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男的迷宮【電影15週年紀念插圖版】:《水底情深》奧斯卡金獎導演吉勒摩.戴托羅與「德國的J.K. 羅琳」柯奈莉亞.馮克攜手打造最華麗的成人童話!

79折$ 315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黑暗之中必有光明,失去之中必有獲得

如果你有看過十五年前的這部奇幻電影,非常推薦再追小說,除了知道更多影片中沒說的細節,還有地下王國的十個小故事!

奧菲麗亞的父親過世,母親再婚,繼父是人人都怕的西班牙軍官,而且只關心母親即將生下的男孩。

對奧菲麗亞來說,這個世界既可怕又殘酷,直到某一天意外走進森林的迷宮,遇見了神秘的羊男,告訴她只要通過三個考驗,就能恢復地下王國公主的身分。

奧菲麗亞想起以前讀過的童話故事,原來那些都是真的,卻完全不知道自己即將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我最喜歡的書摘之一為:

選擇決定命運。~《羊男的迷宮》

In our choices lie our fate. ~《Pan’s Labyrinth》

很適合當作小說的中心思想,我們可以把迷宮想成現實生活中的挑戰或阻礙,同樣需要勇氣與智慧,並抵抗誘惑(小說中白皮怪人提供的美食),必要時犧牲或放棄某些東西,才能走向我們想去的地方。

另外,小時候的我們都相信人性本善,故事必有美好結局,長大之後那些善良與樂觀不知道去哪裡了,其實都還藏在我們心中,就跟小說中的奧菲麗亞、默西迪絲與費德羅一樣,他們不約而同從內心深處找到力量,扭轉自己的命運。

願我們都能勇敢做出該做的選擇,創造自己想看見的命運!

另外,電影和小說到底有什麼差異呢?

【電影】

影片的加分之處在於畫面與音樂,包括羊男的長相和迷宮的外觀,還有默西迪絲替奧菲麗亞所唱的搖籃曲,也是配樂的主旋律,小說中形容得很好—

「曲調歌頌愛以及愛所帶來的痛,也吟唱著在最深沉的黑暗也存在的力量。」

【小說】

文字補充更多畫面沒說的想法和心境,建議先看電影再追小說。

另外,小說用十個小故事完整詮釋了地下王國的世界觀,包括雕刻家、迷宮、磨坊、鐘錶匠、剃刀、訂書匠、羊男、裁縫師、回聲與白皮怪物,可以視為《羊男的迷宮》的前傳。

此外,電影片名和小說書名為《Pan’s Labyrinth》,但英文版小說的封面也同時寫《The Labyrinth of the Faun》,為什麼羊男一個寫Pan,一個寫Faun呢?

Pan 是希臘神話的牧神,Faun 是羅馬神話的半人半羊的精靈,我不知道作者用兩種稱呼的用意,不過應該都是指羊男,因為 Pan 只出現在封面,故事中都用Faun 形容羊男。還有,中國大陸是把電影和小說翻譯為《潘神的迷宮》。

附帶一提,經常跟Pan和Faun比較的還有Satyrs,是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獸的角色。

【比較】

電影於2006年上映,13年後才有原著小說,跟一般先有小說再有電影不同,所以小說完全符合影片,並沒有改編。

我唯一想到的差異是電影開頭先演出結局,就是奧菲麗亞倒在地上流血,小說則從她跟母親坐車前往鄉下拉開序幕。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