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風暴【秘密心事版】:這本書,將引發一場史詩級的天候現象。【首刷限定燙印紀念扉】

79折$ 379
5 /5
16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6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英國的勢力於1786年進入馬來半島,1824年透過《英荷條約》瓜分到馬六甲後,再與各邦蘇丹們分別締約取得行政控制權,掌控了整個馬來半島;二戰開打後,日本計畫佔領全東南亞以吞食豐富的天然資源,其中馬來半島於1941年12月8日遭受侵襲,英軍潰敗,馬來亞進入日佔時期。

在這本小說裡,作者安排一名平凡的家庭主婦隻手顛覆馬來亞的運勢,她家庭和樂,夫妻和睦,兒女討喜,經濟無虞,究竟出於何故甘願為日本人做奸細呢?

試著分析賽瑟莉的心境,

1. 儘管丈夫同樣為英國政府工作,但那些白人官員太太始終自視甚高,她覺得不被接納、不受尊重。
2. 儘管丈夫關愛她,卻也需要她活在賢妻良母的框架中,她失去自己的聲音,自己的個性。
3. 母親從小灌輸她「身為葡萄牙人後裔,白人血統令他們值得擁有比其他人更美好的人生」,然而這點從未在她身上得到應證,委屈不甘化為她對白人的憎恨。

日本軍官藤原以商人陳賓立的身份活動,拿捏賽瑟莉的手法堪稱藝術,試探,勸誘,迅捷地找到她的軟肋,精準下刀,劃開她的表相,將裡頭那個忿恨不平的她釋放出來,為己所用。

他告訴她,日本帝國要建立一個「亞洲人的亞洲」,將他們從英國人的手中解放出來,不消說這有多符合她的心意,當她與藤原並肩作戰時,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更是襲捲而來——她可以是somebody,小看她的人可是大錯特錯——將她推至自我滿足的高峰,並且療癒種族及性別帶給她的挫敗。

▎ 這就是她一直努力想要爭取的,她想。與男人並肩而立、讓她的想法有意義,能夠帶來改變。她想像自己站在藤原身旁,聽他向天皇介紹她是日本成功推翻英國的關鍵人物,她就是那個女人,就是這個女人讓馬來亞得以加入自主自決的亞洲姊妹國行列。

藤原給予她理想,賦予她魅力,使她陷入虛妄的未來,以及愚妄的自我膨脹之中。

▎ 她懷念藤原培養出的那個她,還有在身旁所有人中,知道只有她是受啟蒙的那一個的感受。每當她被其他太太或被她自己先生瞧不起時,是這份優越感撫慰了她。她懷念當一個會在意、會在乎,一個不僅僅是她家庭與家人的延伸的女人。

小說以今昔交替的方式書寫,讓賽瑟莉十年前的意氣洋洋與現今的恐懼懊悔形成鮮明的對照,除了她的今昔視角以外,亦穿插了三個孩子的視角。當第一個孩子出事時,她忍不住心想:「來了來了,壞人有壞報,她的報應終於來了」如她所言,十年前造的業全部反映在孩子身上,對於一名母親來說,最沉痛的報復莫過於此吧。

最後有這麼一句話,

▎ 她明白了,這場戰爭的代價是純真,女孩們付出了這代價,卻不知道是為了什麼。

我覺得很有意思,兩個女孩為故事的因果律劃下句點,是母債子償,也是父債子償(反面來說,我想也是象徵藤原/大日本帝國的終結),亦有些基督教以羔羊獻祭的贖罪意味。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7/31
馬來西亞。歷史小說。縱使有《紐約時報》的書評背書,似乎還是陌生,不那麼吸引人。但陳惠珊(Vanessa Chan)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寂靜風暴》,近人,易懂,簡單的好看。故事拉到二戰當下,透過十年差的雙線敘事,講述英屬馬來亞的小鎮居民,女主角賽瑟莉,其實對亞洲國家日本的入侵具有美好幻想,幻想一個亞洲人自治的馬來亞。然而,在無法挽回的行動之後,日軍真的統治了馬來亞,但事實是日軍三年內殺的人比英軍五十年來還要多。接著像是報應,賽瑟莉的兒子亞伯不見了,小女兒茉莉則要天天要躲日軍找上門的「要姑娘」,連原本在英軍底下事業有成的丈夫高登,也變得頹廢空洞。而賽瑟莉的愛人,真正的愛人,變得像是另一個人。

