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79折$ 316
4.5 /5
35位讀者評分
5
77%
4
9%
3
3%
2
0%
1
11%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5/04/26
《愛的藝術》是德國心理學家暨哲學家艾瑞克・佛洛姆(Erich Fromm)的代表作之一。不同於常見將愛情視為浪漫情感的敘述,佛洛姆在這本書中指出:「愛」不是一種單純的感覺或偶然的相遇,而是一種需要理解、學習與努力實踐的藝術。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對「愛」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引發了對於自我成長與人際關係的深刻反思。

佛洛姆認為,現代人普遍把愛當成一種被動的情緒體驗,認為只要「遇到對的人」,愛便會自然而然發生。然而,他提醒我們:真正的愛,需要像學習音樂、繪畫一樣,經過耐心的修煉與自我超越。這讓我思考到,或許很多感情的破裂,不是因為愛本身不夠,而是因為我們缺乏去愛的能力。

在書中,佛洛姆區分了不同形式的愛,包括親情之愛、兄弟之愛、性愛、對自己的愛與對上帝的愛,並強調,真正成熟的愛,必須包含關懷、責任、尊重與了解。這四個元素像是愛的四根支柱,缺一不可。例如,光有關懷而沒有尊重,容易變成控制;有責任但缺乏了解,則可能演變成冷漠的義務。這種深入的分析,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對他人的關係,也提醒自己,真正的愛需要持續地理解與回應對方的存在,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或索求。

佛洛姆還指出,愛不僅是對「特定某人」的態度,而應該是一種對全人類的成熟能力。如果一個人自稱深愛某個人,卻對其他人冷漠自私,那麼他的愛很可能只是依附、佔有,而不是一種真正基於尊重與理解的愛。這段論述讓我反思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常常將愛狹隘化,只在乎「自己的圈子」,卻忘了去關心更廣泛的人群?

此外,《愛的藝術》也提出現代社會使人越來越孤立與疏離,因而產生對愛的強烈渴求,但同時卻缺乏耐心與能力去建立深層的關係。我感受到佛洛姆的警醒:在速食化、人際疏離的現代,我們更需要以修練的態度,去對待每一段人際互動,而非只是期待感情自然美好發生。

整體而言,《愛的藝術》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愛情的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更完整的人的指南。讀完之後,我更加明白,愛是一種需要不斷磨練的生命態度——它不是尋求某種短暫滿足,而是從內心出發,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能力去愛的人。
展開
user-img
0.5
|
2025/04/20
以前的經典,拿到現在來看不一定合適,本書除了不實用外還可能害人不淺,尤其是許多台灣人念書的習慣就是只背誦「金句」,再拿這些金句去批評他人而並非反思,堪稱經過完美包裝的毒雞湯。
人為什麼需要愛?人類是為了滿足什麼樣的需求而去愛?為什麼有些人在愛裡總是失敗?有些人永遠渴求激情?
在你的眼中,愛是否也像是場交易?根據吸引力將每個人貼上價碼,尋找著適合自己的買賣?又或是你選擇活在 The ONE 的美好概念裡?
在《愛的藝術》中,這些和愛有關的謎團,清楚地被佛洛姆攤了開來。原來我們一直都在期待著誰,前來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分離性焦慮,卻沒發現真正的解脫之道其實在自己手中。
不過幸運的是,《愛的藝術》能夠協助我們培養此道,提供與愛相關的理論及實踐方法,讓人人有機會跳出既有的認知枷鎖,體會到何謂真正的愛。

///

我想,讀完《愛的藝術》的最大收穫,是讓我更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狀態。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體系及文化影響著我的價值觀與行為。我是如何走過各種關係,抵達到現在這一步。當一切的關係被整理清楚,了解到「我之所以是我」的原因後,這因明晰而產生的穩定感,讓人更能輕鬆地放下過去,自在的走向未來了。
而就算自己尚未達到書中所說的理想階段——從人際中感到合一的成熟的愛——但至少我知道,如果有需要,可以往哪些方向練習或努力。
(雖然我個人是覺得,從事創造性活動所達成的合一感不亞於從人際中所感受到的合一。但也有可能我就是個怕負擔,根本沒有能力承擔愛他人因而很能享受孤獨的例子😂)

