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工作革命:哈佛商學院教授教你,在哪辦公都高效的創新方法

79折$ 331
4 /5
2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09/12
書中涵蓋的遠距工作實務廣泛,適合當作checklist或指南手冊,但對於遠距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革命,並未論述。究竟遠距工作是一種潮流?還是典範轉移?還是新一輪的淘汰?還是顛覆什麼的革命?或許可再深入探討,當然也反映了不同行業、工作模式之間的差異非常大。

我覺得可再討論的問題是
(1) 遠距工作暴露了企業的哪些弱點?有些問題平時不易察覺,但在遠距工作模式會被放大凸顯出來。書中提到溝通、信任的問題,但不止於此。

(2) 當人的自主性更高之後,會有什麼變化?書中只提到效率提升,但應該遠不只如此。

(3) 工作的定義會有怎樣的變化?以往工作是一種勞務交易、時間交易,當強制性解除之後,交易本身會有什麼變化?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4/28
這本書入選2021年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最佳商業書獎的初選,每次讀此獎項的入圍作品都覺得頗受啟發,如果喜歡閱讀商業類著作,很推薦參考這個書獎喔,其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會有中文版,博客來查一下就知道了~

累積一些閱讀經驗後,我覺得閱讀跟新聞報導一樣,也很講究「脈絡」,不同的人生階段看書有不同的感受,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但大量閱讀以後,這種感受會指數型增強。若有在寫日記或閱讀心得的人,回頭去讀幾年前的讀書心得,經常會以為那是另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其中一個感嘆就是那個人也太稚嫩了吧! 講好聽是天真,但實際上就是不成熟,等到終於”長大”了,就知道為何世界如此運轉,英文叫《The World As It Is》(這也是一本書的書名哈哈,閱讀到走火入魔的壞處,書名竟然變成寫作時使用的單字)。

閱讀何來脈絡可言? 這種感悟大概是這樣,學生時代沉迷於所謂知識的追求,好奇權力、資本、企業、政府等機制如何交互影響人類社會,所以蠻喜歡社科類著作,但每個人累積一定程度的人生閱歷以後,其實就都會明白社會運作的邏輯,這種豁然開朗的感受不一定得透過閱讀才能獲得。某種程度上,閱讀甚至會阻礙自己認識真實世界的模樣。文本基本上跟真實世界是平行時空,值得參照,但從本質上就不一樣。

結果愛看書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久了,反而偏離正常人的感官世界,所以才會有文學家感嘆閱讀有害,此非無病呻吟,而是深刻的洞察。有時覺得自己也是受害者XD,現在希望努力讓自己正常化。打趣一下,現在看到推廣閱讀的文章,心裡都會狡猾的笑一下:「不要害孩子們啦~」。之前看過不少出版業人士所寫的文章,文中提到工作久了,書籍也不過是一種工作上的產品,那些縹緲的智識啟發還是歇歇吧,多賺一點錢才是王道。

工作也幾年了,現在真的覺得閱讀最好要功利化,知識分子式的閱讀無法賺錢,如果連肚皮都填不飽,遑論關心時代,況且時代也不須你的關心。這種三觀被徹底顛覆的幻滅感讓人難過,但心情平復以後,好像又進入另一層境界,可以無所顧慮,無憂無慮。有一些思想家感嘆現代人都聚焦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不關心社會。我現在已經可以理解為什麼二戰以後的西洋文學創作都從心靈視角抒發,光要把自己內心的小劇場演好就不容易,妄想登上百老匯根本是痴人說夢。

講回來這一本《遠距工作革命》,這本書的文章就是那種會收錄於《哈佛商業評論》的作品,總共有八篇,分別從不同視角探討遠距工作的本質。我以前讀這種書沒太多感觸,覺得這些東西我都”知道”,幹嘛讀呢? 但這就跟脈絡有關了,自己成為職場一員以後,逐漸能明白商管文章背後的真實意涵了,在適當的情境之下閱讀,才會恍然大悟,理解商學院為何要拆分成各種枝微末節的研究領域,確實有其道理。

本書作者采黛爾.尼利是哈佛商學院的知名教授(話說每一位哈佛商學院教授好像都很知名XD),她是一位傑出的組織行為學者,曾被選入五十大商業思想家的排行榜,她也是遠距工作的專家。哈佛MBA第一年的必修課「領導力及組織行為」就是由她授課。她是有色族裔,能夠在世界第一的商學院擔任管理教職,代表她的確有兩把刷子! 確實,如果你有工作經驗再來品讀她的作品,或者說再來認真讀哈佛商學院出版的任何著作,應該都能從中找到值得反思的課題。