歷史、戰爭小說,不是我的偏好,所以我更害怕故事寫得疏離,難投入。不過,陳惠珊的筆法組織,代入感強,細膩,不只女性,還包括對亞伯的描寫,從天真、執著、懦弱,偏向中性的少年,寫到殘酷長大成男人的複雜性。一切都是因為戰爭。戰爭中男性可不能懦弱。所以喜歡性別的觀察書寫,包括時代感。女性,賽瑟莉,能對比茉莉,而姊姊小棗更具普遍性。小棗因失去而扭曲,因扭曲而放棄自我,卻在故作鎮定的同時,找回遺忘的樣貌。男性還有,更能訴說戰爭也更簡單,日本軍官藤原會利用一切,包括自然產生的情感,來獲得權力與勝利;高登,在家庭內表現和諧,實際受權力支配而幾乎沒有存在感的丈夫與父親。

能說,戰爭中的男人一個樣,或被影響成一個樣,腦袋單純,但單純不一樣,能單純地變殘忍,也能單純地被吞沒,卻不見得是件壞事。因為戰爭恐怖,突出人性,不過有人被支配時會變得更幸福,有人變冷血後能得到更多,這是陳惠珊寫出的事實,真諷刺。但無論何者,都變成那不曾想像的自己。

完整度高,議題多,愛、間諜、性別、婚姻、國族認同、慰安婦、同性之愛、寄託、命運等等,都被融在戰爭裡頭。可是寫得絲毫不粗魯,情感勝於一切,背叛或死亡,讓它是獨特的,在內心撼動的,是個人的,更是時代的。無論是誰,想達成的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最後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被戰爭支配的一切。《寂靜風暴》是部真實的戰爭小說。

「她本認為他有改變的力量,他給了她理想,給了她目的,讓她變得更宏大,但她現在明白了,問題在於,他自己也是這麼想的:他相信是他讓她、麗娜,和她們周遭的世界變得更美好。他的妄念——以為自己是好人,一個只是在做正確之事的理想主義者——摧毀了他們所有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21
《寂靜風暴》的背景是二戰時的馬來西亞,關乎愛情、自我認同以及生存,透過不同敘事者,勾勒出既殘酷又動人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14
之前看過不少二戰相關的作品,但這卻是我第一次看到以馬來西亞為地點的故事,也是第一次閱讀以殖民地為背景的作品。

《寂靜風暴》一書分別以賽瑟莉和其子女小棗、亞伯及茉莉四個角色的視角組成了這個故事,交錯的視角安排,讓讀者更能夠看到不同角色的內心,也能夠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出發來看這段歷史。書中鮮活立體的角色、角色心境上的變化以及作者細膩的文筆,讓我深深的被帶入這個故事當中,這本書也成為我近期讀到最喜歡的故事。

「在東方這個小小的熱帶角落裡,他們被那些長得幾乎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殘忍對待。」

在閱讀這本書的前半段,其實心很痛,尤其是讀到這句話時。在過去英國殖民時期,因為種族,因為膚色,英國人與馬來西亞人處於不對等的關係中,然而,這樣的關係即便在日本人到來也沒有發生改變,甚至變得更糟。

整個故事的風暴中心—賽瑟莉的內心變化,是我認為這個故事中最精彩的地方,藤原恰好利用的便是賽瑟莉不甘屈居於家庭主婦的心態,間諜的身分給予賽瑟莉從未感受過的滿足,家庭主婦的身分也給予間諜最好的掩護,賽瑟莉深深地相信著藤原刻劃的新世界,在那個世界是人人平等,馬來西亞也能夠獨立統治自己的國家,然而,最終的現實並非如此,賽瑟莉家庭的破碎,讓賽瑟莉深深的悔恨,最後與藤原有關的人一一離開,或許也代表著這是一場塞瑟莉破碎的夢。

