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臉孔(作者親筆簽名限量版)

79折$ 355
4.5 /5
9位讀者評分
5
56%
4
11%
3
33%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8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劇透警告
黃色臉孔
/
「這本小說的核心概念不是我的,但救了這本書的人是我。
永遠不會有人理解我投注了多少心血,要是哪天真相大白,世人看著我寫下的美妙文句時,他們就只會看見雅典娜──不過絕對沒有人需要知道這件事,對吧?」

雅典娜是文壇中名利雙收的暢銷華裔作家,嚮往寫作的茱恩則是在旁看著雅典娜的成就,深刻感受到自己寫作生涯的不得志。

兩人相約於雅典娜家裡聚餐,慶祝她簽下影視合約的那個夜晚,她提及自己剛完成一部新書的初稿,並將內容分享給茱恩閱讀,之後兩人邊做鬆餅邊聊天,意外發生來得很突然。
親眼看到她的遺體,確認雅典娜離世事實的茱恩在事發後回到自己的住處,那本初稿則被她偷藏進包包內帶回家。

「之後的事,誰知道呢?也許我也可以為了她出版這個故事。」

被留下的故事是不完整的,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很多,茱恩閱讀後決定「賦予這個故事重生的機會」,雅典娜沒有將完成這篇初稿的事告訴其他人,若沒有她的「幫忙」,這本書也不可能有機會出版。於是茱恩開始修改潤飾,雅典娜的文字被刪除掉的篇幅越多,她更加覺得這是「自己創作出來」的故事。

曾經歷過讀者從未超過十個人,空位數比人潮還多的簽書會,聽眾甚至還會在話講到一半時離開的打擊。這本書為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座無虛席的情況讓她嘗到勝利的喜悅。

「而有史以來第一次,這一切真的感覺踏實了起來,我成功了,事情發生了,這行得通,我成了天選之人的一員,有力人士認為我算是個咖。」

直到她看到雅典娜坐在前排。饒富興味地衝著她笑。

/
《最後的前線》這部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華人移工的歷史小說,作者卻是身為白人的茱恩,這點也是產生最多爭議的一個事實。

出版社在出版這本書前便建議茱恩藉此機會換個「有東方風格」的筆名,原因是原本的筆名並沒有接觸到出版社想吸引的客群與市場,但為什麼選了會被誤解為亞裔作家的筆名?用意不言而喻。

「妳為什麼認為妳是正確的人選,有資格講述這個故事?」

做了詳細資料的她自認比想出這個原作的雅典娜更了解這個故事,即使如此也改變不了她是白人作家的事實。《最後的前線》讀者質疑並非華人的她,憑什麼可以撰寫一個這樣的故事並從中獲利?
茱恩想起了曾在韓戰展覽中親眼所見雅典娜蒐集所有真實描述,並將其加入自己的作品裡,她甚至也不是韓國人。而這也不是她第一次挪用他人的故事,茱恩曾向她訴說自己過往的經歷,卻萬萬沒想到會變成她筆下的「題材」。

那麼,真正有資格書寫苦難的人究竟是誰?雅典娜將他人的故事佔為己有難道就有資格嗎?

/
「妳們是怎麼熬過在網路上被大家講垃圾話的啊?真的是讓人心情有夠爛耶,好像他們跟我有仇一樣,彷彿我本人親腳踹過他們的狗還怎樣的。」

網友的抨擊、來自社群媒體的大肆渲染製造話題性,寫實到完全像是將網路上的那些留言複製又貼上。

熱愛寫作卻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即使旁人勸她放下卻無法放棄好不容易到手的一切成就,爬得越高、剽竊的話題性越高,意味著揭穿真相會讓茱恩跌入萬劫不復的失敗。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於她的行為完全無法同情。

一開始閱讀對作者敘事的方式有些不習慣,沒想到越看越著迷,完全放不下書的程度,只想趕快知道結局。

譯者楊詠翔的翻譯很加分,在原文與譯者的文字風格中達到很好的平衡,我也很喜歡他翻譯過的《四十我就廢》!

書中曾有多次機會讓茱恩可以坦承所作所為,卻選擇了隱瞞、不斷狡辯、企圖合理化自己行為,最讓人噁心的是她為了自保對雅典娜母親講出的那些謊話,她一次次放掉機會,也將自己的立場逼得更加為難。讓我在劇情接近結尾時感到情緒複雜、些許不耐煩,茱恩的執迷不悟讓人希望她趕快被拆穿真相,一邊又因快被爆出來而擔心她的下場。

作者在後記提到這本書是恐怖故事,或許讓人感到恐怖的並不是「雅典娜的鬼魂」,而是茱恩成名後所面對的一切,尤其是結局,話題性與原作價值誰更有暢銷的實力?