///

最後想再小小補充的是,愛終究還是個對象問題啊!即使自己有了愛的能力,要能遇到一位個性契合且也擁有成熟的愛能力者,還是挺難的吧XDDD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2/27
非常經典又雋永的一本書。作者說得很好,人們經常認為愛的問題是一種過於簡化的「對象」問題(找到一個愛或被愛的對象;我愛誰?誰愛我?),而不是一種「能力」問題。最喜歡書中的一段話是:

「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了解得愈深,愛的程度也愈深。」

這本書,讓我學習重新認識愛與自己。而練習愛,則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落實。
user-img
5.0
|
2024/12/06
愛的四個元素-照顧、責任、尊重、瞭解。單看「愛」這個字,想到的即是愛情,書中探討的不只是愛情,是怎麼給予愛,怎麼收下愛,那份愛不只是愛情、也有兄弟姊妹父母、親情友情之愛。所以愛是什麼?這是一本50幾年前就存在的書,裡面寫著現在的我不知道的事。
user-img
5.0
|
2024/11/19
近期讀了介紹本書作者的《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一書,非常喜歡也深有所感,打算補齊佛洛姆的作品,第一本便是這本大名鼎鼎的《愛的藝術》。
弗洛姆對愛的推論及說明,點出資本主義與愛的原則衝突,如何做到愛的實踐等論述,深具啟發性。尤其將現代人講自己當成商品,等價交換的思維,直接點破;更認為因為許多人心中只有「我」,因此不懂如何去愛,當然遑論給予及照顧、責任、尊重、了解。
佛洛姆認為應該要先愛才是需要,可現代人倒果為因,認為因為需要才有愛。種種說明及論述都讓人醍醐灌頂,難怪本書歷久不衰,暢銷數十年。
不過附錄有提到佛洛姆批評佛洛伊德的本能理論是一種生物學思維和父權思維的產物,指出人是一種關係性的生物,從一出生就具有愛的力量,個人倒不怎麼認同。
生物學家王道還先生曾說過,只要是需要教育的行為,都不是生物本能。如孩童嗷嗷待哺就是本能,吃喝拉撒睡就是本能。既然佛洛姆認為愛跟醫學、木工都是需要學習藝術或技術,那愛就很難被理解為全面都屬於本能。
個人以為母親與胎兒的共生合一就是天性本能,其他不論是男女之愛、兄弟愛都是需要學習及實踐的,應該歸在技術或藝術範疇。母愛跟自愛也可能是種天性,但依新聞來看,應該還是有個體差異。因此作者才會寫下本書,說明愛的理論與實踐,教大眾如何去愛。
總而言之,這本小書即使是超過五十年出版的書,仍值得你我好好閱讀與思考,非常推薦。
user-img
5.0
|
2024/11/15
這本書在二十年前大學的時候就看過了,現在又重看了一遍,覺得好書真是歷久彌新。看到有人對本書的評價很低,覺得是個蠻有趣的現象。其實這本書教的並不只是怎麼去愛或是怎麼愛人,最重要的部份,反而是從「人是什麼」的角度來談「什麼是愛」。如果你認為「喜歡」就是「愛」,那你可能跟其他物種沒什麼差別,並沒有真的把人類的天性發揮出來,換言之,「人類之愛」所展現的是人作為具有思考能力的物種,與其他人事物(任何所愛對象、甚至是世界)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互動關係。這種關係能夠讓一個人真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能夠在保有自我與獨立性的同時,也能夠在所處世界安居的狀態。