戰爭的殘酷、不再完整的家庭、各個角色心中留下的傷,原本以為這樣的小說看完我會感覺到很壓抑難受,但意外的在作者最後的文字反而帶給我一種平靜。

風暴來臨前大都悄無聲息的,一個舉動可能就會帶來巨大的變動,然而最後只留下風暴肆虐後的蒼涼。

更多心得:
IG: Eileen的小小書房|閱讀分享(@reading_life_since2022)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12
我最後是憋著一股氣看完故事的。
  我斟酌許久也許我不該用故事來形容它,但此時我沒有更好的說法了。

  這個家庭從母親賽瑟莉開始、大女兒小棗、大兒子亞伯、小女兒茉莉……用他們所見的視角展開了那段戰爭時代的痛苦──以及日常──還有被所有經歷過的人不願再多說的真實。
  我想這個故事對生長於台灣的我們來說也別有震撼力吧?
  學校的世界史似乎從來沒有細細說過這些與台灣相仿,在被殖民間努力活著的那些國家、土地、人。
  我一度懷疑過故事裡發生的所有精力是不是真實發生的,這是傳記嗎?是某個人的日記嗎?不然這裡的每一句話、每一顆文字怎麼都可以這麼真實地呈現那些畫面呢?

  但後來我發現,也許這就只是戰爭時代共同的悲劇而己。

  《寂靜風暴》擁有許多會吸引人的元素:戰爭、間諜、立場、人種。
  這些元素構成了所有的戰爭悲劇,被英國人殖民的馬來亞表面上平和風光,可私底下膚色、血統卻為每個人明標價碼、不可踰越;而日軍佔領馬來亞後這些膚色、語言、種族又成為倒置的罪過。
  可是這些戰爭誰真的贏了呢?勝利的輸了;失敗的又贏了。
  所有不變的只有持續在那片土地上發生,然後土地上的人都在掙扎、痛苦、死去、活著、麻木。
  戰爭的殘酷從來不只是前線裡的子彈與飛機,戰爭開始前的崩壞、入侵,戰爭之後的失去與殘破,這些才是戰爭的全部。
  這些殘酷在星火與煙硝間延續,可能燒成另一場戰爭,也可能只是把那些土地與人一起燒得一乾二淨、再不成人樣。
  不論是火場裡碎在一起的茉莉與有紀,還是被帶走進入改造營最後回到家中的亞伯,還是沉迷間諜行動以為可以獲得尊嚴與自由的賽瑟莉,還是在失去家人後成為整個家支柱搖搖欲墜的小棗……不成人樣、痛苦而難堪的他們該怎麼活下去呢?
  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裡面的所有描述都沒有浮華漂亮的修飾。每個對景物、所見所聞的描寫都是赤裸、深刻,有點令人噁心的真實,那是一種會在腦袋裡自然展開的畫面,連最微末的角落都不肯放過那些塵埃、最微小的呼吸與空氣都真實得讓我起雞皮疙瘩。
  我非常喜歡其中時間限不斷跳躍,在每個篇章開頭屬名清楚是誰的視角、是發生在什麼時間、此時的馬來亞又被誰盤踞著。這讓我更清楚這背後的變化有多無常,短短的幾年、幾個月、幾個禮拜就可以翻轉一個國家的主權,或是就可以摧毀一個五口之家。

  故事最後的結局是最大的戲劇性,但更讓我認為這是真正的人生。
  真正的人生,就是沒有邏輯的劇變。
  故事結束時,我吁出悶在胸口的氣,可是我的氣能夠嘆出來;人們停止的呼吸卻沒辦法再喘上任何一口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12
|
電子書
故事建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框架之下,描繪著一個馬來西亞家庭如何受到無情戰火的摧殘,其實身在台灣的我們,也有著同樣的歷史傷痛,但由於年代過於久遠,以至於只能在歷史課本上讀到,而如今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這段殘酷的史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現,當戰爭的威脅赤裸裸地擺在眼前時,這才驚覺和平是多麼的得來不易。

