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讓湊佳苗說出「從此不當作家也沒關係」的執意之作,隨書附贈「電影書衣版」×「愛怨交織版」雙版本書衣!【雙書衣限量版】

7折$ 238
5 /5
16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6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1/31
身為兒女、父母該有的樣子,不能定義我們的真實,我們沒有義務背負這些期待。
這本《母性》中,故事主角比起成為母親,更想作為一個女兒生活。他的生活、自我價值都由自己的母親一手建立而成。在社會眼光中,他不是一個深愛自己女兒的合格母親,但我們又怎能輕易地用社會價值否定一個人的人格、價值觀?總結而言,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說。
展開
user-img
4.0
|
2023/11/08
|
電子書
《母性》小說由母親與女兒的獨白來探討母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嗎?
母親天生就愛女兒嗎?如果是,社會版就不會有那麼多虐童事件,也不會有母女相愛相殺故事可寫。
留美與清佳這對母女學到的都是討他人歡心,想要聽到母親的讚美,做的是母親喜歡,自己並不喜歡的事。
留美始終扮演想像中的好媽媽,卻始終無法認清真實的自我,也無法認清真實的女兒,深深厭棄自己與女兒。
傷痕其實是生命的出口,暗夜的盡頭總有微光。
生命共同體的親密母女,也要有適當空隙,才能呼吸,不會因愛生怨而窒息。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9/05
劇透警告
本書的試閱內容以一起女學生死亡事件揭開序幕,接著以其女學生母親的手記來呈現。當她說著自己盡己所能地疼愛女兒,悉心照顧她長大,神父問她:「為什麼?」而她卻無法立刻回答……

在極短的試讀內容中,便可以看到她即使已經結婚,生活仍時常充斥著母親的身影,甚至幾乎無時無刻圍繞著母親的期望和愛活著。即使不曾被丈夫稱讚,只要母親稱讚自己就足夠了。因為她會選擇和田所結婚,似乎也是為了符合母親的期望,而不是真正的內在渴望。母親彷彿是她的世界,是她存在的意義,她的幸福似乎取決於母親。她對母親極度依賴,感覺沒了母親,自己什麼也不是。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母親,而不是丈夫和女兒,因為她至始至終都沒有真正準備好成為一個妻子和母親,心中只想當永遠的女兒。

當她生下孩子,只想第一個讓母親看到,即使自己不看也無所謂。她為了讓母親高興,決定要充滿愛地孕育出優秀的作品。她把悉心照顧孩子,和畫畫、種花的行為相提並論。教孩子學會體諒別人沒有錯,但其實也只不過是想讓女兒做出符合她認為母親會期待的言行舉止,進而得到母親的讚美。對女兒,她表面上做到盡善盡美,營造出在有「愛」的家庭中成長,這也是她所謂「愛女兒」的方式……

從中我看到了值得思考的問題:她是否真正理解什麼是愛,以及她是否真正需要的是母親的關愛,還是獨立的自我?

「接下來的事太殘酷,我沒有自信可以寫出來。」
試閱內容到此為止,令人好奇接下來的劇情到底會如何發展,甚至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反轉呢。
展開
user-img
4.5
|
2023/09/05
《母性》有了繁體中文版本,倘若回想先前看電影的情緒,廣木隆一執導的《母性》亦是在某種靜謐、帶點壓抑,還有引人疑竇,嘗試理解母/女,以及當身為「女兒」的角色有了下一代,同時在身份上夾纏在母/女之際所面臨到的處遇,要如何面對生活瑣事和家庭諸種柴米油鹽、食衣住行的議題?

