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79折$ 331
4 /5
166位讀者評分
5
63%
4
10%
3
7%
2
4%
1
16%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58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5/03/23
Adam Grant 認為重新檢視既有信念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他結合心理學研究與豐富案例,展現如何透過開放的思維模式,在面對不確定性與複雜性時做出更好的選擇。他主張,思維的靈活性比堅持原則更能讓人適應變化的世界。

在書中,Grant 以氣候變遷為例,探討了對此議題的態度遠非簡單的「相信或不相信」二元對立。他提出,中間至少存在六種不同的立場,例如部分認同但對具體行動存疑,或是相信問題存在但無法接受解決方案的成本等。這種更細緻的分類提醒我們,對任何複雜議題的重新思考,都應避免簡化成非黑即白的爭論。Grant 鼓勵我們跳出成見,找到與不同意見的建設性對話空間。

另一個有趣的案例以棒球迷為切入點,延伸到哲學上的「忒修斯之船」悖論。當一艘船的所有木板都被逐一更換,最終所有木板都已更新,它還是原來的船嗎?Grant 用此類比棒球隊:當球隊的球員、教練、經理乃至球場全數替換後,實質上已經不是原本的球隊,但球迷依舊狂熱支持。其實,這份忠誠支持的並非團隊本身,而是球衣這個象徵性的存在。我們對於許多事物的執著,或許更多來自情感連結,而非理性的實體認同。

Grant 的核心觀點是,重新思考並不意味著否定過去,而是認清所有信念都是暫時的,隨時可以更新。他不僅提醒我們在面對氣候變遷這類全球挑戰時需要更彈性的思維,也指出日常生活中,從球迷偏見到職場決策,重新思考的能力能夠讓我們突破侷限,找到更具建設性的解決之道。
user-img
3.5
|
2025/02/28
開始是一個關於消防員利用反意識的建構防火線逃過森林大火,避開和同事相同結局的故事。對於人的隨機應變能力在危機中的重要性,想起全職高手中的能夠把玫瑰重砲這種裝備丟棄的操作,是違反遊戲的本能的。
user-img
5.0
|
2025/02/15
在p.88以前,我和大多數此站多數評論者的感受略同。
黑莓機和森林大火的例子離一般讀者太遙遠,
一不小心就走神。
特別是隨手翻閱的第一次閱讀。

最後,
這本書成了我近期以來,寫最多筆記與評註,收穫最多的一本書。

本書共11章,各章節皆控制在30~40左右。
從個人範疇的思考次第推進至人際,進而集體。
每次都確保自己有30分鐘的專注時間品讀一個章節。
試著從第一章開始細讀,
因為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以及科學家四種思維模型是作者論述的基礎,貫穿全書。
如果在第一章就掌握這四種類型的思維特性,
後續的閱讀就能降低摩擦係數,流暢地在心中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

一個擅於在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讀者,
一定可以在閱讀的書中事例的過程中,類比自己的生活場景,從而得到啟發。
一個幽默風趣的讀者,
一定可以在本書中發現不少美式幽默,像是"那名女子沒有繫好她的狗,還有她的偏見。"(p272)
一個關心教育的父母師長,
一定可以在第7.8.9以及11章找到維穩的指南。

作書後附上30個重新思考的技巧,
是給讀者貼心又值實質的協助。

希望你跟我一樣,讀完後不會賣掉這本書。
因為書中已寫下許多閱讀當時冒出的珍貴想法。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2/05
|
電子書
書名「逆思維」的確比翻成「重新思考」要更吸引人。

作者厲害的功力在於,能將「重新思考」簡單的四個字,展開成許多有用的破除與反思。

「你長大想當什麼?」

當我們小時候這麼被問,
當我們年長時,面對小孩子再次複製地發問,
似乎都是一件非常自然而且合理的事情。

但,我們卻從來沒有思考與質疑過這個問句背後所代表的是什麼。

一份工作?一個職業?所憧憬或認同的身分地位?