作者將故事拆解成不同視角,並將過去與現在交錯其中,以母親─賽瑟莉的視角為主軸,搭配其三名子女,彷彿讓人身歷其境般,被摧毀的不僅僅是國家與土地,還有活在這個時代的無辜靈魂,賽瑟莉的心理轉折,我認為是本作最精彩之處,描繪她甘願成為日軍間諜,一心追求在日常中感受不到的意義與刺激,一直到後來理想被戳破後,被愧疚感所折磨的落魄,她試圖彌補自己的過錯,但在這大時代的時勢下,無疑像是跳進風暴中的螞蟻,只能被吞沒。

本作還有另外一個亮點,乃作者於前言所述「我寫下由上一代傳承下來的痛苦、寫女性、母親、女兒、姊妹,以及我們所做的選擇會如何迴盪在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家庭與社群間,而且那方式常常是我們所無法預測的。我寫下我們體內是如何承載著殖民留下來的遺跡、被有毒的男人吸引、寫複雜的友誼、寫破碎的生活、寫當生存面臨威脅時對與錯也變得模糊。」以女性的視角來帶出世界觀,以不同的角度來看見時代的悲歌,讀完盡是滿腹的心痛與不捨,而更可怕的是,這些駭人聽聞的悲劇竟曾真實地發生在這世界上,也告誡著我們要好好珍惜現今的和平盛世。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12
閱讀《寂靜風暴》之前,對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歷史,除了曾是英國殖民地和二戰時被日本占領之外,其餘便是一片空白也甚少關注,第一次閱讀馬來西亞作家以二戰作為小說時空背景的作品,擴大我閱讀的視野,也對這個東南亞國家有更深的認識。
小說以女主角塞瑟莉為核心,反映馬來西亞這個多民族國家,屬於歐亞混血的族群微妙的心態,在白人面前卑屈,處處感受到白人的歧視,卻又自認為比馬來人、華人高出一等的矛盾;而在日本人的勢力逐漸近逼,最終風雲變色,作者主要刻劃的反而不是日本人展開多麼殘暴的統治,而是塞瑟莉和日本軍官暗通款曲,協助提供情報,相信日本人能給這個國家帶來獨立的新世界,即使塞瑟莉最後明白這只是謊言,她仍舊無法痛恨藤原。因為在這樣動蕩的時代,隨時都可能命在旦夕、親人離散,丈夫又無法給予她情感上的滿足,只能從藤原身上尋求欲望、尋求愛。
一個國家被誰統治過、幾時獨立……這是沒有溫度的知識,但是構成一個國家裡的每一個人,即使他們不會在歷史上留名,但是在這樣特殊的時空背景之下,他們過什麼樣的生活?他們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是最令我好奇的,也是小說作者非常用心經營的地方。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12
|
電子書
戰爭是生命中連綿不絕的暴雨,打亂了土地上所有人的人生,沖散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之所以寂靜,是為了能在這樣的生活裡繼續過下去,如同作者一開始說的:「我們的祖父母藉由不說來愛我們」,那些傷痛太過沉重當事者難以回顧,所以在靜默中等待生活治癒這些傷痛。

我一直都無法確定對於一些傷疤,應該嘗試去詢問去理解它呢?還是一起安靜的等待痛苦平息?對於自己人生的陰暗面,即使過了許多年我試著去表述時往往還是難以釐清脈絡,無法剝解當中複雜難言的情緒。那麼世代的傷痛又該如何呢?每個人的傷痛,一層層堆疊壘起巨大的牆橫亙在今昔之間,我們不能莽莽撞撞地推倒、打碎,因為即使是同一個世代、同一場戰爭的經歷者,每個人背負的歷史重量都不一樣。我們的撫慰,對於每一個倖存者都適切嗎?故事以不同人的視角去寫就,越讀下去越覺得在那樣的時代下光是維持體面、維持日常就是場掙扎。