種族歧視、文化挪用、出版業界的描寫,各種議題既諷刺又寫實。
雖然女主角很不討喜,這本書精彩的閱讀感我還是想給五顆星!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02
|
電子書
好好看,作者第一人稱的敘事口吻犀利幽默,讀起來非常過癮。
關於生存本質、取消文化的描寫很生動;也道出出版產業許多耐人尋味的思考邏輯。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8/06
|
電子書
有如偵探小說ㄧ般高潮迭起的內容,雖然故事走向約莫可推測
筆者敘事方式十分細膩且精彩,讓人忍不住一直翻閱下去
翻轉黃白之間的刻板印象,帶有諷刺意味的看待政治正確
不枉費書評的推薦
展開
user-img
3.0
|
2024/07/20
女主角是絕世bitch死賤婊子🙄🙄🙄
文筆流暢、節奏快狠準、一氣呵成
翻譯用詞符合潮流與故事背景:網戰時代、鍵盤柯南
展開
user-img
3.5
|
2024/07/12
有誰不想過上成功的生活,金字塔頂端的璀璨日子眾人稱羨,然而這些要件全都取決於上天的寵幸以及環境的需求,假使碰巧不僅沒有資源連天賦都沒點滿的情況下,似乎只能屈就於平淡無奇的人生了。

對吧?

難道真的只能雙手投降,任由現實輾壓夢想直到掛掉為止——或者可以重新塑造一個人設,擁有不同的膚色、多元的性向甚至虛構的經歷,契合網路世界給予的默許,迎合人們追尋的片刻,短暫的公平正義即使所有。

細膩探討異常競爭的出版產業背後的秘辛。從無到有,只能獨自品味孤寂的作家,絞盡腦汁的把心靈四分五裂,竭盡所能的掏心掏肺寫出撼動讀者的字句,只為了獲得須臾的認同與共鳴,然而在要抵達這些成就設立的站牌前,失敗是一再出現的魔王,閉門羹近乎算是憐憫的舉動。

剖析單純貢獻文字的作家們怎麼應對一夕致富、爆紅的副作用,從萬人之上到跌落神壇的歷程,諷刺且幽默的方式敘述,侃侃而談網路世界的取消文化、種族挪用以及歧視偏見,是如何延伸至現實中眾口鑠金的局面。

而最可怕的是道出每位文字工作者的真實夢魘,被控抄襲、惡評如潮以及遭受遺忘,藉由茱恩對於社群網站的執迷、崩潰到冷漠,活生生地把恐懼作為飄渺的方式具現化,鉅細靡遺的表露對於同行的評語、比較和眼紅。茱恩不單是充滿受害者情節的惱人主角也是良心作祟的複雜反派,扮演著作者們心中的妄想與不安。

後續反問如果把他人經歷占為己有,是否就不算剽竊的行為,寫作總是有塊灰色地帶,同時叩問難道一個好的故事重點應該在於『如何說出』,卻因現今時代的壓迫變成『由誰說出』才是關鍵。

耐人尋味的開放式結局,當虛假與事實合併,該如何相信又該怎麼取決哪方面的說詞,作者幽默的以兩方產生衝突藉而創作的羞辱(Diss)作品收尾,來讓人們意識鷸蚌相爭的是從沒介入爭議的財團,把玩聲浪、耍弄風向只為了賣出更多產品。

徹徹底底地暗諷以多元精神霸凌莫須有的認知,嘲諷所有杯弓蛇影的媒體,已經為了配合環境而假裝的『政治正確』。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7/09
「很大程度上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頁382)

  《黃色臉孔》(Yellowface)是個恐怖故事。

  一如上述,這是作者匡靈秀(R. F. Kuang)於後記所說的第一句話。若你只讀過簡介,可能會感受到有些言過其實:這不就是篇關於剽竊出版的業界諷諭?盡管過程當中有些超現實的揶揄成份,頂多也只是荒誕鬧劇,再怎麼說都離「恐怖」很遙遠吧?但若將其看作脫胎自當前的文學映現,那些對於政治正確的追殺、取消文化的逼真描摹以至於對弱勢族群的選擇性取用,都能在現實中找到都能找到事實佐證,那確實頗令人感到膽寒。雖然背景發生於西方世界,但隨著他們的強勢文化輸出,這樣的觀點如今也並不陌生,在讀者的思考逐漸被迫「習慣」之前,或許我們可以讀看看《黃色臉孔》裡那些看不見的線會在哪裡。