答案通常要等我們很久很久以後才會發現,
原來「不需要選擇⼀項職業,每個⼈平均最後會做⼗幾種不同的⼯作。那些不必是同⼀件事,它們可以是許多事。」

這本書很適合「撞牆」時服用~。
展開
user-img
4.0
|
2024/12/30
這書名和英文有點違和,應該是「重新思考」才對。裡頭有段話是說我們的信念由動機所塑,我們相信什麼端視我們想要相信什麼而定。針對社會上政治人物的追隨者,感覺有種「承諾升級」的意思,即不斷為我們之前的信念自圓其說,以便安撫我們的自尊心,保護我們的形象。
user-img
2.5
|
2024/11/13
本來以為是我自己的問題,沒想到也有人跟我感覺一樣。看著看著就出神了!
我是看完作者前一本【給予】後被吸引來看這本,結果閱讀起來超差多的。
想購買的人請三思!
user-img
3.5
|
2024/10/30
本書沿襲作者一貫的風格,有大量引人入勝的案例描述,讓人會想不斷深入看下去。
這本書探討重新思考和擁抱不確定性的力量。格蘭特提出,我們常被自己的知識與信念所束縛,陷入認知偏誤與過度自信中。他強調,現代社會中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執著於既有的觀點,而是能夠質疑和重新評估自己思維的彈性。而要突破舊有思考模式,其實方法異常簡單,卻也非常困難。那就是「再想一次」。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說,那些最偉大的預測家、領導人,往往不是比別人更有洞見或更有才華,他們只是比別人「多想一次」、「多想一步」,就這樣微妙的差距,就能帶來巨大的思維進步。要做到點,最困難的,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思考慣性,而這遠比以為的困難。

不過亞當格蘭特的著作,也常有非常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很多論述非常牽強。他可能舉一個研究,但從研究延伸出的結論卻沒有任何佐證。給人這只是他個人想法的感覺。
比如「達克效應」的部分,他接著說明一個案例「7月份新住院醫師上工,死亡率增加。證明了他們不只經驗不足,更高估自己的能力」
我看到這段只有「????」的無言感覺,身為醫療專業領域的人士,我非常肯定這個推論完全沒有根據,也非常少新進醫師敢高估自己,絕大多數時都是低估。若真要得出後面的結論,作者應該是要拿出研究,比如新進住院醫師能力測驗結果、自我評價結果,還有對自我能力的自我預測。然後再根據數據做對照分析,才能得出「他們高估自己的能力,導致死亡率上升」這個結論吧?怎麼會是直接從一個心理學效應的研究結果,直接用另一個毫不相干的案例來佐證?

而這樣的例子在書中屢見不鮮,這讓作者常常要傳達的信息被不夠有力的案例給削弱,會感覺信息力道較為薄弱。這點在作者其他書籍中也能看到。

不過整體而言,本書依然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思維角度,是一本開啟我們思維新視角的推薦書籍。
展開
user-img
0.5
|
2024/10/22
本來看前面幾章覺得好像還行,想說有翻得像其他評論說的這麼慘嘛。
但到第四章後,變得像是逐字單字英文轉繁體,看起來很像學生回家翻譯作業,文意難以理解,看到覺得頭痛,改用 ChatGPT 翻譯原文的可讀性都可能更高。
不知道是沒預算還是譯者再外包隨便應付了事。
user-img
0.5
|
2024/10/22
本來看前面幾章覺得好像還行,想說有翻得像其他評論說的這麼慘嘛。
但到第四章後,變得像是逐字單字英文轉繁體,看起來很像學生回家翻譯作業,文意難以理解,看到覺得頭痛,改用 ChatGPT 翻譯原文的可讀性都可能更高。
不知道是沒預算還是譯者再外包隨便應付了事。
user-img
5.0
|
2024/10/03
劇透警告
逆思維
因為花費的心力更多,所以樂趣減少,但同時也能學習到更多、得到更多收穫。難怪學習有時候很無趣,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更多。不要把思維局限在某部分,或是自己認定的事實,那很可能是錯的,打開思維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事之一。
user-img
1.0
|
2024/10/01
本來是本好書
但翻譯的語句
真的讓人讀不下去
非常生硬又無潤稿
原書很棒推薦
Adam Grant 的書籍都很不錯
user-img
2.0
|
2024/09/05
劇透警告
翻譯很糟糕
譯者及編輯好像沒真正理解原文內容,或是沒有潤稿,搞得我一段5行字,要反覆閱讀3-4次,還不一定讀懂要表達的意思。
user-img
0.5
|
2024/09/03
翻譯語句十分不通順之外,
將以巴衝突的巴寫成巴基斯坦、
將神經外科醫師寫成精神外科醫師、
其餘不再贅述
想要看看翻譯有多爛的人可以買來看看
譯者以及編輯者浪費了一本好書,可惜至極
user-img
5.0
|
2024/08/13
《逆思維》是一本富有啟發性的著作,引導讀者跳脫固有的思維模式,重新審視生活。作者通過大量精彩生動的案例分析,讓讀者學會以更開放和創新的角度看待問題,接受與常規不同的可能性。