亞伯的醉生夢死雖然惋惜擔憂卻也無法苛責,有時候太痛苦了就很希望自己可以麻痺,不要清醒,大醉一場。賽瑟莉終於有了可以實現自我價值、寄託人生的夢想卻好像成了導致身邊所有人痛苦的罪魁禍首。小棗努力撐起一個家,以自己的犧牲守護妹妹的純真無邪,卻因此不能得到妹妹的理解和配合。如此種種,令我不禁覺得:時代艱難,生活困苦,然而更困苦更艱難的是自己浮動的心靈。在麻木僵硬的肉體底下不安的、顫動著的心,反覆折磨自己的思緒,既麻木又清醒,光是心靈就足以將自己撕裂成好幾塊。

感謝作者將這樣的歷史寫出來,以足夠的筆力傳遞那個時空背景下,剛剛驅趕走一個殖民者又迎來更酷烈的殖民者那樣的絕望,往往讓我想起台灣歷史。過往在歷史課上總是草草帶過的馬來西亞歷史,繪聲繪影在文字間顯現,現在,讓我們藉由聆聽來愛我們的祖先們。也許在上一代距離當時還太近不敢觸碰,又隔了一代的我們應該是在沉澱之後、散佚之前恰恰好的時間點,嘗試讓更多人去了解那段被刻意遺忘的歷史,才有機會給予適切的安慰。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7/12
歷史寂靜緊閉,但它從來不平靜,那是一場無法破門而出的風暴,摔捲無數人的生命,內裡絞碎,卻敷上一層皮,完形的擺回原處。在家國和生命的殘垣中倖存下來,只能往前走了,怎能忘呢?只能刻意忽略了,不知道是罪還是怯的那些。豈能不讀呢?在今夏,走入賽瑟莉與藤原相濡以沫卻又形影相異的情慾、國族主義與生存掙扎中。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7/12
原來不是只有台灣被日本統治過。淺見薄識的我直到讀了這篇試讀後,才知道原來在以前馬來亞(馬來西亞獨立以前的名稱)也曾被日本短暫的統治了幾年,這些場景內容好像在以前社會或是歷史課本讀過,只是由台灣換成了馬來亞。
  女主角賽瑟莉是一個家庭主婦同時也是一名間諜,交換情報之餘也被愛清沖昏頭,選擇相信在日本的領導下會變好,殊不知這個決定讓她在之後的生活變得一團糟,不但丈夫沒了職位,自己喜歡的將軍也離開了她,賭上了一切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女人真得太傻了。
  試讀將賽瑟莉以前的記憶以倒序的方式逐一呈現出來,她與自己孩子們的呈現強烈的對比,賽瑟莉好像一直都活在過去一樣,諷刺的是,過去做間諜的豐功偉業對照到現在好像變成她的孩子去承受那個代價,故事不斷的穿插過去和現在給我一種紛亂零散的感覺,身為母親,看著這些孩子承受那些苦難,心裡其實對賽瑟莉感到厭惡,怎麼不好好振作救救自己的孩子?即使沒了間諜的身份,她仍然可以好好當家庭主婦,雖說戰爭之下,處境艱難但也不該讓孩子去承擔這一切!
  讀到中間的時候,其實大概就對這些角色有一些對應的連結,看似複雜卻好像也能了解,結局的最後,最無辜的莫過於那兩個小女孩,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人生第一個選擇也是最後一個選擇卻是生命的結局,或許其他的國民因為日本投降而感到開心,最初消失的兒子也失而復得了,但我在這個家感受不到一絲喜悅,這場戰爭和統治讓他們失去太多了,人民永遠是最無辜的。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7/12
從0到9挑出1、9、4、5,並將其貫以西元記年──「西元一九四五年」,原本看起來平凡無奇的四個數字,即由於人類對自身社會發展的歷史常識與認知及詮釋而被賦予了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寂靜風暴》中,讀者將追尋作者陳惠珊(Vanessa Chan)的文字,探看這戰爭如何切實而瑣碎對馬來亞當地生活,造成諸多不可磨滅殘破與傷痛。
.
《寂靜風暴》從「青少年男孩開始消失不見。」一句話,簡潔直白卻能立即引起讀者的關注與好奇,為什麼人會消失?人為什麼不見?青少年為什麼失蹤?諸多疑問因此相繼冒出,若要解開接二連三的疑惑,或許唯有深入這壓抑幾近窒息的寂靜風暴中心,細看賽瑟莉家一言難盡的曲折過往,如何微妙牽動馬來亞的今昔,美日對戰背後諸國角力權謀之下,無論勝敗,戰爭飛沙揚起眾多非自願的敗兵戰俘、慰安婦,還有那在無盡屈辱、飢餓、藏匿中度日而最終難免家破人亡的故事。經歷戰火洗禮的人與土地,即使將來能夠恢復如初,終究是不可能完好如初。
.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7/11
曾聽聞過日本殖民台灣種種不好的事蹟,在同樣的時空也發生在馬來亞日佔時期,當時的日軍就是帶著擴張的心情征戰四方,對人們做出慘絕人寰的行徑是上層的指示,或是人類到了一定程度的權力膨脹都會變成這副模樣。賽瑟莉兒子亞伯所受到的肉體傷害,是最直接的。