當多元並不是種讚美

  故事圍繞於雅典娜.劉(Athena Liu)和茱恩.海伍德(June Hayward)兩位大學舊友,她們並不算非常友好,僅有的交情建立在幾次寫作課堂,以及前者聲名鵲起後帶來的交際機會。雅典娜是華裔的文學新星,小說銷量驚人,也賣出了影視改編權,然除了文筆精湛、外表優雅之外,主角茱恩心中始終有道憤懣不平的聲音:她的走紅,有部分來自於她所代表的華裔多元性。相較於雅典娜,茱恩的身分正常,甚至有些平淡無奇──白人、順性別、女性,在美國東岸並不特別的標籤,她不會蒙受什麼莫名歧視,只要茱恩乖乖站在自己的領域中。

  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句話:「她的走紅,有部分來自於她所代表的華裔多元性。」
  
  這裡有兩個詞彙需要注意:

1. 所謂的「部分」占比到底佔多少?
2. 「多元性」為什麼成為需要強調的元素?

  在書中,多元被劃上粗體字,顯示為需要注意的概念。對於美國人來說,可能馬上就會聯想到多元、平等、共融(Diversity,Equity,Inclusion),又被稱為DEI,原先是美國企業或高等教育為了弭平差距而採取的機制,意味著要保障那些種族、性別、年齡、性取向及各種其他身分與主流不同的人們,譬若錄取時會考慮非裔或華裔的背景而予以加分、對於女性與身障人士會有名額保障等。本來立意良善,但當DEI成為一種形式主義時,它就變成那隻不能想的白熊,想要不將焦點放在弱勢身份上,結果卻是難以平實如常的看待那些弱勢標籤。

  批評者聲稱那些保障非裔、亞裔、拉丁裔的政策讓錄取標準不夠公允,從前以才選任的制度,變成弱勢種族加分後就能任職,而導致由不完全適任的人擔任職位,變相成為對非弱勢種族的「反向歧視」。而且,一旦有批評聲浪,支持DEI的人便可棲居於政治正確的大纛之下,聲稱那些抗議者是助長歧視的壓迫者,是不符合公平正義的「政治不正確」。當DEI的呼籲過於強烈,認為其矯枉過正的反DEI運動應運而生。他們認為保護弱勢族群的政策已經走向另一處極端,儼然另一種形式主義──當人們選才、評斷的標準都被族裔身分給影響,而不再以能力與適性為第一考量,無疑是矯枉過正。

  茱恩質疑雅典娜的根本原因就在此處,究竟紐約文壇是需要獨一無二、充盈靈光思致的獨特個體,還是一個才華僅在水準以上,剩餘依靠華裔身分補足的多元象徵?更令人尷尬的是,這個紅利如此模糊,人們說不清楚那些名聲與讚譽有多少百分比來自於雅典娜的身份,於是她的一舉一動就給人見縫插針的機會,反正都來自『多元性』的加成,那些努力和才華便隱沒到視野之後,影綽模糊的一大片。

  於是,原先立意良善的多元性,反過來上升為遠離底層的崇高象徵,它意外將那些少數族裔、性別認同及性傾向的人們移至台前,成為主流民意發洩不滿的眾矢之的;所謂部分,則讓人們對於DEI得利者有指手畫腳的空間,我們知道你爬上高位並不完全是因為你的專業實力,所有心照不宣的揣測與流言,亦轉變為得利者或隱或顯的壓力。

誰有資格說故事

  雅典娜在近乎黑色幽默的噎死過後,茱恩拿走了她遺留在打字桌旁的小說初稿,主題為一戰時期華人移工的《最後的前線》。豈料原先只是半成品的初稿在茱恩修改、出版之後,竟意外走紅,茱恩終於嘗到了名聲所帶來的甜蜜多巴胺。她改了中間名為帶有華裔色彩的「宋」,讓她和寫作主題之間有更合理的連結,但眼尖讀者仍然發現當中的詭譎:為什麼這段帶有壓迫色彩的華人血淚史,會經由一個白人作家筆下誕生?她對於那段歷史是否能夠完全理解?她真的足夠理解,身為一個華人的感受是什麼嗎?更致命的猜測是,這段故事是不是從雅典娜那裡竊取的靈感?這些質疑聲浪越灼越烈,最後茱恩甚至被網路社群給取消了。

