間,仍滯留在台的日本人竟一改以往我們既定印象中「殘暴專制」的態度,屢屢強調和平共存進而與漢原民族相處。即使在權力關係作用下,日本警方仍代表內地高人一等的優勢權位,舉手投足間難以抹除對昔日受殖民者們的藐視,以及原住民的自嘲,故事中還是可以感受到有別於以往所建立的歷史認知,並在高壓氣候的禁錮下,生命至於前眾生平等,再也無法以日本人、原住民、漢人、美國人的差別比較賤貴。

比起以戰爭題材有意無意發起的反抗控訴訊息,《成為真正的人》少了那麼點嚴肅與緊張,多了明明是在美麗的海邊,卻有無窮盡的傷悲。留給少年的,是失去摯友後,在面對另一個破壞他家園的外國人,在生命猶如浮游那樣卑微的風暴中,有更多詮釋空間去處理失去導致的空洞情感與萬劫不復的傷悲。《成為真正的人》讓我哭了好幾回:我為這段無法再有機會繼續活下去的幽微情感嘎然中止而哭;為存在於原住民口耳相傳的傳說正被狹以「現代化」之姿登場的文明肆虐逐一消失的感嘆而難受;為歷史在發生,從中脫逃的人必須拖著過去將故事繼續流傳下去的韌性而感動;為已經成為大人的,還是孩子的靈魂們懷抱著希望而寄望著什麼,零零總總的,這些感受是我在讀完這本書,被故事摔得粉碎後,殘存下來的珍貴結晶。

回應故事核心,到底,得經歷什麼儀式或程序才能算成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怎麼定義的?讀著故事的我們,自問也可以稱得上「真正的人」了嗎?這些問題必然是沒有真確解答的,但是以另一書名「minBunun」解釋,它就像是漢人的「做十六歲」。是成年禮,是從小孩過渡到大人的身份轉換,無關乎外表第二性徵的成熟與否,是心智的堅定,能否有足夠能力承擔責任。其實就算還無法成為「真正的人」,倒也不是一種過錯,正如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這一段話:
//他們太年輕,沒有準備好做個安分的孩子,希望太巨大,他們拉起郵輪的粗繩纜解悶,大力搖晃,試著往上爬,最後被守衛阻攔。他們逃開,努力狂奔,而且覺得往哪裡去都會被黑夜寬容的隱藏,索性大笑,再也不想讓心中的夢想憋死了。//

如果夢想的真正必然使停留在哈魯牧特與海努南臉上的笑容不再,那我願意愚昧地期望活在我腦海中的兩名布農少年不需要長大,不需要成為真正的人,只要能不忘記該怎麼快樂就好。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04
劇透警告
#我是試讀偵探

這是一個從「死亡」開始的故事,以歷史真實的空難+山難「三叉山事件」做為背景。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這個時間點,一架美軍運送前盟軍戰俘的轟炸機,受颱風影響,墜落臺灣山區,機上的26人全數罹難。而在接到這個墜機消息,且前鋒部隊進到山區確認罹難狀況後,仍在台灣的日警以及布農、阿美,平埔、漢人,組成了搜索隊進入山區,但進山搜索的人卻遇到了颱風,96位搜救隊員,共26人失溫死亡。

雖然試閱的內容僅有事故發生的一開始,但甘耀明的文筆真的很棒,跟隨著他的文字會一直不自覺的看下去,三叉山事件對我們來說很陌生,但卻是一個讓人看到打破了種族、戰爭的仇恨、民族情懷,僅僅是為了「救人」的美談。