同樣的日本人,不是軍人身分的日籍老師和賽瑟莉女兒小棗之間的互動,對於故事有著平衡的作用。殖民或許是殘酷的,但在這其中還是有明亮的存在,高橋和小棗之間的情感就是殖民欺壓下迥異的存在。

亂世之下的愛情,賽瑟莉的愛情,也是故事的主因。愛情讓她變得瘋狂,而男人追求的不只是愛情,因此讓事情有了分岔。她傷透了心,仍需為了孩子堅強地撐下去,以及面對當年種下的因,隨著時間長成難以抹滅的果。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10
戰爭究竟有多遙遠? 當所有預言者用模糊的語彙,向我們形容未來戰爭的樣貌時,《寂靜風暴》帶著我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一處曾喚作馬來亞的國家,
進入了跨幅十年之久的故事裡。這裡沒有千迴百折的黑暗復仇情節,沒有007的刺激諜對諜,沒有英雄旅程般的歡樂大結局,只有以自己的執念或希望或幻滅,繼續活下去的人們,還有因戰爭離世的縷縷幽魂。

故事講述著星鎮上的一個平凡無奇的家庭,身為家長的賽瑟莉與高登,以及三個孩子:小棗、亞伯、茉莉,他們悠長的十年是一場戰爭的片段。如果將每十年算成一等分,十年就僅是人生的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看似無足輕重,但若這十年渡得驚濤駭浪,這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又何其之大 !

「橘光籠罩一切,幾乎就像落日的翻版……」這看似浪漫的文字,其實是講述二戰時期的燃燒彈,「空氣裡開始煙霧彌漫,落下的白蛋變成了橘色的火球,燒毀它們所觸碰的一切。」這就是亞伯人生中的一小段,就像是蘋果在生長期插入鋼針的實驗一般,造成了永久的傷害,就算是外表全力粉飾太平,也無法坦然地將這傷害視作人生歷練。《寂靜風暴》就像是久而不散的濃霧,輕薄地覆蓋在心上,卻又稠密到無以承受。

