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祈禱

79折$ 300
5 /5
4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04/21
除了還原陳雪童年、少女時代故事,安插由〈迴旋曲〉至〈夢途上〉,曾經難以言語的「從無論如何都找不到母親的房間」
「妝容精緻卻不肯歸家的陌生母親」「永遠在改建、洞中之洞般的家」「賣不盡的衣物」,
她夢見在台北的公園遇見父母,父母逕自佈置好攤位,期待她一如從前,策動人潮埋單,
陳雪低聲拒絕父母,說,「我長大了,我在寫作,我不要賣衣服。」
整本散文集說的是陳雪父母投資失利導致破產倒債,家庭崩解,母親離家不知去向,父親終日在外奔波擺攤營生,
放養姊弟妹三人,五年時間父母焦頭爛額忙賺錢還債,敏感早熟的陳雪說自己在十來歲就已經老去,
再見到母親時,她變了樣子,濃妝艷抹身上是孩子陌生的脂粉香與煙味,燙法拉頭,染偏金的髮色,和有時回來幫忙叫賣衣服素顏的母親完全不同,
疑問迷惑讓少女感到懼怕,痛苦,不安。
也重現而八零年代台灣經濟繁榮,社會充斥各種金錢遊戲,誘人沉淪,
金融市場過度膨風之後,墜入谷底的那十年,失敗者,選擇在夜市討生活奢求東山再起。
陳雪以極佳的復刻能力,描寫童年之中的每項細節,試圖在裡頭尋回失落的自己。
user-img
5.0
|
2023/03/25
翻開之後,被半散文半小說的文體整個吸入小說家的童年,這是一本陳雪老師的自剖書,童年是一道道關卡和挑戰,在那些細膩又有些魔幻的場景中,耽溺其中,不可自拔。
user-img
5.0
|
2022/09/03
高中的時候,不知道為何翻到了陳雪的小說《惡魔的女兒》,完全被迷住了,那時我大概很喜歡被我稱作「受傷系」的作者(還有韓裔日籍的柳美里)這些作者都很冷門,為此我還爭取了在校刊社出版的校刊中介紹柳美里,很可惜那時候沒仔細研究陳雪。後來上大學後她出版了《橋上的孩子》,依然著迷。時隔十幾年其實也忘記書中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只記得陳雪的作品非常有畫面,而且仍然帶有一種受傷的動物想要掙扎求生的慾望。
《少女的祈禱》畫面依然豐富,可是畫面中陳雪常常不確定自己是否在裡面。童年時期家中的重大變故常常使孩子早熟,但基本上都對孩子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陳雪刻劃的人物非常鮮明,無論是爸媽或是出現在生活中的其他大人,還有1990年代開始興盛的夜市,看得見擺攤人的辛酸及滿滿的荷包,那是個「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只要勤奮努力不被倒債,總是能過上小康的生活。
很會叫賣的陳雪寫著一篇又一篇的,自己和家人的故事,但我仍覺得少了些什麼。看完後回想,啊,弟妹的事情太少了,但我可以理解,身為長女要協助爸媽的生意,甚至一起負擔經濟,弟妹的事情大概也很難顧慮,或許將來會有,也是另一種故事。
所以常有人說,不要當作家的家人或朋友,以免將來被寫進去了,不知所措。可是作家也是人哪,人生最一開始就是這些家人,故事就是從家裡開始。
最後的幾個篇章很寫實的有著臺灣夜市美食和風景,看得我肚子都餓了。或許看著這本書,要配上夜市的肉圓和蚵仔煎,鳳梨冰以及糖葫蘆,才能慢慢消化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