在書籍的安排,除了上述的情景,湊佳苗讓《母性》有母親的手記、女兒的回憶這兩造的觀點交織,懸疑且破題的開頭,卻帶出一幕幕流淌的回憶,記憶的細節雕鑿甚深,且血淋淋不帶刺卻拳拳到肉地充滿痛楚(這是身而為人最困難的),湊佳苗的厲害之處在於深入心理的幽微情境,且在看似平素的日常,融入了母女之間的對話,卻牽引出難分難解的權力關係、家族習慣和許多身不由己,看似笑著點頭允諾,卻....留下了更多難以跨越的傷痕、心坎和盤根錯節的無法挽回的「抉擇」....。

每次打開湊佳苗的小說都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然而,這就是讓人愛她的最佳理由。
展開
user-img
4.5
|
2023/09/05
|
電子書
感謝皇冠出版社舉辦的試讀活動,這次一樣是「非全書」試讀心得 ,試閱範圍為第一章,另外有部分書籍介紹頁的捏~
  故事的開始是一則女學生墜樓事件開始,她由四樓自家墜落社區中庭,發現者是死者的母親。接著,看起來應該是事件發生後、因為神父要求,主角──也就是死者的母親以第一人稱角度回憶起自己和母親以及女兒的過去。
  這一份自述讀起來有股違和感,就是那種「啊這個人怪怪的啊」的感覺,因為迎面而來一股媽寶的氣息XDD 主角雖然在故事中的身分是一名母親;但在此之前她也是其他人的女兒。可以看得出來主角相當享受「女兒」這個身分,不僅在婚後依舊每天回老家找母親;更是將母親的話奉為圭臬。
  而主角描述中的女兒,感覺也很異樣,從小時候開始就非常懂事、有禮貌,但老實說會講出「奶奶,今天謝謝你來參加我的教學參觀日」這種話的幼兒園生我也覺得哪裡有問題啊XD 不知道為啥我每次讀到女兒的敘述時腦中就會一直播放我推的孩子那兩個重生嬰兒的畫面,對,我極度懷疑女兒是重生的(不)  這樣一對母女的組合,即使看起來是在描述普通、每個家庭都會發生的日常流水帳,配上開篇的死亡事件,難免讓人覺得風平浪靜之下一定藏著暗潮洶湧。
  其實在認真看書籍介紹前,我對第一章的第一印象莫名其妙的只有「媽寶媽和重生/穿越女兒的對決」的印象(欸),好啦以上都是我的腦補,從書籍介紹中看到作者湊佳苗直言:『能夠寫出這本書,從此不當作家也沒關係。』、『從來不曾有人寫過的「母親和女兒」』可以大概推測本書內容大概是有一些爭議性、但又是作者想要探討的母女關係。雖然試閱中尚未讀到,但在介紹大綱中開宗明義地點出主角在一場大火中面臨了「媽媽和女兒之間只能救一個」這個終極難題時,聽了媽媽的話選擇了救女兒。然而可以預想得到,就主角媽寶喜愛母親的程度,真的不會在事後怨恨自己的女兒嗎?就算告訴自己不是女兒的錯,主角是否會在日常生活中無意間透露出疏離的態度呢?我特別喜歡書籍介紹的這句話「到頭來,所謂的愛只是自私和自私之間的碰撞」 ,究竟這對母女的愛會是怎樣自私間的碰撞,就打開本書來一探究竟吧。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9/05
|
電子書
「接下來的事太殘酷,我沒有自信可以寫出來。」嘎然而止的試讀篇章,說的是母女情懷,卻壟罩著極不協調的氛圍。

母女關係相較與母子關係,多數時候外顯的氣氛是讓人感受更為親暱的,但《母性 《【愛怨交織版】 》在看似溫情的情節中卻隱隱有種陰霾迷霧的感覺。

作者湊佳苗藉由母親手記與神父間的對話,由「為什麼要悉心照顧孩子?」切入所有人理所當然認為的母女情中回看「完美珍愛女兒的母親」在母女關係中的樞紐地位,再串接起母親自身的另一身分「女兒」,血脈傳遞的母女關係有著這樣的異同,又或者說有些事情的演變其實是有跡可循的,當女兒身分轉變為身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腳色時,曾經的女兒經歷會讓如何影響現為母親的女子怎樣建構自己的女關係,期待重製自己與母親關係的脈絡,再發現無法複製一個和自己一樣女兒,也母女關係偏離自己與母親關係時,又會帶給自己和女兒怎樣的影響?
展開
user-img
3.5
|
2023/09/05
試讀篇章以女學生墜樓命案開頭,所有人都對這起意外感到不可置信。學校老師同學認為女學生平日認真,看不出煩惱。學生母親認為自己對女兒給予諸多關愛,對此意外非常難過及不能接受。

