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也在這裡【作者限量親簽版】

9折$ 270
4.5 /5
7位讀者評分
5
72%
4
14%
3
14%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6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8/22
閱讀劉梓潔的作品是先從《化城》認識起的,
才知道原來《父後七日》也是她的著作,
接續《自由遊戲》、《親愛的小孩》、《外面的世界》再來是這本《希望你也在這裡》,
每本故事都接近所謂的日常甚至是八點檔劇情,
但卻可以輕輕柔柔帶過來些讓人驚嘆的情節。

故事大意為主角連美雅從小被母親丟包於外婆家,
母親連愛鳳不時寄錢寫信,
連愛鳳介入他人婚姻而長大後的連美雅也做出相同行為,
連美雅不斷關注著元配茉莉社群動態的一舉一動,
茉莉像風一般的四處旅行、追尋,
謝安得是連愛鳳在京都念語言學校所認識的,
七歲前在東莞生活,
直到某天才被帶回台灣與父親還有其元配生活,母不詳。
連美雅的京都拜訪母親之旅,促成了與謝安得相識,
可能類似的成長背景,及有著向外的極度渴望,
兩人一同來到大理,又分開踏上各自旅程。

故事中四位不同的主要角色各自踏上自己的旅程,
從中發現人生的意義及真諦,
在閱讀時會有那麼一點貼近生活,
我們總以為外出離家遠遊是要找到或是找出什麼,
繞了一圈才發現我們追求得到答案後,
往往沒有當初的執著。
很喜歡書中連美雅最後向茉莉說出一切後,
得到茉莉輕輕的一句「種種混亂都已經過去了,能夠活到現在真是太好了」
以及曲珍與連美雅的相遇時用玻璃瓶及小鳥的比喻,
展現了所有處境下我們面對的心境,一句「是這樣啊」來穩定自己,
似乎人生中的種種就用這兩句話風輕雲淡的帶過了。
展開
user-img
3.0
|
2022/07/16
小學四年級搬離台中亳宅
被媽媽送到花蓮的外婆家
才知自已是外遇所生小孩
她大學畢業後與有婦之夫交往
不知情的人妻是社群網紅作家
經常四處旅遊留下城市身影
是她好奇又暗地追蹤的對象
而與媽媽在京都有一夜情的男同學
是大陸台商在廣州莫名所生的小孩
七歲時帶回彰化交由元配撫養長大
始終在找為什麼會被生下來的答案
同為非婚生子女的他們兩人
一起相約到大理但各有行程
她要接近不倫情夫的神秘妻子
他要追查像是詐騙集團的生母
在城市間游移的旅人
從出發到抵達到返回
你還是原來的自已嗎?
不論刻意相遇或無意相逢
你會希望和誰一起經歷?
展開
user-img
4.5
|
2021/10/08
「旅行不是想去哪裡,而是不想待在這裡。」
連美雅為預想的考題擬出答案,可惜本該是考官的連愛鳳並沒有提問。

曾經在網路上看到這麼一句話:「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當初看到這句話覺得搞笑,但仔細想想好像的確是這樣沒錯。

拓展視野、轉換心情、體驗生活……旅行是亮麗的代名詞,但把精緻的包裝撕開,旅行似乎不過就是我們想離開了。

離開國、離開家、離開拘束、離開傷痛、
離開一成不變、離開原地膠著。

茉莉離開,是因為被離開,瀟灑轉身,冒險繼續,人生不就是一直在路上嗎;

謝安得離開,是為了尋找、遇見更多可能性,
幸運會越用越多的,勇氣也是;

連愛鳳離開,是漂浪、是自由慣了、
也是就算在乎也不知該如何重新拾起;

連美雅離開,是為了回到原點,用全新的姿態與過往的晦暗道別,好好生活。

或許旅行的真諦就是離開,能不能收獲、能收獲什麼,好像要收獲的當下才能知道。轉動扭蛋機,掉下來的或許是新的冒險、是勇氣、也或許是重新回到原點的契機,不一定是你最想要的,但一定是此刻命運想交給你的吧。

-

我不確定人物設定是刻意設計抑或是無心插柳,
但書中的主角四人皆與「外遇」有非常深刻的關聯:

茉莉因丈夫外遇而離婚,但其實丈夫原先也是茉莉前段婚姻中的第三者,

連美雅是茉莉丈夫的外遇對象,與他有過好幾夜情,後來發現自己甚至不是第三者,而是第四者,

連愛鳳是美雅爸爸的二奶,17歲就生下美雅,

謝安得的父親外遇,而他是爸爸跟酒店妹妹一夜情之後的紀念品。

脫離「外遇」兩個關鍵字,其實其中三人還有另一層更複雜的關係,若僅從設定上來看,這是一本:人物關係圖畫出來,會讓你覺得「這是什麼三立劇情」的書。

然而「狗血」這兩個字其實是在我草擬心得的此刻才在腦中浮現,閱讀過程中並不感覺,沒有厭惡、沒有震驚,更沒有狗血,催促著我翻動書頁只是一個念頭:「接下來呢?」

不是讀推理小說時,緊張刺激的「接下來呢?」,

也不是讀愛情小說時,興奮激動的「接下來呢?」,

而是打從心底對於主角四人的,或許還有我自己的,未知未來的提問。

-

剛好在開學前讀了這本書,與其它讓我:
「往日的靈魂附體重新回來」,倒不如說它安定我一路浮動、搖擺不定的靈魂。

看著主角四人彎彎繞繞,聚合又離散,從遙遙相望、互相吸引、到接觸碰撞、最後錯身而過,各自遠走,完讀蓋上書的那刻我想,結局並沒有好或不好,生命就是每個人獨自面對眼前的路作出選擇,然後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旅行就是這樣吧,一個人,還是得走。」
我想這就是為旅行以及人生標下的最佳註解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19
人會選擇出發,一定是為了尋找什麼。不定的未來也好、特地去療傷找回平靜也好,「旅人之所以浪擲生命,也是為了嚮往一個答案。」胡晴舫說。

向來能塑造令人耳目一新感觸的作家劉梓潔,在這部作品中如同在看一部人生腳本,初時閱讀不帶任何觀感,沒提前看簡介的情況下,我以為讀的是人生故事,生命際遇各自不同的四個靈魂:是被丟下的人、只顧著往前追尋的人、活在社群景深的人、想找回生命中的消失而存在的人。

/
「有時候我們因為過於放鬆,就在旅途上輕率地分享祕密,太有自信以為聽取的人只是過客,只是一個旅途中的樹洞。」

到了中間原來是四位主角各自上路的遊記,你說是在講旅行嗎?然而角色視角交錯,硬要說的話好似有那麼一點因果輪迴,造成的效應也令人感到驚奇,誰都沒有想過,以為是人生旅途上萍水相逢的過客,居然成為了彼此的「救生圈」,一環扣著一環,末了回首,背負著各自人生上路的這些人,彼此交錯前行,最終發現,找尋的答案不在定點,在自己糾結反轉,痛苦找尋、錯身而過,終究回歸心裡的那股安定。

要等到那麼回首一望,才發現混亂都已經過去了,一切才剛開始而已。

/
「如果這世界從來不如我所願,我又何必照著它的路走?」
故事裡的角色幾乎都犯了世俗所定義的錯誤而踏上旅途,然而劉梓潔允許他們繼續在這世界裡與大家背道而馳,同時都一邊在尋找,一邊對生命提問。
我們好似跟著角色們四處流浪,但也沒離開過家,有宏大的人生議題,也有小如塵埃的世俗煩惱。
《希望你也在這裡》書名好似輕輕懇求,在人生旅途上的疲憊困頓,歡樂驚喜中,有那位樹洞存在;但也像是告訴著已經參與我人生一部份的你,看著此時此刻,無論事情是好是壞終究走過來的我說:「哦,是這樣嗎?」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04
書名/ #希望你也在這裡
作者/ #劉梓潔
出版/ 感謝 #皇冠出版

今日介紹8月新書,看完後令人十分驚豔,非常好看!!雖然劇情可能會在八點檔中出現,但作家筆觸簡潔有力,深刻摹寫道出不同人物間的心情轉換,並偶爾來點台式幽默,不知不覺就閱讀完畢。而每一句對話或心裡獨白都能緊緊抓住我心,這樣的文筆令人還想拜讀她的其他作品呢。

也礙於我才疏學淺的關係,看了作家簡介才知道原來她是《父後七日》的原作也是電影版的編導,也想來重看這部經典國片了,當年可是在國中的「電影欣賞」課堂上看了無數次呀~男孩們總是為了在田中的那句:「我幹天幹地幹命運幹社會,你也不是我老爸,你管我這麼多?(臺語)」而歡呼不已。《父後七日》忠實呈現台灣傳統殯葬風俗與父親死後子女心態上的轉變,《希望你也在這裡》則是透過母女相處的故事,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中尋找各自生命的答案。

時間到了你便會知道,每段旅程遇到的人事物,或走或留,都無需強求。好好決定自己在他人生命中該走該留,便好。

〔無雷大意〕

美雅小時候被母親遺棄在舅舅家,母親定期會寄錢給美雅,舅舅一家也待她不錯,但還是有種被「寄放」的疏離感。美雅長大搬出去住,並與母親犯了一樣的錯。她們母女即使近在咫尺也仿佛有時差般,狠狠將兩人隔開,永遠達不到一致。暨相似又相異的兩人能找到讓自己平靜、從傷害中復原的辦法嗎?生命的出口會不會只是掉入下個無底深淵呢?