  資格論,確實是不同想法、族群、身分、階級之間對話常見的說服伎倆,  
「你沒有拍過電影,怎麼能相信你評論電影的觀點?」、「你沒有生過小孩,怎麼能相信你能將小孩教好?」、「你才幾歲而已,根本沒有資格發表意見。」在這種論述中,經驗被奉為最高準則,必須要有相關體驗,所宣之於口的見解才有重量。誠然,發言價值與否和經歷未必成正相關,但那也不是重點,大多數人使用資格論的潛臺詞是爭奪話語權,我不在乎你說了什麼有意義的話語,我只要你「閉嘴,乖乖聽我說話」。

  當這種資格論無限上綱,推至那些無從更異的根本事實時,每個人所能操持的語言界域就會逐漸緊縮:我可以拍完電影之後,回來評論電影;我可以什麼事情都沒做,變老之後再回頭評斷年輕人,然我沒辦法改變自身的族裔及性別,我有權限說出亞洲男性所遭遇到的困境,而外於我的永遠懸浮於外,我沒有立場去代言我以外的事物,比方說外國人,比方說原住民,比方說女性經驗。這是一條奇妙的判準,每個人有屬於他們各自應該說的話,一旦踰越,輕則被質疑真實與可信程度,重則涉及道德立場,猶如外界對茱恩的評價──「你在所書寫故事背景中是處於優勢的族群、是曾經對華裔壓迫的族群,你怎麼能確保你的書寫是一種保護和追討,還是再一次的傷害與醜化?」

  從中也可以觀察到某種現象:想像力猶水就下,總是從高處流淌到低谷,我們有可能見到非原住民的創作者選取原住民作為主題、生活無虞的小說家選擇底層困苦的民眾作為故事主角、男性寫作者以女性為焦點進行闡發。大部分情況下,這是條不可逆行的單行道:原住民文學不會以非原住民為核心寫作,底層階級沒有餘力去幫作家們發聲,女性主義小說裡的男性不會成為終極重點。

  想像力猶水就下,權力亦同。

  故事後段,茱恩也揭露了雅典娜並未如此完美的一樁往事,她挪用了一段茱恩向她訴苦的經歷,將其寫成小說投稿,最後獲得賞識。茱恩對此感到憤怒,卻無可奈何,故事、題材、靈感,此類虛無飄渺的指稱通常不被法律承認,於是,對於它們的交換取捨便難以說明,這算不算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剽竊?從中得以見到,當主流文化的題材書寫皆盡飽和,題材的選用也變得更加複雜,它是種有道德瑕疵的掠奪?是到超級市場逡巡選購那樣的日常?還是闡揚歷史傷痕的正義考古?

  到底,誰有資格說一個沒有人被冒犯的故事?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一場文學鬧劇?

  綜觀全書,《黃色臉孔》並沒有其他小說那般壯闊波瀾,沒有巨大的國仇家恨,沒有深刻的愛與死亡,這僅是一齣吵吵鬧鬧的文學鬧劇。而它真正令人共感的部分,是那占了大部分篇幅的意識獨白──茱恩忌妒在之前成功的人、對抗那些家人們對你夢想的質疑、懼怕後起之秀會取代自己的位置、擔憂已完成的成就會一夕崩毀……,這種情緒在書中具象化為雅典娜的鬼魂,不斷在生活各處騷擾著她,茱恩始終無法得到真正的平靜。誰都渴望成功,懼怕失敗,成就焦慮委實在各個領域都不陌生,但文學場域的瘋狂逐利,可能更多了一點點無奈。

  文學,是操持文字的菁英場域,是挑戰書寫界域的實驗場,我們理應在其中允許一些放任,期待讀者得以獲得那些超乎常理的斬獲,是前所未見的體裁面世,或者書寫切入角度使人驚艷。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文學是語言的集合,累積足夠多的量變,或許會抵達思考上的質變,它成了拓展人類觀看世界的方式與可能。

  我相信這是真的,但同時也是浪漫到令人生氣的說法。

  文學畢竟是小眾,意味著要以其營生,必須付出比其他行業更多,才可換得差不多打平的收入。書中便揭示了作家如何才能賴以為生,包括簽訂經紀人、參與出版社會議、廣寄自己創作的書稿……茱恩嘗試奮力擠進產業結構下的窄門,也正因為文壇競爭如此激烈,由身分構築而成的多元性品牌才令人嚮往,那些弱勢族群的灰暗歷史才能鍍上一層金箔。比起公平正義還是其他堂而皇之的訴求,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亞裔身分的代言人可以賺錢,而且還是直挺挺站著、舉著公平正義的賺。

  就此意義而言,《黃色臉孔》的確是恐怖故事,新自由主義收編了文學(以及其他許多事物)讓它改頭換面:我們不要理什麼思想的前沿,族群和性別的正義呼籲還是八卦的真實與否,這些都只是素材,要高尚還是世俗都可以自由調配,加一點溫暖人設、編一些偏鄉關懷、配一則憂傷歷史,名人代言或炎上行銷都可以。重點是,我要收回我的故事,這也是書中令人悚然的結尾,我要讓大家相信我的觀點是對的,而你要知道我的觀點,就要先花錢買書,理解了嗎?