母親告訴神父,自己盡己所能照料女兒,神父卻反問為什麼。突如其來的問題讓母親不知該怎麼回答,難道想給女兒最好的照顧有什麼問題嗎,她忍不住想針對行為好壞的提問是否有不同意義,提問的人又是否想要聽到什麼答案。接著她以手記方式娓娓道來從前還幸福時的日子。

她訴說自己與媽媽的一切,婚後不必與婆家同住,而能住在離娘家較近的地方,能時常見到媽媽也讓自己非常開心。在女兒出生後,自己也對她極盡所能關懷,大家都稱讚自己把孩子教得很好。手記暗示著接下來會有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但試讀篇章到此為止,十分吊人胃口。

多年前讀過湊佳苗的《告白》,對小說及電影都印象深刻。以不同人視角所敘述的事情會有一些不同,人可能也會下意識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說詞。《母性》最一開始是母親的視角,敘述自己的媽媽也就是女學生的外婆與自己的關係,但更令人好奇這一切是如何影響到往後的母女關係或是家庭。

神父反問為什麼盡心盡力照顧女兒,讓人想到有些人認為「母性」天經地義,但有什麼事情是天經地義呢?也有一些人能做到盡力照顧,但就是沒辦法產生那樣的情感。每個人眼中認定的好也大不相同,雖然母親認為自己十分愛女兒,但過於強烈的愛也令人窒息,在對方無法完全承受的狀況下,所謂的好很容易只是自以為是。母女關係或者所有的親子關係絕非三言兩語能道盡,巨大的爭執往往起於一次次微小的摩擦,累積到最後成為破壞這段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母親提到接下來有可怕的事情讓人非常在意,而湊佳苗作品中有時隨著劇情進展會有驚人的反轉,期待能趕快讀到完整的故事,知道在這之後發生了什麼。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9/04
劇透警告
舉凡拜讀過湊佳苗作品的讀者們,我想,在翻開書頁之前就會為自己施打一劑預防針,以避免自己陷入鬱悶泥沼之中,作者擅長描繪的人性黑暗面,總是躲藏在字裡行間,等待那毫無防備的瞬間,給讀者帶來心靈衝擊,本次試讀的《母性》為湊佳苗2012年的著作,在這象徵愛的名詞底下,究竟藏著什麼樣的驚喜呢?

故事以倒敘展開,以第一人稱述說著一位母親的回憶,而看似一路順遂的人生歷程,實則隱藏著些許的不自然,即便她結婚生子,她依舊習慣於依賴她自己的母親,身兼女兒與母親的角色,讓她的愛變的混沌不明,不難看出,她口中的幸福時光,是在她母親的存在之下才成立,彷彿愛她的女兒、對她的女兒好,都是為了得到母親的稱讚一樣,閱讀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一絲絲詭異的氛圍從文字中滲漏而出,而試讀文本也來到了終點,真是讓人心癢難耐呀!

開頭報導的那一樁命案,則為這部作品降下不詳的基調,加上故事中透露種種不正常之處,都再再地顯示這並非一部輕鬆易讀的著作,近期Netflix有上架《母性》翻拍的電影,由戶田惠梨香與永野芽郁主演,令人期待萬分,但同時也讓人陷入天人交戰,究竟要先看原作還是先看電影好呢?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9/04
劇透警告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小說,違反一般人的常識及情感。

湊佳苗的晦澀黑暗大家應該不陌生,從「告白」開始就體會了從表面的白走入裡面的黑。

一般來說,戀母情結都是由兒子深深愛戀著自己的母親,然而湊佳苗筆下的卻是深深愛戀著自己母親的女兒(美留子)。

這種愛戀幾乎達到了一種瘋狂病態,進而盤踞了整顆心,無法愛從己所出之女兒。

連自己的戀愛對象也是因為自己的母親喜歡,喜歡對方所畫下的紅玫瑰油畫。只要是母親所喜歡的,或是可以討好母親的都可以成為自己所喜歡的。

即使跟對方才約過三次會,對方的父母也不是很喜歡自己,只是因為母親覺得對方不錯,而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對方。