新書已經入手,期待趕快繼續看下去!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5/04
讀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反覆思索著,如何讓歷史不再只是「傳說」。前陣子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佳心舊社調查的成果發表(再造歷史現場),巴奈·庫穗(Panai Kusui)於會後談了關於原住民族群在台灣土地上的處境,那種深刻的痛楚,非三言兩語能輕輕帶過…。透過閱讀、無論我們如何用力地追溯歷史,似乎那種揮之不去的陰暗,始終-且持續地在進行(乃至於有形/無形的壓迫,亦然)…。
.
這裡當然無意去談困難的殖民議題,而《成為真正的人》正因為是文學小說(非虛構),在歷史的材料與過往的真實情境中,透過藝術美學的想像創造能力,去縫補、拼合了很多可貴的情感面貌。說揭露,可能過於宏大敘事、但《成為真正的人》可能引導了不熟悉「三叉山事件」的我們,去細看該時代的原住民青年處在戰後那段被懸置的時空、生活的日常如何破碎擠壓地匍匐前行…大轟炸與人存在的身體性、氣味遍佈的戰場與燒夷彈…怎麼看待死亡?
.
《成為真正的人》當然有著豐富的背景聲音,譬如棒球、好比蕃童教育所、駐在所、株式會社、日本警察的無所不在等等…。而日本殖民的情境,又夾雜著日本語言、漢族語言、原住民自己的聲響、戰間/戰後還有敵人的語彙-美語(更別提日本自身本來就西化甚深的部分),這都讓本書的「音部」混種多樣交饒;然則,參與到救援隊的主角,在山脈的稜線之中、持著動物獵人的儀式技藝、試圖守護緊握著的故事敘述,值得我們不斷不斷地去聆聽、去體會一道一道還在匯聚中的文化承傳….。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5/03
故事以七十六年前的史實「三叉山事件」為經,布農少年哈魯牧特的心靈祕境為緯,探討許多想得到的或想不到的人性課題與情懷糾葛,淋漓盡致的沉重血淚,模糊了讀者的眼,熨燙著讀著的心。

有登山的人對於三叉山應不陌生,我卻是由這本書才知曉原來台灣有座三叉山,以及曾經發生在這山裡那樁鮮為人知又傷痛無比的跨國救難事件。因為這本書,上網瀏覽了一些關於三叉山空難+山難的來龍去脈,不看還好,越看越心揪,即使已是逾半世紀以上的歷史,心裡的震撼還是強烈到有點招架不住。或許這個以三叉山事件為基底的故事,是作者對葬身於三叉山的英雄們獻上的致敬,也是對人們的吶喊:請永遠緬懷著這個偉大的歷史事件,以慰英魂。

書裡除了用真實事件為背景,也融入了原住民語言、文化、歷史、習俗(本就是以原住民少年為主角的故事),還有台灣在二戰當時及結束後的生活概況。在這些真實裡,揉雜了不少魔幻寫實,馬奎斯認為「魔幻寫實就是現實,而現實比虛構更精彩」,透過幻相反映出來的是真實的內在情緒。

少年心事以詩抒懷,同性的單戀心照不宣,這是海奴南的溫柔。棒球是恣意青春瀟灑汗水的象徵,是共同的璀璨回憶。哈魯牧特和海奴南,情深緣淺,這「情」之於兩少年是不同的意義,永別來得猝不及防,令人不勝唏噓。

成為真正的人,有經歷生命蛻變歷程的涵義。看著故事裡的主角逐漸成長茁壯,歷經死別、在罪惡與道德的天秤做選擇,經過此般淬煉洗禮,走過殤痛,哈魯牧特或許能真正的「米呼米桑」(好好活下去)。故事讀來千斤重,心中有許多憂傷小情緒跟著出來作祟,所幸幾經沉澱,且在作者感性的結尾中,也終能有些許釋懷,不再黯然神傷。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5/03
劇透警告
《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 是布農族語,意思是成年禮或生命蛻變的歷程,也暗示了本書是關於布農族原住民的故事。
其實看到《成為真正的人》這樣普通的書名時,本來對本書期待值並不高的,沒想到故事意外的精彩。

本書是以史實「三叉山事件」(台灣少見的空難+山難)為背景的故事,此時正當日本二戰剛宣布戰敗投降,一架由菲律賓起飛,滿載戰俘回航美國的兩架飛機遇上颱風環流,造成五十人失蹤。
一架飛機墜落海面,另一架則墜毀在台灣三叉山區,由日本軍警組成搜救隊在山中搜尋……如果讀者拜估狗大神就會知道這趟搜救行動有多慘烈!(不過建議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暫時不要先查尋資料,小心被爆雷)。
也奇怪,這麼戲劇性的故事為什麼以前從沒被當成影視題材呢?這事件完全不輸好萊塢著名空難電影《我要活著回去》的驚險啊!

