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頂尖運動員一樣思考:鍛鍊五大心理工具,克服各種挑戰,發揮最佳表現

7折$ 266
3.5 /5
3位讀者評分
5
33%
4
33%
3
0%
2
0%
1
34%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1.0
|
2022/11/28
東拼西湊的內容,糟糕極了,覺得被騙錢。什麼具體方法都沒有,舉例也超爛的。自創名詞也不好記,就是想超刻意練習原子習慣正念這類的書而已,完全不值得買
展開
user-img
4.0
|
2022/11/10
劇透警告
一場歐洲足球賽過後,現場媒體採訪了沒把關鍵一球踢進的球員,詢問他在出腳前一秒,腦子正在想些甚麼?「我本來想的是機會來了,我有把握踢進去,」他說:「但下一秒我想到,如果沒踢進呢?」只半秒的光景,他承認自己出的那一腳失了準頭。

運動心理學家說過:一場賽事的準備期可能是幾個月,但臨上場前一晚的心理狀況,可以決定隔天的表現。而當運動員心底只擺著『成功與失敗』的二元論述時,他們就更難跳脫思維的巢臼。如果體能是需要鍛鍊的,那麼賽前的心理調適就不能只是『不要想太多』,而跟體能一樣需要同步進行。

十月初,由耐力運動表現心理學專家諾爾.布里克與 Runner's World 特約作家史考特.道格拉斯合著《像頂尖運動員一樣思考:鍛鍊五大心理工具,克服各種挑戰,發揮最佳表現》(遠流出版) 一書,這本書提供五大心理工具,幫助運動員克服困境,發揮最佳表現。許多心理技巧不只適合運動員,也很適合知識工作者、一般上班族,特別是你隔天就要跟老闆提簡報報告的話。

#目標不只一個,設定三個目標

目標是甚麼?成功、獲勝、勝利、完成?諾爾.布里克告訴我們,你應當設定三個相互關聯的目標:結果目標、表現目標與過程目標。

結果目標如字面,是行動後的最終成果。表現目標是幫助我們釐清自己該如何行動,並提供一個可衡量的標準,譬如減重數字、五千公尺要跑進 20 分鐘。過程目標則是實現表現目標要去做的事,類似堆疊積木般 (跑圈的那句老話:只有累積沒有奇蹟),專注於過程,不同階段、步驟的目標。三個目標,只有一個是運動員關注且重視,患得患失的。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家都把『結果目標』視為唯一,而往往忽略了極為重要的過程目標、甚至是表現目標。

前全美最佳球員,執教後最受讚譽的美國籃球教練約翰‧伍登 John Wooden ,在他執教 29 年的歲月,對球員們秉持著同樣的信念:「贏球不是目標,盡力而為才是。勝利只是隨之而來的副產品!」他提醒,重視過程也重視表現,但也要接受:結果可能是另一回事。你可能會輸!

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一面倒押注他勝利的拳賽意外落敗。爆冷意外落敗,過往發言囂張的他難得地收斂下來 :「有時候就是這樣,你已經完全準備好,你的狀態也很好,但你還是會落敗。但人生不是只有這樣而已,我們還能等待下一次。」比賽就是一場零和遊戲,不是輸就是贏 (結果目標),那麼就盡力而為 (表現目標),好好享受過程吧 (過程目標)。

#讓愛成為你的後盾

五大心理工具,除了『目標設定』,還有『情緒調節、保持專注、自我對話、提升自信』,四大工具可以單獨使用,也可混用,只要能幫助提升表現,無須拘泥一格。

現為跑步教練的英國長跑運動員 Paula Radcliffe 寶拉‧拉德克利夫, 2003 年她在倫敦馬拉松跑出 2 小時 15 分 25 秒世界紀錄,這項紀錄維持了十六年才有另外一位選手打破。擁有多項跑步紀錄,如倫敦馬拉松三屆優勝、紐約市馬拉松三屆優勝,並擁有 BBC 年度體育人物、國際田總年度運動員、以及大英帝國勳章等殊榮。參賽時全力以赴,跨過終點後往往燃燒殆盡的寶拉,外界很難想像如此痛苦的 42.195 公里是怎麼完成的?

有一回記者採訪問她,如何在痛苦中堅持跑下去,她說道:「過程中,我一直把想法放在女兒身上,在心底說我愛她。」

不把當下的意識擺在雙腳上,而是遠方終點線等候她的女兒。透過正面的語言『愛』去激勵自己,讓自己不被負面情緒吞噬。寶拉的心理狀態並不少見,念想他人是一種隱性卻真實的能量。不只是寶拉如此,越野跑之王史考特‧裘瑞克就在其著作《跑得過一切》說過,意念專注他人的時候,會轉移自己的痛苦感受。許多超馬跑者表示在賽事遭逢瓶頸的當會兒,心底想念起了親人、好友的支持,呼喚上帝的名,彷彿就會有另一股力量被誘發出來。無獨有偶,在二戰的猶太人集中營裡,許多飢寒交迫的猶太人,是憑藉上帝、家人與朋友的念頭從而堅持下來。

愛幫助他人堅持,那麼恨呢?俗話「君子報仇,三年不晚」就體現了恨亦能成為堅持力的說法。然而,愛讓你活在正面的情境上,而恨則否。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會告訴你,保持正面才能帶來強大的能量。