這本書鼓勵我們進行深入的自我反思,發現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或錯過的機會與選擇。它幫助讀者培養更靈活的思維方式,突破常規思維的局限,發現生活中更多未被開發的潛能和可能性。


總的來說,《逆思維》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它不僅能啟發讀者的創造力和洞察力,也能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進而開啟通往更豐盛生活的新路徑。
user-img
4.0
|
2024/08/09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自己的刻板印象,記憶或曾經的感受而被限制,很難再去接受新的思維和觀點
歧視不就是這樣產生的嗎
特別是對於自己原本不怎麽喜歡的人事物,更要重新好好去思考讓自己不喜歡的點是什麽,是真的有這樣的不喜歡還是只是聼來的話語導致自己内心就現有了一些偏頗的想法
書中舉例的實證很多,但好像有點太多,反而感覺有點跳躍,某些部分有點難以消化
原本預計一周内看完,但不知爲何很難提的起勁,很多時候讀到哈欠連連
一些句子看了很多次,還有點頭腦打結,有點搞不清楚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點問題還是文字太繞舌
(因爲沒有看過原文很難對翻譯做評斷)
整本書的思維是好的,但可能我需要再累積點功力才能讀得很盡興
user-img
1.0
|
2024/07/31
個人不喜歡太多個案堆成的書
看完感覺沒有中心主旨
被作者隨意帶領、隨意感受
浮光掠影而未深入
少有什麼真正領會收穫
不知為何會是熱門書
user-img
4.0
|
2024/06/20
內容本身是不錯的,但翻譯品質不優。
書中有章節提到以巴衝突,竟然把巴勒斯坦誤翻為巴基斯坦,這麼嚴重的失誤請出版社務必於再版時更正。
user-img
0.5
|
2024/06/07
除了書中有許多段落、詞句讓人費疑猜之外,最離譜的是,這個譯者也沒有做好基本功課,前後不一致的語彙錯誤讓人相當吃驚。
本書最後一章,p.335作者提及他的表弟申請神經外科住院醫師,到了p.336變成精神外科醫師住院實習、精神外科醫生?,接著到了p.355又變回神經外科住院醫師。
精神外科?譯者真的知道自己在翻甚麼嗎?
要不是作者有提及的表弟在醫院實習的細節,我真的以為表弟''突然''變換主修跑去修了精神科的外科手術(而這在醫學上是存有爭議的)................
也很遺憾看到一本書有這麼多的譯文錯誤,出版社竟沒有確實查核就出版了,真的直接毀掉閱讀過程的樂趣。
書中許多內容都需要靠自己腦補,猜心,通靈,希望引介好書進台灣市場的同時,出版社也要做好基本功才好。
user-img
3.5
|
2024/05/28
書本內容本身是OK的, 可以練習用不同角度思考, 多扣了一顆星是因為翻譯, 有些章節真的太過直翻, 看不懂在翻什麼........
但大致上還是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架構是什麼, 所以只有扣一顆星~~
作者第一個篇章就舉了很多個例子引導讀者從不同角度去看事情, 作者舉的例子未必是正確的, 但或許也是一種讓人逆向思考的機會?
書本是圖書館借閱的, 因為翻譯可能不會想購買......希望再版之後可以把一些語句不通順的地方修改一下.
user-img
0.5
|
2024/05/24
語法有問題就算了,但是有一堆用字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而且贅字一大堆。翻譯要偷懶也不是這樣偷的吧?毀了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