你說你不想像佛洛姆所說的這樣「愛」別人,說實話其實也不會怎麼樣,只是就是作為人,卻選擇要活得不像人,老實說就……有點可惜罷了啦!
user-img
4.0
|
2024/09/24
不論你所偏好的方向是尋找最理想的伴侶,或是陪伴出最理想的伴侶,這本書都可以給予你一些啟發性的觀點;當然,作者顯然地有受到自身經驗的制約,與一些同時代的思想家的影響,但仍不妨礙這本書作為理解愛情的入門小書。推薦給所有初入門徑的讀書人。
因緣際會之下接觸到的一本書,浸泡在心理學的我這時候才知道原來從社會心理角度出發的書可以如此的觸動我心,一開始真的半信半疑,但剛翻幾頁就讓我驚嘆連連,直呼與我百歲之差的前人眼光怎能如此清晰透徹(誇都誇累了),從文字就能看出這是個聰明人,實際上他也確實非常聰明,但聰明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讓人佩服的是他向讀者娓娓道來他的感悟和擔憂,用聰明、理智、謙卑、溫柔、清晰等美好的特質,是一種人性的至善至美,就像書中他所提到的「愛一個人,我就會愛全世界」讓我對他更加的印象深刻;除此之外還有對於宗教信仰的描述,多少西方的學者視宗教如鴉片,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中探討,還帶出了我一直在思考的「愛人如己」的討論,我沒有感受到分裂感,而是從他的論述中,重新的看看我這段已經迷航好一段時間的信仰之路,對於沒有實體的愛,也有了不同的想像和看見;作者在領略「愛」這段路上的掙扎、躊躇,也給了我很大的借鏡和鼓勵,在他八十年的生命中也是花了五十年才終於學習到這本書他所分享的愛,可見這條路真的很長很不容易,所以就維持自己的步伐向前進吧,總是有完成的時候的,能看到這本書真的是太好了呢。
user-img
0.5
|
2024/08/25
看評價跟排名好像不錯的書

看起來非常痛苦

還是我的智慧不到那裡

講的都是很抽像的東西

讀大概一半真受不了

太無聊了

爛書一本怎麼會被吹成這樣...............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8/02
佛洛姆告訴我們,不成熟的愛表達為:“我因為需要你,所以愛你”,而成熟的愛表達為:“我因為愛你,所以需要你”。讓我們學會愛的藝術,學習和理解彼此的需求,並踐行佛洛姆的愛的理論:超越需求、實現需求、整合需求、定向需求,成為真正生活在愛中的快樂人。
user-img
0.5
|
2024/07/14
因為作者講的都是一些過時的觀念
而且太理想了 現實生活中大家都不是這麼想的
根本就沒辦法照著作者說的做
建議不要買 你會失望
user-img
3.5
|
2024/06/04
1956年出版的小冊子,讀最前面關於人的分離性焦慮的時候,由於語法跟敘事邏輯實在太像《資本論》談論「異化」的方式,於是翻了一下作者佛洛姆的簡介,果然是社會主義者
書中許多的哲學敘述都直接出自《資本論》,結尾討論的兩大概念:人應愛所有人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導致多數人不理解愛
與其說是作者對「愛」本身的體悟,更多的是為自身政治理念與主張所做的哲學性宣傳:作者反對發展核武,因此用愛所有人來呼籲和平;作者是社會主義者,因此批判資本主義、提倡恢復人性的社會主義
然而撇開這兩點,書中內容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我沒有全盤接受,但似乎對愛又更理解了一些,我沒辦法說出一個通盤性、邏輯自洽的宏大敘事,但是或許透過某些碎片般的觀念,我們仍可以朝「愛」更接近一些:
愛的本質是照顧、責任、尊重跟了解,亦即付出、承諾、無條件和理解:在愛中,我們為所愛之人付出,並以承諾和責任代替激情,同時應不求回報而尊重對方本來的樣子,最後是深刻的理解對方的本質還有需要;也因此,我們不是因為需要對方,所以才愛對方,是因為愛對方,所以才需要對方。
而雖然我們在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恐懼的,其實是去愛:愛意味著得不到擔保的委身,是把自己完全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會在對方身上喚起相同的回應,也因此愛是一種能力,需要的是勇氣跟信仰
你可能會因為愛而感到難過與受傷,所以你必須有勇氣隨時準備好接受痛苦和失望:堅持生活的第一要務是安全的人不可能去愛,把自己關在一個防禦體系中,以保持距離作為安全措施的人也不可能去愛;選擇去愛,要有斷定某些價值無比重要的信仰,還有把一切壓注在這些價值身上的勇氣。
user-img
5.0
|
2024/03/31
是本翻譯的很好的書,閱讀起來很輕鬆。
在這個充滿各種刺激和快速生活步調的社會中,很需要慢下來且向內看自己的心,檢視對關係的需求是什麼,愛之於個人的意義又是什麼,不隨波逐流、盲目追求,非常切合這個世代的人去體會
user-img
5.0
|
2023/11/01
非常推薦這本書,裡面有個章節說得很好,現代人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不管是精神還是物質層面的事物,都變成交換和消費的對象,無法體驗不帶條件的愛,也因為現代人忙碌於工作,疏於觀照自己、也就缺少了熱愛生命、熱愛世界的能力。而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疏離,人們通常連最基本的兄弟愛都無法做到,更不用提更高層次的愛了。