但母親並不存在強烈的控制欲,要女兒遵從自己的愛好。純粹是女兒太喜歡母親了,一種全然的臣服與喜歡,縱使成年了要面對婚嫁了,還是以母親的意志為依歸。

這是一種一般人比較難想像的極端狀況,我很少遇到有人是如此地崇拜自己母親的。

等到美留子懷孕生下清佳,也是悲劇的誕生。

美留子非常認真教育清佳,但目的只是為了得到自己母親的讚美。而當清佳與自己母親稍微親暱時,美留子的忌妒心與不悅油然而生。

清佳從小也養成取悅自己母親美留子的習慣,但並不是因為喜歡自己的媽媽,而是一種害怕。

就在這時候如果自己的媽媽跟自己的女兒同時身陷火窟,到底要救誰?

湊佳苗把這種特殊的糾結情感刻劃的非常深刻,也是不同於一般人的抉擇,所以也產生了不同於一般人的痛苦。

如果你曾經對母性產生過一絲絲的懷疑,或許這本小說就道出了你內心就糾葛又晦澀的情感!

#博客來連結:https://reurl.cc/r6dngx
展開
user-img
4.5
|
2023/09/04
劇透警告
你活在世上,你的善舉,你的一舉一動,是發自內心地為他人好,抑或者是為了得到你所愛之人的稱讚?
沉重的情感往往會伴隨著悲劇的發生,而當事人總是不會發現自己正在傷害自己或是他人,更不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任何悔意。即使日常逐漸扭曲破碎,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的局面,也不會察覺自己究竟從何時開始犯下令人不寒而慄的錯誤。
《母性》試閱篇章從一篇高中生墜樓身亡的報導,引出一位母親寫下的手記,她希望神父給予她無法理解的答案,而答案的線索,便是手記中她對自己母親的愛,以及從中衍伸出的自身存在價值,還有戛然而止的結尾。
幸福沒有維持太久。母親對自己無怨無悔的愛,成就了自己,也讓自己有了能夠前進的動力。那麼試想——若是母親不在了,自己,又是為了什麼而活呢?為了家庭,為了老公,為了女兒?當你的存在價值,來自於他人對你的愛與鼓勵,那麼一旦對方從你的生活中消失,你是否就會因此失去活著的動力,失去身為人類的機能,淪為只會呼吸的一具空殼?我完全不想回想起那只能躺在床上,等待時間緩慢流逝的日子。沒有寂寞,僅有空虛,人生似乎就要在睡睡醒醒中逐漸化成粉末。唯一記得的,是害得對方消失的那個人,以及揮之不去的恨意。如果這份恨意,能夠成為行動的動力,那麼扭曲的自己,是否也會犯下不可挽回的過錯呢?
我還沒準備好面對愛導致的慘劇,但畢竟是發生在他人身上的故事,我已經滿懷期待看到完整篇章。或許在這些角色之中,最殘酷的,還是我這個把他人的悲劇當成喜劇訕笑的讀者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8/31
關於母性,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定義為「母親愛護子女的本能」,恰如其分反映了社會對母親的普遍期待。可是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曾言:「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倘若以相同道理來看,母親不是生而為母親,而是成為母親。既然如此,母愛真的是所有女性內建的本能嗎?所謂的「母性」存在嗎?

「我盡己所能地疼愛女兒,悉心照顧她長大,」《母性》裡的母親毫不猶豫地對神父說道。看似理所當然的陳述,卻換來神父的一句「為什麼」。為什麼要盡己所能去疼愛孩子?為什麼要悉心照顧孩子?相信所有讀者都和這位母親一樣感到困惑,母親疼愛自己的孩子難道還需要什麼理由嗎?這個問題真的有答案嗎?在神父的要求下,母親開始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故事。