主角是一名布農族少年,本書很大篇幅都在描述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書中前兩章都是這少年的成長經歷----從與親友相處中顯露原住民的樸實性格和文化傳承,許多有趣的典故和行為都寫得有趣又新奇。
本書分成三大章,看完前兩章時我都還以為這是本輕鬆趣味寫原住民生活的故事呢,沒想到第三章進入了真正的重點「三叉山事件」的救援行動時忽然認真起來。
不知道主角是不是真的就是那位參與救援、名留歷史的人員,作者把這原住民少年和史實融合得很好,看著主角懷抱著怨恨心情遇上無辜空難待援者, To do or not to do, it's a question .
人性、道德和戰爭的心情糾葛,讓本來就很驚險的空難救援基礎故事更豐富精采。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5/03
一開始閱讀本書時,對於書中所描述的一切都不甚理解、略感吃力,加上自己對於故事背景的「三叉山事件」完全沒概念,以至於要花許多時間來思考關於書中內容;但是,當我隨著作者的文字進入故事當中,卻深深被作者描繪的情景吸引了,那栩栩如生的廣闊山景彷彿就在眼前,那沁涼的溪流也仿若流過心頭,而戰爭造成的殘酷也歷歷在目,讓人跟著顫抖。

P66. 河流是地上流動的雲,源頭是來自雲朵被高聳的山巔勾住,從此浩浩蕩蕩淪落人間。
海努南的鼻樑與眼眶滿是樹蔭的篩光,以及河流閃爍折光,那是青春的臉。

小說分成三部分,從哈魯牧特回到故鄉、中間回頭敘述哈魯牧特與海努南之間從小的情誼、最後再回到哈魯牧特加入救難行動中,面對心中傷痛與間接殺害摯友的仇恨、心靈矛盾掙扎經歷,最後如何掙脫心靈束縛,找回自己活下去的勇氣。

當中描述哈魯牧特與海努南相處的情境讓我的腦海不斷浮現電影「刻在我心底的名字」的片段,也是那樣年少輕狂、也是那樣無法言明的理不清的情愫縈繞在兩人身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只要是真誠以待,不管時空背景有多麼不同,都同樣令人動容。

台灣因為地形關係,有著許多不同文化的部落,在過去日據時代,不僅僅是平地人受到管制,原住民因有著自己獨特的信仰,不屈於外來民族的管制而反抗、導致犧牲眾多;可是,嘎嘎浪爺爺在哈魯牧特即將前往市區念中學時,是希望他能夠考上警校當警察,他說了『這樣是好的,這樣我們部落或許會好過點』
道盡當時原住民處境的艱難與無奈…

書中對於布農族的信仰與文化描述甚多,加上作者的文字很美,讓人忍不住想要更深入了解、認識他們的歷史與文化!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5/03
壯美而幽深,少年而蒼老,且行且躑躅的躁擾的心,《成為真正的人》以三叉山事件為背景,族群、文化、道德、人性的衝擊為經緯,親情、愛情、同性暗戀、家國情懷等種種情感充盈其中,述說災變,也寫大時代中家國個人蛻變的成長痛,再以自然書寫饗讀者以詩意及稍息。尤其是關於布農文化、傳說和山川動植物的描繪,意趣橫生,有時清新可愛,有時瑰詭妍麗。其實魯直駑鈍的我不能完全代入主角哈魯牧特的情緒多變,偶或針對小哈生出這樣那樣的腹議,卻常在書中的文化融合及衝撞中多思多感,有時掩卷憮然,有時噗地笑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01
劇透警告
《成為真正的人》原意是布農語minBunun,意成為布農族人。全書以布農族少年哈魯牧特為主角,描繪日治時期不同族群間的衝突、殖民政府對原住民的壓迫和布農族的生活文化與語言。三章的故事內容中,三叉山事件壓在最後一章發生,而這場驚心動魄、生死交關的救援事件也成為哈魯牧特追尋真正自我的旅程。

  布農族的神話傳說,對孩子的教導、傳承在故事中鮮明的呈現,面對山林的生存技巧、判斷野生動物可食與追逐獵物的方法,到族內的孩子以樹木命名,都穿插在故事中,讓我們隨著哈魯牧特一起成長、了解、面對。
  戰火的無情與殘酷,也成為哈魯牧特在山中救援、發現倖存的美國人時的懷疑種子。海奴南是因為美軍轟炸機扔擲的炸彈而死的,現在他來救美國人,真的要……所以哈魯牧特要對方說故事,說一個又一個自己的事,彼此都只是想回家的人,互相都擁有眷戀與不捨的人事物。
  