我也很喜歡佛洛姆說的創造性人格,先有能力創造,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天賦,才能脫離非創造性人格、脫離依賴他人,達成真正的獨立與成熟。
「愛作為一種給予的能力,有賴人的人格發展,一個人如果要具有這種愛的能力,先決條件是他已經達到由「創造性取向」主導的人格,在這種取向中,當事人已經克服了依賴性、克服了自戀、克服了剝奪他人或囤積的慾望,對自己的天賦類能力產生了信仰,有勇氣仰仗自己的能力達成自己的目標。」

佛洛姆認為愛有著重要的四元素: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我也十分認同,這適用於任何關係,就像書中提到的兄弟愛、母愛、男女愛、自愛,都適用,先照顧好自己、對自己負責、尊重自己的需求、完整的了解自己,才能真正的愛自己,也才有能量去愛他人。

佛洛姆對於母愛與父愛的觀點也很有道理,可以啟發人去思考自己成長歷程所缺失的東西,想辦法去補足他,完整自己的人格。
user-img
0.5
|
2023/06/11
看到評價好像不錯一堆人要看,以為與被討厭的勇氣這種心理學類型的書類似,應該不錯,就拿來看,沒想到難看死了垃圾書一本,通篇廢話一堆不知所云,愛就愛不愛就不愛,還愛需要學習,學你老木勒,與華人進取思想相距甚遠,一直講佛洛伊德佛洛伊德廢話一堆,看這種垃圾書就是浪費時間,去跑步運動睡覺吃東西放空,都比看這本無聊自述垃圾爛書來得好,超後悔看到這本爛書浪費我的時間
user-img
4.5
|
2022/08/11
劇透警告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愛的藝術》作為跨時代的經典,建議可直接入手,不用觀望書評了。此書不是教你如何談愛,而是一本「愛的精神分析理論」的書。從愛人到自愛,從兄弟、父母之愛,衍申至對神的愛。

並從社會,從歷史,從哲學的角度來切入,書中多次提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論點,並加以修正。是本需慢慢咀嚼的書。而關於愛情,它究竟是什麼?是否真的能有所圭臬,還是只是自說自話?

然因為是1956年出版的書,內容上還是有一些時代扞格的感覺,這部分建議不要較真,可先速速跳過。而書中很多概念其實都是現在還在談的,例如:愛是一種能力、愛人前必先自愛等等。一方面可以看出其不退時的魅力,一方面也代表著我們其實都沒有進步。果然愛是需要學習的。
user-img
5.0
|
2022/05/07
傑洛姆的文字溫暖好懂又直指人心,在看這本書時,能夠很深入的和內在的自我產生連結與反思,是一本值得讓人一看再看並從中萃取人生領悟的好書,非常推薦。
user-img
5.0
|
2021/12/12
因為失戀因而和這本書相遇,也算是種緣分吧。

看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其實不願給予自已愛,並渴望著找到一個"對象"來給自己愛,這樣的關係並不持久,也讓我在那段關係裡反覆犯錯;佛洛姆的分析讓我省思了很多。我也發現不論是父母、家人還是朋友,幾乎也是依照著"找到一個對象來愛"的模式,大多數人的生活並不快樂,也許有些人歪打正著過著幸福的日子,但可能終究沒真正理解愛的意義。佛洛姆的分析和建議給了我方向和新的體悟,我決定要讓自己成為充滿愛的人,不論未來是否有伴侶,我也不再匱乏愛、或為了愛而做出傷害自己與他人的事。
user-img
5.0
|
2021/11/12
一開始會看中這本書
就是因為愛情
這是一本很有力量的書
首先如果你不是一個時常閱讀的人
一定要先做好準備
再開始看這本書
書中的內容會讓您墜入其中
但又需要好好的思考
畢竟這並不是一本簡單的愛情小說
這是一本特別的書
推薦給每個想愛的人
來認識愛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