第二次世界大戰張揚著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的旗幟,席捲了半個地球,賽瑟莉及藤原便是相信在勝利之後,將會是亞洲人主宰一切的新亞洲時代來臨。美英軍終於以勝利結束了世界大戰,看似一切終將回歸於平靜生活,人人為戰爭結束而喘一口氣,但付出代價又何其之大。《寂靜風暴》肆虐後的蒼涼之境,讓我想向著新月乞求世界永遠和平,或是你也可以只當是一本借道於歷史的小說來看,再時時提醒自己,這只是故事啊,無須為他們落淚。
展開
劇透警告
寂靜風暴
本書作者文筆細膩寫實得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擅長描寫角色們心境上的變化,每章以角色們的視角做切換,方便了解每個人對這場戰爭的看法都不一樣,這樣更讓讀者們彷彿親身經歷一番戰爭帶來的悲劇,相信閱讀這本小說的故事一定可以讓人感到揪心不已,寂靜風暴一場無聲無息的龍捲風即將開始將我們帶入劇情之中,每當回想起這個故事便會深入刻劃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本文可能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一切起源於賽瑟莉所做的每一次行動,她對愛的瘋狂執著,為了某個男人試著當一個非常優秀的間諜,導致後面引發了不可收拾、殘忍無情的後續戰爭,她沒想到卻連同她的丈夫和孩子們通通遭殃,戰爭帶來的不過只是災難和悲劇。然而作者流暢的文筆,為這段戰爭帶來清晰可見的感觸,每當看到裡面人物的遭遇,我都覺得淚流不止、心疼和辛酸交織,男孩被俘虜當奴隸,女孩則是淪為慰安婦的下場。

每個家庭都彷彿陷入一片黑暗風暴,沒有人敢讓自己的孩子出門,然而這一切的元兇每天都陷入癲狂且自責,她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一切代價。

📝看這本小說可獲得的體悟:

⭐戰爭帶來的只有毀滅和破壞殆盡
⭐好人還是壞人的定義,取決於利益傾向哪一方
⭐執著於瘋狂的愛,將會帶來吞噬一切的威力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26
這算是我的第一本二戰文學,也是第一次閱讀有關馬來西亞的故事。《寂靜風暴》是一本關於一家人在二戰前被英國殖民和二戰時被日本佔領的故事。原本被殖民的馬來亞人期待著可以脫離前一個殖民國,但換了一個國家來佔領之後,生活反而變得更糟,甚至「被那些長得幾乎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殘忍對待」。

賽瑟莉這個角色很迷人。從英國殖民時期扮演間諜,到被日本佔領並失去兒子後不再有笑容、槁木死灰,為了保護年幼的女兒茉莉不被抓去當慰安婦,狠心地剪去茉莉的長髮,讓她穿起失蹤的哥哥的衣物以保護她。書裡描述她這兩段時期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對比性強烈,塑造出十分鮮明的角色。

必須說,這本的閱讀體驗不會太好,畢竟講述的是一般市井小民在戰時面臨的苦難,討論到的議題包含殖民、帝國主義、階級、種族、慰安婦、勞改營等等,是蠻不舒服但值得我們了解的故事。

其中一個感觸是膚色帶來的階級文化真是遍布全球的問題。不僅是在美國,遠在東亞的馬來西亞,皮膚愈白,在社會階層中愈優越。因此只要能和白人沾得上邊,不論是血統或互動關係,彷彿成了在社會階級中翻身的機會。

「高登和賽瑟莉的母親都希望他們血液中的白能取代膚色上的棕,只要他們耐心等待並服侍他們的英國主人夠久,他們的歐洲血統,無論有多稀薄,都終將被白人所認可,他們會被拔擢至馬來亞其他種族之上。」

但是被殖民者無論再怎麼努力,在帝國主義的殖民母國人民的眼中而言,仍舊是低下的被殖民者。

「但不論他們多用力洗刷皮膚,想露出底下淺色的部分、不論他們英文的母音發音有多標準、不論他們多大聲喊出自己的姓氏、不論他們多努力表現出正確的文明和教養,在那些白人帝國主義者眼中,他們依舊——低下。」

另外,看到這段覺得又心痛又衝擊。雖然一方面慶幸著自己活在 21 世紀以及女性意識和權益在不到百年的時間大幅地提升,卻也難以置信80年前,身為女性的價值居然只是孕育孩子。