  盡管結尾如此,還是希望偶爾寫作可以回到它最純粹的定義,而非被包裝成各種產品或課程,非得要眾聲喧嘩才有價值,如同茱恩在思考未來時,回憶起寫作這件事對她而言的意義:

  「寫作是人類所擁有最接近真正魔法的東西,寫作是無中生有創造出某種事物,是打開通往其他世界的門扉,寫作賜予你力量,讓你在真實世界太痛苦時,可以塑造自己的世界。」(頁267)

  自己的世界,聽起來,真是何其美好。寫作,原先就只是將腦海中事物形諸於文字,無關乎你的生理特徵,無關乎讀者的批評攻訐,作品、作者與讀者的三角難以完全脫鉤,但至少,在某些時刻我們能回到彼此最核心的那個點、好好認識作者、好好創作作品、好好閱讀作品,而不去煩惱過多它們的重疊之處,如此才能看清楚,哪些地方被層層覆蓋到模糊不堪,哪些地方才是你應該要盡力護存的淨粹之地。
展開
user-img
3.0
|
2024/06/30
作者在後記說這是一本恐怖小說,但我在閱讀過程中沒有覺得哪裡恐怖,我反而一直很疑惑「這本小說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小說基本是直線敘述,敘事主角(第一人稱)有匠力而無原創能力(敏感度),但一直夢想以創作小說出名/賺錢/受他人喜愛,並一直認為「我人生就是只想創作,只有創作這條路」,因此在她使用他人準備好的寫作素材「終於成為暢銷作家」後,隨之而來的收入/名稱/地位,讓她更加洗腦自己的正當性,小說就是屬於她的。
因為是第一人稱,所以主角「想什麼」「說什麼」的篇幅占很多,偏偏因為這個主角是拿了別人東西來用,所以讀者會一直看到主角多麼三觀不正雙重標準,而當代社會的組成結構有一部分是網路,當主角也是深度仰賴網路的使用者,許許多多好的壞的惡意的也就完全放大,更別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了

至於作者放了種族議題,取消文化,黑粉攻擊,左派右派等等等。還講到中國跟台灣,國民黨,玩非常多哏,有很多稍微一提的枝節都會讓我想到「嗯是在說XX 嗎」,更別提直接講陳情令以及其衍生BL創作(然後跟亞洲陰柔男性與奇怪性癖連結,我不知道作者想幫誰講話),幾乎都是安排成存在於網路上的劇情,也很淺薄,我認為不是小說劇情的重點,而只是點綴說當代的浪花泡沬太多了,激動得隨之起舞又立刻蒸發的人/情緒也很多
所以我還是在想作者的核心意識是什麼?哪怕三觀再不正的寫作者,最後的良心還是會啃食自己的精神?

不過我得說到90%進度時揭穿那個幽靈是誰,我雖然有猜到,但單就這個角色的戲分,我覺得作者安排這個角色的行動也太順利了吧,而且主角最後求饒的劇情給我感覺不是她情緒崩潰而是作者想完結…(?)

另外,可能真的是文化差異,我對膚色造成的階級(?)不太有感覺,至於那什麼離散(一般讀者知道這是什麼嗎?!)我好像比較容易看到的是馬來西亞籍作者在台灣出版的作品會披上這種調性,好像又跟在美國的華裔是不一樣的

如果作者在小說裡提到的出版環節是可信賴的,那麼對我而言只有1個情節有點可怕,就是小說出版前要找敏感讀者試讀,確認小說裡沒有會讓不同族群(指膚色與族裔這一類)感到歧視的內容
也就是說,要自我規訓審查!!!
美國欸!!!!

以劇情安排跟翻譯後中文流暢度來說算是不錯的(私心認為結局爛尾哈哈哈),但我看完後沒有覺得很厲害。書背文案以及版權代理寫的推介精彩多了,就是這些介紹才讓我很期待這本小說啊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09
|
電子書
看的過程令人提心吊膽,讓人感到恐懼的是隨時可能迎來的「失敗」。
對造神的行銷手法感到驚奇,荒謬的政治正確又惹人發笑。
是一本虛構與現實交錯的驚悚故事。
讀完故事後,再從頭讀一遍又是另一番滋味。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