#心態有用,但不只能靠心態

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的《心態致勝》撼動了各界 (2019年天下文化),闡明了定型心態與成長型心態的差異,以及如何應用於各界上頭,書中的智慧不只一次被引用到各界心理學書籍、自我成長書籍。這不同於美籍德國心理學家維多‧法蘭克的意義療法,引導人追尋、發現生命的意義。比較類似於大衛華萊士在知名演講《這是水》提到的:「你可以決定以何種視角看待事物,我認為這才是真正教育的意涵,去學會如何更好的自我調適。」

同樣去做一件事,你可以抱持著頹喪的態度去做,也可以給自己一個故事,用更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做。譬如那個被提過無數次的建築工人的例子。

「我是個建築工人。」
「我是個建築工人,我靠這個賺錢養家。」
「我是個建築工人,我正在蓋一座教堂。」

三種說詞,卻闡述出全然不同的心態。卡蘿‧杜維克告訴我們,智力或許有限,心力卻能幫助你更多,結合個人特質開創不同的旅程。但是,若只靠著改變心態、調整視野,真的能圓滿一切嗎?

2022 年,另外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塔莉‧沙羅特則以《正面思考的假象》提出不同的見解:『樂觀偏誤』。樂觀可以幫助你用更積極的心態面對事物,但樂觀偏誤也可能讓你失足跌倒。塔莉‧沙羅特表示,樂觀是人類的天性 (所以才能繁延至今),但人們對於未來會有不實、過度的想像。失控的正面思考會導致災難性的誤判,一如迷因常提到的:佛系讀書 (緣分來了自然有好成績) 、佛系運動 (不運動,緣分來了自然會有好身材)。

相較之下,運動員或社會人士,不只需要建立正確的心態,更需要『刻意練習』。

#排除意志力你需要系統

在《像頂尖運動員一樣思考》的第 8 章「維持動力」書中提到了一項調查,最常見的新年新希望前五名:多運動、吃得更健康、存錢、自我照顧 (譬如多睡覺) 以及多閱讀。結果是,高達 80% 的人在前兩個月就放棄了,偏離軌道司空見慣,能堅持下來才是少有。

堅持一件事,我們需要意志力,或者是一套系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梅斯特在其著作《人格與個體差異》寫下──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此般論述並不少見。後也衍伸出另外一個『決策疲勞』說法,每一個決策無論大小,都會消耗心智能量,導致越往後,做出決策越差。而《心態致勝》的杜維克卻有另一說:「意志力究竟是否會消耗殆盡,取決於人是否相信意志力是有限資源。」如果你相信人有無限的意志力,那意志力就能無限使用。但撇開了意志力有限、無限的討論,建立一套系統,一套流程、程序會是更好的做法。

如同儀式感,許多運動員遵循著同一套生活模式,起床、吃飯、睡眠,避免需要決策,或使用意志力的時機。很好的例子是賈伯斯(Apple創辦人)或馬克佐克柏格(Facebook創辦人)習慣每天都穿類似的衣服,讓『穿衣選衣』不要成為每天的決策負擔;你該為自己建立一套儀式、一套系統,越單純越有效,依循由工程師創建,後來被軍方、軟體工程師等單位抄用的『 KISS 原則』 ( Keep it simple stupid ),注重簡約而流暢。不要擔心儀式化作為是『形式主義』,因為只要去做,不去記住步驟跟流程,也無須思考,身體會自動記憶下來。最微妙的呈現,就是籃球場上最純粹的罰球。

足科醫生湯姆‧安柏利是世界罰球冠軍,曾創下在罰球線連續投進 2,750 個球,名列金氏世界記錄 (對,你沒看錯,他是足部醫師)。安柏利在《罰球致勝》一書 (遠流出版) 寫了罰球的七步驟技巧:雙腳平行站穩。充氣孔朝上,運球三次。指放在溝槽,中指指向充氣孔....從第 1 顆進球到第 2,750 顆進球,動作亦如是。

在歐美的企業文化裡,許多企業青睞有運動員背景的新夥伴──敢於吃苦、擁有團隊精神、勇於受訓,以及面對瓶頸能積極應對的心理── IDEO 總經理湯姆.凱利 Tom Kelley 在其不朽的著作《決定未來的 10 種人》,其中之一就是『跨欄運動員』,如此可見一斑。頂尖的運動員,也可以是頂尖的企業人才。

《像頂尖運動員一樣思考》是本講述心理技巧的書,但更是一本能為人所用,提供應用技巧的書,把書中內容泛開應用到日常生活、工作處事都很適合。人我的強大不在於做了些甚麼,視乎面臨困境時你能做甚麼、以及你應對瓶頸時的自我觀照。不一定要成為運動員,但成就頂尖運動員之法,同樣能成就人生。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0/10
看了書中許多運動員的故事才知道,原來傑出的運動好手,並不總是自信滿滿,也會有很多自我懷疑,也會擔心自己做不到,也會面臨失敗後的沮喪,也會出現想放棄的念頭,其實就跟一般人一樣

而這本書就是在告訴我們,運動好手是怎麼克服這些困難的,我們都可以去學習這些方法,用來實習自己的目標

在書中也看到,「努力」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在光榮勝利的背後,其實是無數個辛苦訓練的結果。雖然這道理大家都知道,卻不一定真的能做到

這本書也讓我反思:「我真的有努力過了嗎?」開始想為自己努力看看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