作家善用各種摹寫,靜態、動態、擬人、擬物,平靜的字句也能在心中引起漣漪,久而不散。以下摘錄佳句:

📌「母女倆對這座建築物的稱呼已分歧。我們說回家,不會說回房子。說搬家不會說搬房子。但說賣房子,不會說賣家。家搬空了便變成了要賣的房子,於是家就變成了眼前這些箱子。」

→寄人籬下的我,當我說「回家」時,同時也清楚那不過是回到一個借住的「地方」,每每回家總是回得很心虛。

📌「母親是另一塊玻璃,兩人若相互疼惜相擁摩挲只會讓牙齒發軟,若是相互碰撞只會讓雙方粉碎。」

→讓我想起另一本書:「越少人認識我們越好」中的母親。

📌「你以為對方忘記了,但其實對方一直牢牢記在心裡。」

→是的,我總以為自己比他人記得更多,殊不知有著這樣想法的我已經輸了。

📌「追求之後,再放下的東西。」

→像是傳說中媽媽的冰箱一樣,在人生中不停塞入龐大的慾望,一件又一件,最早放進去的是什麼?現在也不得而知。我要好好練習將它們一一拿出來,檢閱賞味期限,當斷則斷。

不知不覺在作者的文字中,我被療癒了。或許有人說,「旅行」能找到人生的答案、生命的意義,但我覺得閱讀也是一種方式,在各位作家的文字中,或許也能找到甜美的智慧果實。希望你也在這裡,一同在閱讀的世界裡。

(提外話,書中提到一首很美的詩《不會說話的愛情》,在kkbox也有詩人的演唱版本,文字實在是十分動人,必須推廣呀!)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8/22
劇透警告
讀開場〈屍陀林〉的前一天,我在YouTube看過「天葬」的影片,除禿鷲外,文字描寫的細節與影像呈現的畫面多有不同,兩者交雜,產生非線性超文本的閱讀綜效。

劉梓潔善用比喻:

「連美雅說完哭了起來,……哭的同時,身體內部升起一股阻止的力量,那力量讓她變成了一塊玻璃,僵直不動。
「母親是另一塊玻璃。兩人若相互疼惜相擁摩擦只會讓牙齒發軟,若相互碰撞只會讓雙方粉碎,就算她讓自己恣意暴走原地碎裂,母親也沒有力氣像擺地攤收包包那樣拿條床單把她好好包起來。」(頁22~23)

除了用玻璃來具象形容母女間的緊張關係,也沿用先前描述媽媽連愛鳳擺地攤的用詞,加深讀者的印象。

作者善用文字的虛實轉換,例如:「連美雅不確定老師對她的認識有幾層。……藉著半小時的簡訊往來,互相層層剝開。但事實上,他們彼此仍有所保留。並不是不誠實,而是要聊到把彼此衣服層層剝開,並不需要打開那麼多。」(頁48~49)從抽象的認識,到具體的衣服,此層非彼層,此打開非彼打開,卻是如此流暢的轉換。

作者也善長化用成語,例如:「阿毛問起我們怎麼認識的?其實,完全正確。我也就沒補充。在路上,我們把之前的人生切出一片,擺盤上桌,加入各地旅人一人一道的派對,好吃就好,夠吃就好,不必全盤端出。」(頁151)這樣的寫法比直接用「全盤托出」或「和盤托出」更有味道。

「出來事」──自然的人物背影交代:「與出來無關,比較像出事,就是一個事件、一個意外、一個發生。……發生就是發生了,結局不一定好壞,但最後必須加上你自己的獲得。」(頁60~61)劉梓潔在〈出來事〉借用日語課的「事件」報告,透過兩位角色的同組課堂口語報告,分別交代謝安得的出生背景和連愛鳳的喪子經過。

互文性──電影與小說文本的交織:「生命中找不到的答案,可以在電影裡找到。」(頁84)作者在〈街景服務〉中安排謝安得在大學加入電影社和轉學考上電影系,以此順理成章地運用電影術語及與小說文本互文的電影,前者如「過場畫面」、「計算」、「閃回」、「跳接」等,與讀者建立默契,使其了解小說中電影術語所指涉的意思;後者如《巴黎,德州》、《五朵金花》、《愛在黎明破曉時》、《雙面維若尼卡》、《唐山大地震》、《比海還深》等等,讓讀者有了延伸閱讀的參考片單。

「希望你也在這裡」──點題的標籤:在〈救生圈〉、〈京都西紅柿〉、〈成都虹光身〉等三章,作者以茉莉的IG波文開場,波文以某地名和「#希望你也在這裡」標籤結束,點出書名和小說主題,在每一段的旅程中,透過不同的角色視點,帶領讀者上路,一同追尋。每個角色都有一個希望陪在身邊的「你」,也觸發讀者思考心中所想望陪伴的「你」。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