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1990~2020

7折$ 350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12/12
我非常推薦做產業政策學者與研究員,讀陳添枝教授所寫的好書《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1990~2020》。他在文中提到,為什麼台灣二十年沒有一隻獨角獸(IPO前估值超過10億美元),台灣為什麼錯失網際網路時代的班車?

台灣的廠商和政府在1990年代末,並非沒有網際網路的到來,或者是有馬雲說的「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的心態,相反的反應非常快速而且積極,1999年經濟部即推動「資訊業電子化計畫」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資訊協作平台。計畫分A、B兩部份,A計畫串聯國內的代工廠和國際品牌大廠,B計畫則是串連國內十五家主要代工廠和它們的供應鏈,參加的上游供應商超過一千八百家。兩個資訊平台的建立,讓台灣產業應用網際網路提供的資訊流進行供應鏈的協調生產,取得先機。後面還有C計畫,將銀行納入供應鏈體系中,使金流與資訊流相結合,銀行可以根據生產的即時資訊,提供廠商在不同階段的融資。

台灣的問題出在缺少利用網際網路造反的人,即使有,造反的成果也相當有限,未能達到翻轉江山的境地。觀諸國外,利用網路新時代造反的都不是發生在生產面,而是發生在消費面;不是發生在B2B的關係上,而是發生在B2C的關係上。獨角獸從來不是舊時代的成功企業家所創造的,而是一無所有的夢想家所創造的。造反的人把網際網路看成生產技術的甚少,而是把它看成交易的技術,他們本來是產業的局外人,只想利用交易的新技術來顛覆原有的業者,取而代之。但當時台灣的廠商和政府則都視網際網路為新生產技術,用之強化生產力,鞏固舊勢力,不是造反派。

從最初的農產品到現在的高科技產業,這些產品和產業的發展和轉變都呈現了台灣經濟的動態性,以及它如何透過不斷創新和升級來應對全球經濟的挑戰。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發展、戰爭風險、AI科技帶給社會衝擊正進入新的轉折點,面對國際競爭的產業正在進行新的供應鏈布局,也藉由不斷學習、創新及其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的提升。

事實上,現在台灣的企業家不論是事業有成的,或者正在創業的,都充分意識到AI時代的到來,並且採取因應措施。也有許多夢想家利用AI帶來的機會進行創新,但是務必記取當時網際網路時代的教訓,如果創新未能達到「顛覆性」的等級,絕對無法成就一隻獨角獸,年輕人才沒有新創企業,只能成為別的國家的螺絲釘,要升級產業突破人均所得40000元以上的水準,需要兩者「演進優化」與「顛覆生態」並用互相拉抬,讓台灣成為AI創新之島。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