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風格即「就事論事」,針對探討的主題深入剖析,引述各方文獻佐證。因為哈佛是學術研究的重鎮,所以在這邊當教授必須具備強大的資料分析能力,每一位教授都像肉體資料庫一般,樞紐分析太陽春了,他們撰寫的案例研究皆須使用VBA等級的研究技能才能完成。這本書也不例外,研究扎實而廣泛,卻又能以平易近人的方式闡述,讓讀者認識遠距工作的本質。這種面向社會大眾而寫的學術性作品可讀性很高,因為一本書往往概括了此主題的方方面面,把相關的研究全部統整在一起,讀者可以一站式解惑。

2020年開始爆發新冠疫情,這本書2021年3月出版,算是恰逢其時,但2022年的現在來說,書中的觀點應該大家都已經相當熟悉。疫情讓企業被迫數位化轉型,遠距工作成為新的常態,員工發現WFH讓工作更有彈性,企業發現這可以省去實體辦公空間的花費,在未來WFH很明顯會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你上領英滑一滑,就會發現很多新的職缺都是遠距工作,許多企業根本沒有實體辦公室,只是存在於網路空間的一個名稱,幕後的員工變成一個個email地址。

以前在實體的辦公室裡,員工之間會注意到彼此各種生活小細節,例如看對方桌上的擺飾,以及透過平常的互動,產生信任感。這是傳統團隊默契的養成方式,但如果轉換成線上,同事變成視訊上一個小框框,這樣一來,團隊默契該如何培養? 或者說,是否有可能培養呢? 這些問題就是這本書嘗試回答的議題。在作者看來,遠距工作是當代眾多工作方式的一環,它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只要好好使用,它能促進團隊合作,讓企業以更高效的方式完成目標。

要如何達成呢? 書中分享很多小技巧,若你是經理人,這些技巧能幫助你凝聚團隊向心力;若你是員工,深入認識遠距工作的本質,在心態上應該能更舒服。遠距工作對一個團隊來說,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凝聚成員的向心力? 第一步,成員之間要先溝通好線上合作的框架,這個框架要定期且頻繁的更新,讓大家處於同一個頻率上,才不會各自為政,影響合作品質。當知道遊戲規則後,遠距工作就能賦予每個人更多的工作自由,免去舟車勞頓,在家就能完成進度。

說來簡單,實務上卻有很多挑戰要克服,包含語言、種族、時差…等,哈佛商業評論的目標讀者是國際企業的高階主管,所以他們的格局有時候會拉很高,試著替跨國企業解決企業管理時遭遇的難題。這本書有些篇章就是如此,在跨國團隊的情境下,作者提出觀點與建議,希望讓遠距工作成為多元背景團隊的合作利器。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比原先預期的還多,因為作者花很多心思探討”工作的本質”,唯有了解”工作”這件事,才能進一步將遠距工作應用於此。

遠距工作最初由一群宣揚「敏捷開發」的科技從業人士所採納,特別是軟體工程師,他們的工作不一定要關在同一個屋簷下才能進行,遠距離工作也能處理得當。因應市場的快速變化,科技業奉行迭代(iterative)這種開發產品的邏輯,遠距工作又可以提升效率。隨著「敏捷開發」的浪潮席捲全球,遠距工作也順勢成為風潮,疫情也加速它的普及。

遠距工作可看成一種溝通的方式,團隊合作有很多溝通方法,包含面對面、視訊、電話、郵件等,排序越前面的方式,資訊含量越高,越後面的資訊量較少,各種方法都有優缺點,例如面對面可以減少誤會;郵件可以永久保存。遠距工作只是場域改變,雖然沒辦法面對面溝通,但能改用其他方法聯繫,所以若視情況採用最佳的溝通方法,整體而言,效率有機會比傳統的辦公方式更佳。不過遠距辦公也產生一些負面效應,例如有些企業不信任員工,採取監控措施,在電腦中安裝軟體追蹤實際工作的時數,反而導致員工士氣低落。面對這些問題,企業的領導人都應該深思熟慮。

另外,建立及維繫團隊感情的方式也五花八門,如何取得平衡則考驗領導者的智慧。若主管悶不吭聲,原以為這樣可以讓員工專心工作,沒想到員工反而覺得備受冷落。若在辦公室工作,主管跟員工比較容易觀察彼此,有問題也能及時提出,但轉換到線上後,雙方經常會一廂情願地揣摩別人的心態,結果衍生後續的不愉快。在遠距工作時,主管該適度傳訊息或撥電話關心下屬,讓下屬知道遇到困難時有人罩,下屬也該讓上司了解自己的狀況,才能讓團隊合作無間。當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國家時,文化差異會讓情況更複雜,為了讓團隊維持巧妙的平衡,領導者就必須軟硬兼施,強制所有人以同一語言溝通,以免內部分裂成小團體。此外,母語人士若為英語者,往往會佔據優勢,領導人需要適當的施予控制,盡量讓所有成員處於平等的位置。

本書還有眾多類似的遠距工作案例分析,遠距工作已成主流,所以深入認識一下這種工作模式,也是很有助益呢!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