  由真實歷史上發生的空難+山難為骨架,但填充其中使整個故事生動與感動的是哈魯牧特,前兩章對哈魯牧特的成長與鋪陳,成為救援行動時的昇華與悲壯。寫著歷史事件,但更多是寫那個時代,生活與曾經存在的人事物風光,哈魯牧特對海奴南的喜愛在孩童口中一句:「哈魯牧特哥哥,你這麼喜歡他!」被戳破得毫無遺漏。
  兄弟、手足、喜愛,對彼此的照顧,如何呼喊對方,擁有什麼小祕密與溝通的事物,海奴南對哈魯牧特的寵溺與放縱;哈魯牧特對海奴南的喜愛與眷戀,在戰火中焚燒殆盡,卻又在風雨之中憶起,一步又一步的前行。
  
  三叉山事件中,因為山路險阻、高山氣候與颱風阻礙,全隊二十六人最終一人生還,直到最後一刻他們都沒有放棄救援倖存者,在多重阻礙下努力完成任務,唯一活下來的哈魯牧特也在暴風雨後成為真正的人,帶著這些故事在時間來臨前,繼續活下去。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01
#我是試讀偵探

生死的議題本身就已經非常沈重,
若再加上戰爭、族群、自身利益,那更是重中之重。

2021年5月,
我們一起經歷了covid-19,死亡人數從一位一位,到一車一車,到數以萬計。
我們一起經歷了太魯閣號,死亡人數和和死亡方式,令人難以接受。

看著『成為真正的人』,除了被帶回那個年代,經歷那個事件,更多的是
,在生存與死亡之間的糾葛,在小我與大我之間的糾葛。

也讓我想起,攀登珠穆特朗瑪峰(聖母峰)時,經歷的不只是高山的壯闊,還加上沿途倒臥的屍體。因為路線只有一條,所以必須跨越靜靜躺在身旁的他們。

死亡這個議題難以討論,但藉由這個故事,或許,我們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和這本書對談,藉由作者細膩描繪的場景、氣味,用一種第三人的角度,和自己一起面對生存、慾望、死亡的議題。


這本書和近期事件,我的思考,和您分享:

到底多大的勇氣才是勇氣?
到底多大的慾望才是妄想?
為了征服最高峰,不惜交上生命?
征服極限的誘惑,更勝對於死亡的恐懼?
在面臨自救都困難的情況,還要救人嗎?
是活下來的人,還是當下死亡,還是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逐漸死亡比較痛苦?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4/30
#我是試讀偵探

戰爭、災難一旦發生在自己身處的土地上,
就好像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你我的記憶裡。
往往這些事件或多或少與自身息息相關、不容忽視,
但有時進一步的去瞭解,卻又覺得好似隔了一層看不清的牆。
或許遙不可及的就是差在沒能親臨其境,所以無法感同身受的去體會。

雖然本書的故事不是這麼的令人輕鬆,
但很喜歡作者在事件的背景下,
透過描寫原住民部落日常生活和族群裡傳統特色文化活動,
以及不斷大量的穿插原始山林生態與特定原生物種特性,
這些都大大地讓未能觸及那個時代的我們,
變得稍稍身處於那樣的時空,且同角色們一起經歷時代流轉的無奈。

印象最深刻地莫不過是,
當嘎嘎浪聽到哈魯牧特說出以後會去考警察時說的話:
「這樣是好的,這樣我們部落或許會好過點。」
僅僅一句話卻透漏出無法扭轉被殖民的苦痛與歧視,
也如同哈魯牧特跟海努南因為外型,初到市區被指指點點一樣。
為了生存不得不面對現實,從忍受直到慢慢接受甚至同化。

或許本就不該區分種族,區別你我,
這樣興許就不會演變成殘酷戰爭下的傀儡,丟失了自我。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29
劇透警告
#我是試讀偵探

初次讀的時候,有點不習慣哈魯牧特的敘事方式,後來慢慢看下去之後,反思或許是太過於習慣「漢人」的語境與思維,而哈魯牧特是布農人,他用著布農人的方式和語氣,說出他想說的,他所感受的,他與生俱來的,布農人的身分。

