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人為什麼會自殺?從動機到行為的研究探索,溫柔而理性地全面了解自殺

79折$ 379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12/05
《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我認為這本書光是「主標題」的部分就非常引人深思。一般觀念來說會認為「我很痛苦所以我想死」,但這個標題是用另一種觀念來說明「自殺行為」,告訴我們那些自殺的人們,比誰都想要努力活下去。副標題「人為什麼會自殺?從動機到行為的研究探索,溫柔而理性地全面了解自殺」就已經很明白地告訴讀者這本書將不是單純以「傳統防治理念」來看待自殺一事。我認為《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與《自殺與靈魂》看似是很相近的心理學書籍,不過著重的地方倒是有些不一樣。《自殺與靈魂》是以「感性」以及「靈學」的方向去思考自我毀滅行為;《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則是用「理性」和「客觀」的角度來分析自殺動機。

本書的第三章節「迷思與誤解」,對於「自殺」一詞有過於主觀看法的人來說,會是很好的調和劑。像是迷思八所提到的:自殺動機的行為是尋求關注──這就是很值得討論的議題。有些想要自殺的人也許會利用社群網路或是電話的方式來告知親朋好友或是不認識的人自己想要自殺的心情,但這種把自殺情緒「公開化」的行為,其實是會讓一些人產生偏見和誤解的。有些人認為真的要去自殺的人並不會把這種心情說出來或是提前告知大家,認為對方的「公開」只是為了「尋求關注」,但這種思考觀念就會出現另一個問題──那麼對方為什麼需要這種關注呢?如果單純是需要關注的話,其實是可以把好的一面公開出來跟大家分享,不需要如此偏激地訴說自殺計畫。所以我覺得每個「自殺訊息」其實也等同於是一種「求救訊號」。不該把每一則負面訊息都當作對方想要獲得關注、想要濫用大家的同情心,這種觀念反而會害了許多真正需要幫忙的人。

我覺得《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不只適合醫療人員、自殺者遺族和精神病患家屬閱讀,對於曾經想要自殺的人來說,也會是一本很好的「治療書」。我們無法切身體會每個人的痛苦,痛苦是無法拿來比較的情懷,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去理解每一道心理傷口,溫柔地對待身旁情緒低潮的親朋好友,告訴他們:你不是一個人。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