在過往的訪問中,湊佳苗曾多次提到身旁的主婦朋友們是創作的靈感來源,而湊佳苗自己也如同小說中的母親,是女兒、是妻子,當然也是一位母親,如此不免令人聯想,他筆下形塑出的母親會不會才是「母親」的真實樣貌?脆弱、妒忌、反應過度、自我懷疑、渴求肯定……,我們總認為母親好似變形金剛,可以隱身,可以巨大;既能堅強面對一切,也能溫柔地對孩子無限付出。可是別忘了,在成為母親之前,他只是一個人,一個和你我一樣的平凡人。

我以為,湊佳苗的作品之所以精彩,在於他總能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寫出人性最為幽微的面向。而在《母性》裡,他扯下了社會大眾為「母親」披上的神聖外衣,讓除了母愛以外的各種陰暗情緒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不僅如此,他更深刻地刻劃出名為親情的沉重枷鎖。
展開
user-img
4.5
|
2023/08/31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心得】

對於「湊佳苗」這位作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告白》這部曾經翻拍為電影,由松隆子主演,是母親為了小女兒復仇的故事,書中母愛是很關鍵的強烈情感。而本書《母性》也是關於母女之間的愛,但反而卻讓人思考--母愛是天性嗎?



《母性》一開始是一則新聞報導,關於一名高中女生從四樓墜落的疑似自殺事件。老師不解,母親也說:『我難以相信自己盡己所能地疼愛、悉心照顧的女兒會發生這種事』。神父卻問「為什麼?」

為了想認真回答這個為什麼「母親要悉心照顧女兒長大」的問題,故事正式開始----以母親為第一人稱回想自己從結婚起,到女兒生下來之後與女兒之間的一切......



一般觀念總認為女性都喜歡小孩,至少自己親生的總會喜歡吧?但就如本書故事,我也不認為母愛是天性。情感是很複雜的,摻雜了許多外在因素,如經濟或權勢或婆媳問題或大男人主義等等,可能產生偏愛某個孩子或虐兒或把女兒推入火坑的事情。

《古文觀止》中我最熟悉的一篇「鄭伯克段於鄢」,母親因為難產就討厭已封王的長子,竟幫助幼子興兵叛亂。故事最後還能和長子「其樂融融」是真心嗎?還是情勢不得不然?



本書的母女關係有兩組,分別是外婆和母親,以及母親和女兒。這位「母親」只是因為生了孩子而成為母親,心裡依然是個女兒。她很稱職,『盡己所能』的做好母親的工作,但心卻不是。就像孩子不一定會孺慕父母孝順父母一樣,反之亦然。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8/29
劇透警告
故事以三個視角敘述—媽媽、女兒、老師。
嬤嬤的成長,與其母親相處的點滴,以及她如何悉心照料女兒長大。

媽媽總覺得與女兒不夠親近。這孩子似乎遺傳著田所家冷漠的個性,而且沒有禮貌。
媽媽理想中的母女,是如同其與母親般的母女關係。

相同事件,在女兒視角下,是多麼心疼媽媽的遭遇。受到公婆壓榨,丈夫冷漠不幫忙。
她必須多幫媽媽分擔,必須站在媽媽身邊。
但為何媽媽總是冷漠地看待她呢?

老師看了事件的新聞報導,聽了受訪母親的一席話,不由得感到熟悉與敏感。
「盡己所能地疼愛、悉心照顧他長大」
是怎樣的母性會說出這般的話語呢?

有句話說「吾之蜜糖,汝之砒霜」,大概也能形容不同視角下,看待行為及事件的差異性。
媽媽─留美子,是非常喜歡且崇拜她的母親的。
那位母親,善良、溫柔、真誠,與其相處會讓人有種如沐春風之感;即便是嚴肅有點陰鬱的丈夫,也非常喜歡岳母的到訪。
身為女兒的留美子,希望自己能如同母親那般,成為美好的女人,溫暖善良的母親。
帶著這樣的期盼,留美子希望與女兒清佳,也能有像母親一般美好的關係。
只是她忘了,清佳不等於留美子;留美子也不等於母親。
那些刻意教導的行為與話語,反而顯得不自然。