藉由一則發生在1945年的三叉山歷史事件,開啟一個混和著族群/自我認同的摸索,對於已逝之人的懷念,人道救援艱辛的龐大議題。一個獨立的個體對於存在的動盪時空更需要一個能夠抓牢的依附,於哈魯牧特,他的依附便是海努南。更符合布農標準的海努南或許也意涵著哈魯牧特打從心底最認同的身分──布農族人。

台灣從來不是一座封閉於世外的島嶼,恰恰相反是個擁抱遼闊海洋的多山之島。不同的族群、文化碰撞相交,衝突,還有混亂的此消彼長。從山河歌唱的綠林到帶著火槍血染生靈的荷蘭人,到刻意將族人同化的日本人,再來便是直到今日依舊沉重的國民黨政府。累積了許多痕跡與傷痕。海努南的離世便宛如那些嫣紅的傷痕,不只是黑洞,還有那更深沉、哀傷的,屬於自己的布農靈魂被剝奪而去。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29
劇透警告
一本值得推薦的文化內涵書籍,了解布農族族群。布農人不但祭儀的繁複,在音樂上發展出相當複雜的和音唱法,配合祭禮的進行。早時西方音樂學者認為音樂發展的程序是由單音、複音而至和聲。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29
寶瓶文化2021年5月新書《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300多頁不算少的文字,在厲害華文作家甘耀明筆下,善用文字的跳躍,一則寫景,一則寫情,風景雖隨著時間改變,那純情而不顯露展,藏在字裡行間。《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魅力,那樣絕美的景與情,讀後有滿滿的感動。
展開
user-img
3.5
|
2021/04/29
「二戰結束,怎麼死亡沒結束。」拋出這個問題作為開頭,小說第一句就定調了這本書的類型與調性,「為什麼」勾住了懸念,緊接著帶出的是要讀者知道的故事的時空背景,以1945年發生的「三叉山山難」為發想,與其把重點放在這是歷史上悲壯慘重的空難事件以及救援行動,倒不如深入了解這個事件之所以難忘、值得記憶的原因,書名才是這本創作真正要闡述的主旨與目的,以倒敘手法慢慢堆疊渲染,鋪陳起時間流逝與人物底蘊,《成為真正的人》講述的不僅是一個人的故事,也是一個時代、一群人的故事。

以布農少年哈魯牧特為主角,全書分為三個章節,從少年回鄉、情感過往到上山救難的過程,有別於漢人文學的不同視角與生活面貌,原住民的文化風景絕對是這本書籍最獨具特色的亮點,布農族是台灣各族居住海拔最高、也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與大自然共存的謀生方式反映了生命歷史與文化內涵,書中觸目所及盡是廣袤大地、蔥鬱山林,而對環境的敬畏也衍伸出充滿奇幻色彩的信仰禁忌與神話傳說,在這本小說當中可以閱讀到許多經過世代口傳吟誦,關於節氣、日月、動植物,甚而神靈、妖怪等有趣的故事,深刻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和這群布農族子民們渾厚的生活哲學。

其次則是濃厚的時代氛圍,以日治到二戰後為創作背景,融入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生活點滴的細節,在扎實的文獻考究下帶領我們穿越時空,你可以寫實完整地看到不同族群共居、社會複雜多元的樣貌,除了對舞台背景細膩的描述與梳理,當然還有那鮮明的人物塑造,懷抱棒球夢的少年、無法傾吐的愛戀秘密,兩者情感描寫的表現形式是極端的對比-張揚外顯、含蓄隱蔽,同樣的卻是內心深處的熾熱真摯,情節中以行動訴說夢想的追求,而用詩作傳達繾綣纏綿的依戀,然而無論具體或者抽象的情感暗示,換來的卻只是更大的生命碎裂。

當戰爭與災難成了無可奈何的必然過程,「死」變得稀鬆平常、無處不在,失去了一切的人,究竟又該怎麼找回自己﹖成為真正的人﹖動人心魄的生死救援裡,面對那些歷史的傷痛、悲哀、仇恨與恐懼,我們看到了心靈掙扎到蛻變的軌跡歷程,最後的義無反顧、捨生取義,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閱讀《成為真正的人》別忘了那個時代、這片土地,還有那群有尊嚴的人們。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