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生氣,但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養成讓人生好轉的不生氣習慣

79折$ 292
4.5 /5
4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24/11/22
|
電子書
如果你會「容易焦躁沮喪」、「常被自己的情緒左右,覺得心很累」「容易發脾氣,事後又為此懊悔不已」的話,可以來看看這本書 。其實書中很多道理,大家都瞭解有很多方式可以避免,但仍不由自主地會「容易發作」,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自力」、「他力」的差別,作者說明:「可以參與的就叫「自力」、不能參與的稱為「他力」」,所以如果自己可以參與的,就是自力,若不是就是他力 。很簡單的說明,但讓事情清楚有個二分法 。再回頭看看自己,會發現自己經常性在為無能為力或是做了什麼也無法改變情況的事煩躁,然而開始發脾氣(對自己或對事情),最終結束時,乃是無法插手或有所作為,所以前面心裡操作也是百忙一場 。

書中還提到「如果沒有體驗過什麼叫做自我滿足,當然也就無法滿足別人」,這個概念確實是我從未想過的 。如果不讓自己滿足,其實在做任何事情時,不免會不情不願,反而自我和對方都無法感受到誠心對待,所以無論如何,都應該先將自己安置好,才能有心有餘力地面對他人 。

如果你會感覺到「事事不如願、明明你是為大家好、我說的才是對的或是我都這樣做了」等,而產生不悅的情緒,這本書會該你有不同的想法及選擇 。
展開
如何擁有好脾氣;
首先學著不生氣。

生氣來自關注「他人的需要」太少;關注「自己的想要太多」。

因此要養成「生點氣,但不要太氣」的高度,就要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不要被周遭的人事物或是失敗的結果所影響。

作者建議從以下面向來鋪上好情緒。簡要整理成幾步驟,我覺得很實用。

#了解憤怒的本質。

作者提到憤怒往往高漲我們的生氣情緒,所以要先理解憤怒,才能夠控制他。

簡單來說,「想要對方服從或是想要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這兩樣狀況最容易引起生氣的情緒,所以要刻意練習對人的理解與寬容,如此才能心平氣和。

#擴展「情緒」容量。

不要預設立場/對發生的事淡然/接受自己不完美、對方也不完美/拓展看事情的「廣角鏡頭」

#創造餘裕更有空去平常心

要用「五個餘裕」創造平常心。 

              創造金錢的餘裕
              創造身體的餘裕
              創造精神的餘裕
              創造時間的餘裕
              創造人際關係餘裕

#重建內心秩序重新人設

作者提到的「父母規則」就是世俗眼光,其實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這些對我們的影響。如《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而言,能夠去知道我們的恐𢣷、不安的來源,才能生出勇氣,勇敢堅持原則。

#政治有正確,講話也要對。

真的覺得會說話,真的造成很多的衝突會被轉換或避免。所以現在暢銷書榜上《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都是高居一二,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人需要這樣子的能力。

#養成檢討得失的習慣以及具平息憤怒的緊急措施

這是本書最後的結語,所謂無日三省無身,先了解自己才能把自己安放在一個舒適的地方。這不是一種委屈,而是一種對自己的放下因此不論是「鬆弛感」的練習、或是別事事有感的「不反應練習」。在此書上都可以看到目前這幾本書觀念的說明與註解。

依作者的整合,建議讀者:

【從今天開始,這樣練習「不生氣」】

◎焦慮時條列自己可以做的事,能更清楚掌握自力圈和他力圈。

◎別人的行為反應屬於「他力圈」範圍,所以請停止對他人抱持過高的期待。

◎利用「瞬間切換注意力焦點」來避免反覆沉浸在負面情緒或回憶中。

◎爭吵時,請練習以「聆聽對方的心聲」為優先,不要急著說自己的意見。

◎重視自己的夢想,無論是多小的相關行動,想到了就請去做吧。

◎該生氣的時候還是可以生氣,別讓「不應該生氣」成為另一個新的束縛。

///

心靈塑造生活。執著、認同欲、掌控欲、對他人的過度期待。
如果想要平靜的心情,就要練習不生氣,要能夠不生氣,就是要有一顆平靜緩和的心。

這不是與世無爭,而是放自己一馬。

如果你還很多氣氣,這本書可以幫你消消氣

❝我不是在閱讀的書頁裡;就是在寫作的筆尖❝
#樂讀2024-68
#日更Day 38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4
🤔【推薦你讀這本書,如果你總覺得...】
1️⃣辦公室裡能力不怎麼樣的同事,為什麼感覺活得比我快樂許多...
2️⃣我明明是關心他,他還嫌我囉嗦!
3️⃣每次信誓旦旦訂下的目標,最後卻都很少達成。

🤓【我學到的3件事】
1️⃣別試圖壓抑情緒,唯一能做的是面對它,並接受事實。
本書的一大重點—保持「平常心」,指的並不是心情完全不受外界牽動,而是讓心情「恢復正常」的能力。

容易憤怒的人往往是因為對事情的期望很高,當事情沒有按計畫進行時,反應就會很激烈;但相反的,如果碰到任何事都沒有反應或不生氣,那這人不是很善於隱藏,就是麻木不仁、對事情不抱希望。

擁有平常心的人,在事情不如預期時,一開始會很吃驚,但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了解,原來如此,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他們能接受事情的發展和想像的不一樣,所以也能迅速開始思考後續該如何處理。

讓我想起在《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一書中提到,當一件壞事發生時,對「憂鬱症、思覺失調患者」及「心理健康者」2類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相同的,差別只在於前者缺乏「韌性」,復原能力慢,可能需要非常久的時間才能走出來。

2️⃣把「情緒」和「自己」分開。
情緒反應只是事情發生時的自然反應,但許多人以為情緒就代表「自己」,因此對於負面的情緒避而遠之,每當煩躁、憤怒、焦慮、悲傷、失望、憂鬱、挫敗等感覺來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

其實情緒就像大海,即使你被海浪完全吞沒、快被淹死,也沒有人會認為海浪就是你本人,你只是在浪裡漂流的人。被海浪捲走時,越是掙扎抵抗就越有可能被淹沒,同樣道理,當情緒出現的時候,如果試圖去壓抑和否定它們,這種感受就會持續得越久。

因此,不用害怕負面感受,當它們來襲時,只要接受並好好感受它們,接受現實並不容易,但面對它也是自我療癒的最佳捷徑,時間到了,它們就會乖乖離去。

3️⃣專注於「情緒」而不是「結果」。
很多人被問到夢想和目標是什麼的時候,都會回答「手段」,例如:我想要賺大錢、我想要找到一個好伴侶。但其實真正的答案應該要是:你想要抱著什麼樣的「心情」或是「感覺」去品味自己的人生。

舉例來說,想要賺大錢的人往往是期望透過錢來獲得安全感和穩定的生活,金錢只是一種工具,他們真正追求的是安全和穩定。即使賺到很多錢,如果找不到內心的平靜感,一樣會覺得不滿足;換個角度來說,如果目前已經覺得很安心且生活平穩,那就不一定要賺大錢。

如果只是不斷的用手段去實現夢想,那麼就算願望實現時,也有可能會因為和期待中的不一樣而有所失望,因此要先清楚確認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再來思考要用什麼手段達到目標。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看這可愛的封面,原本以為是雞湯類型的書籍,沒想到本書結構滿清楚的,也有提供一些實務上可以執行的方法,讀完有收穫~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