留美子的丈夫哲史曾經跟清佳說過,媽媽有自己的一套信念,她必須按照那個信念去生活。

自己認為的美好,未必是另一方能夠接受的。
經常把「愛」掛在嘴上的人,就代表並沒有得到愛,也沒有付出愛。
我認為留美子是愛著女兒清佳的。
只是她以自己與母親的套版,想要複製在她與清佳的關係上。於是當她發現,這個女兒的某些言行與她是不同時,總會感到震驚及失望。

印象深刻的是,是留美子幫清佳擦護手霜的那段。
在留美子的角度中,感受到女兒的僵硬、不自在,甚至是不太喜歡。
但在清佳的眼中,是感動媽媽為她擦上護手霜的。

看到最後,深深感受到,母女二人是沒有彈性的人。
雖然他們深愛著彼此,表現於外的,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付出,而自以為那是對方需要的。
但慶幸,她們終有嘗試另種相處的機會。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8/29
劇透警告
如果有一位女性的結婚的對象是挑媽媽喜歡的,需要呵護的時候仍渴望媽媽輕撫自己的頭,甚至希望媽媽是第一個看見自己孩子出生的人,這種凡事以媽媽為主的女兒,是美麗家庭的其中一個幸福角色,抑或是無法脫離母親羽翼之下的悲慘人物?

為何母女關係良好很可能招致不幸?我想原因就在於彼此之間的愛必須是要沒有條件的,而不是只有對方說出自己想聽的話、順從自己的意志才能得到同等愛的反饋,在《母性》這部小說中看似親密的母女關係實則潛藏著扭曲的愛,女兒在人生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源自於父母的愛,一旦父母離開了人世,所謂的愛也隨之崩解,任丈夫與女兒也無法滿足,甚至對女兒擁有自己而產生嫉妒之情。

我們從小到大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無非是:「你要認真讀書,以後才有前途」。

有人曾經跟我們說過:「你的存在本身就有意義」這句話嗎?

然而,關於血緣的延續更是無謂的執著,把自己與孩子的命運繫成一條線,美其名是愛,其實也正是告訴孩子:「你要代替我活下去,並且延續我的意志。」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應該討好誰,也沒有「應該」說的話,如果我們只期許自己成為幸福畫面中的一個擺設,那我們終將成為被宰制的對象,即便那個人已遠離我們,還會陷入無法自主決定的窘境,被支配許久的人是會逐漸喪失選擇能力的,更別提有什麼「母性」或「愛」了。

《母性》這部小說談論的議題不僅是一個女人是否天生具有母性,我認為更需要關注的是一個母親如何把女兒培養成「媽寶」,而這個「媽寶」又如何把自己的女兒逼入絕境?其實這一切的過程並不如我們想像是充滿著暴力與羞辱,反而是帶著一種禮貌性的客套,更精確來說是誠惶誠恐小心翼翼的互動,令人看了不禁感到不寒而慄,原來盡己所能地付出愛也可能招致噩運啊!

我個人認為,與其去探討「母性」存在與否,不如去學習如何在親子關係上權衡拿捏,並且認知到誰都不該是誰的替身,也無所謂互相攀比競爭,即便我們身上擁有部份相同的基因,我們的存在都是值得被祝福的。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8/26
小說的開頭以十七歲女高中生墜樓案新聞揭開序幕,緊接著藉由「母親的手記」文體形式,透過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娓娓道出“我”的困惑與回憶,手記的特別在於並非出於個人主動的想法和意願,起因於與神父的對談以及建議,
當這位母親劈頭就開門見山毫不猶豫地說出「我盡己所能地疼愛女兒,悉心照顧她長大。」神父反問了「為什麼?」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試圖面對自己的內心,寫下和女兒之間發生的一切。

小說楔子的女學生墜樓命案與整個故事是否有所關連,抑或只是作者故佈疑陣巧設的懸念,我們不得而知,然而當對談的對象為「神父」,難免不讓人連結起告解/懺悔/認罪等詞彙意圖挑起讀者的好奇,深入故事中母親角色所回想起的幸福時光,看似溫馨和樂、謙恭有禮,互動中充分展現親慈子孝的家庭究竟發生什麼事?我們在閱讀的當下,可以察覺一位頗為突兀且占有舉足輕重的人物存在,那是母親的母親,當一個女人同為女兒與母親的身分,揭示出作者湊佳苗在本書中所欲探討的母女議題,以及對於所謂母愛天性一直以來存有的爭議。

談起母親的性別角色,不能不想起讓湊佳苗一夕成名的出道作《告白》,痛失愛女的母親血腥的復仇,極致的愛不免讓人對比起這部小說中質疑自己是否不具備「母性」的母親,試閱的章節不多,但就作者在以往作品對於女性形塑及其內蘊的表現,可以期待作者再現多元的母親群像,對於傳統母性概念所可能提出的衝擊和思辨。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8/24
有人說「母愛是天性使然」,亦有人說「沒有一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然而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無論是以悲劇收場的社會新聞,或是生活中所見聞的真實案例,很早之前我便已察覺「母愛」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必須經過後天的努力積累而成。

本次試讀了日本作家湊佳苗的經典之作《母性》,儘管試讀內容極為簡短,卻已能感受到一個女人面對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扮演的多種角色深感的徬徨無措,以及對這些人生角色肩負的責任內容所產生的強烈質疑。試讀內容以主角書寫的手記為主,第一人稱的視角讓人極為輕易且深刻地融入主角的思維,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書寫流暢且節奏明快的手記文字帶領下,看見了主角的狀似幸福的人生經歷。

主角從原先備受母親肯定與疼愛的女兒,因為結識了不錯的異性而成為人妻,之後又因新婚半年即懷孕而晉升為人母。內心深處還期望如同從前那般向母親撒嬌,宛如尚未長大的女孩,主角一時之間難以面對自己已在現實生活裡變成必須獨立自主的妻子與母親。主角對自己的親生母親有著難以言喻的強烈依賴性,母親可說是她活下去的動力與氧氣,這樣的主角真能成為一名稱職的母親照顧好孩子嗎?在替主角與孩子擔心之餘,不由得開始省思——什麼是「稱職」的母親?

依照傳統思維,女人結婚後應當辭去工作、留在家裡相夫教子、做好家庭主婦的工作,如此便能稱之為「稱職」的妻子與母親。但扮演妻子與母親等角色的當事人是真的自願全心全意地為家庭奉獻嗎?會不會許多時候其實是扼殺自己的想法、情感、慾望,強迫自己遵從社會擬定出來的範本,依樣畫葫蘆地照做罷了?我從試讀內容中看見的,並非一位真心實意想成為妻子與母親的「女人」,而是一位隨波逐流、順從外界的期望,努力去扮演賢妻良母角色的「女孩」。我認為「女孩」與「女人」的差異在於,「女孩」仍然保有單純、天真、做夢、懵懂的特質,「女人」則是心智已然成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和想做什麼。主角只是年齡和外表成長為女人,但她的心靈依然停留在女孩階段,因此她無法像自己的母親那般真摯地發揮母愛,只能以模仿、演戲等方式扮演充滿母性光輝的慈母去照顧自己的女兒。

主角的想法和做法錯了嗎?不,主角只是順應旁人的期待,化為一具提線木偶,任憑大眾所認知的賢妻良母應盡的職責操控著自己。沒有心的照顧不等於母愛的發揮,主角的內心深處其實相當明白,但她或許是尚未意識到,也可能是刻意忽略,甚至是不敢直面這個事實,而不斷用「我很愛我的女兒」的謊言自欺欺人。

作者藉由主角不斷的反覆自問,尖銳地提出「母性」源自何處的詰問,這是本書的主軸,亦是最觸動心弦的核心問題。試讀內容呈現的豐厚情感已然滿溢,在看完貌似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描繪後,主角即將揭開自己之後所經歷的不幸人生。「母愛」的真正樣貌究竟為何?如何才能確定「母愛」的存在?我十分期待繼續閱讀《母性》,從中探索「母愛」形成的過程,以及「女孩」蛻變成「女人」的關鍵因素。湊佳苗擅長以溫柔的文字寫出精確的人性剖析,我相信這本《母性》亦能如同以往,帶給我滿滿的閱讀感動,以及撼動心扉的深刻體悟。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