「但像賽瑟莉這般平凡的女孩,即便是歐亞混血兒,出生於二十世紀初期的悶熱英國殖民地,住在有茅草屋頂的小房子裡,她還是注定要過著平淡的生活,履行所有已替她們安排好的角色——首先,做為一個女孩,她要學習所有能讓她吸引到一名好丈夫的技能;然後做為妻子,她要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並與鄰居和睦相處;然後做為母親,她要孕育並撫養適當數量的孩子,好證明自己的價值。」

書中真的有很多段很衝擊的描繪無法在此一一分享,強烈鼓勵大家一讀這本二戰文學小說,也由衷希望這世上再也不要有戰爭。

閱讀這本時也不斷讓我想起《巴別塔學院》,其中也探討了殖民文化、階級、種族等等議題。很適合跟這本一起搭配閱讀喔!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19
戰爭的時期好像不會有對錯存在,能力強大的一方都可以無情的摧殘別人,弱者沒有可以反抗的一天,所謂的自由到底還要等多久,那一天就算到來了,我還存在於此嗎?
🌪️人如果不會將心比心的替別人想,很快的大家都會再不知情的狀況下進行報復,所以當“壞人”面對該有的“制裁”時,大家沒有人會說這樣的事情是不對的。
🌪️殖民的時期,沒有人會替你們難過或是弔唁,無情的事情不斷的再發生,但是卻從來都沒有人感吭聲,彷彿一說就等於是反抗命令的一種方式。
🌪️新的殖民會帶來好的結果嗎?我想並沒有,畢竟那時候的殖民者都是冷血的,不會替任何人著想,只想著該如何擴大自己的領土,戰爭的可怕使生活變得貧乏,無辜的孩子卻看著這一切成長。
🌪️孩子的消失讓人變得恐慌,身旁的人個個都變成了敵人似的,戰爭帶來的不只是無情,也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加的遙遠。
🌪️戰爭的開端,重要的只剩下自己家人這一條路了,其他人跟事情在我們的眼裡,都只是安慰自己的事情,好險事情不是發生在我們家,好險失蹤的不是我們家的孩子。
🌪️碎掉的花瓶,就像碎掉的回憶一樣,明知道不會修復好,人也不會再回來了,還是勉強著自己把花瓶黏起來,甚至傷到了指頭流血都變得那麼的無感了,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了,我明明也是這樣覺得的。
🌪️當有人設定好你的人生狀態的時候,你就會莫名的感到緊繃,因為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對於現在擁有的一切反而覺得沒有很開心。莫名的內心想要有種衝動,或是想要放聲尖叫,這就是對於現在的生活所擁有的心情。
🌪️「哪個人不是既是好人又是壞人?」只要是為了利益,甚至為了國家好,為了可以擁有解放的一天,不應該去放棄任何的希望不是嗎?也許就是渴望這樣的自由感,不想放棄人和的可能,所以決定假裝好人的去幫助了別人,這時的壞人,是不是也不那麼的壞了?
🌪️一個人要坦白需要多大的勇氣?為了要讓人卸下層層的防備,必須要用坦白自我來讓一個人卸下心防,就因為自己有著遠大的願望,希望奪回這個被外國人奪走的一切,而此時在對方的心中漸漸的也開始描繪了不起眼的平凡未來。
🌪️消瘦、傷口,眼前看到的景象沒有一次好轉的,家人之間也開始漸漸的越來越沒落,眉頭只有越鎖越深。那深處傳來的啜泣聲,代表著多少的絕望?人與人之間也沒有了信任,都會為了自己的性命而去犧牲了他人的生命,你說的幫忙,也許跟我的幫忙是不一樣的見解。
🌪️白人都不會擁有公平的對待,而且解放軍對待白人都是殘忍無比的,戰爭的時代,誰會替他們心疼或是打抱不平呢?原本還有大好長遠的未來,現在卻是一天比一天還要像是存活在地獄,噁心、骯髒、憤怒,內心的憤怒讓自己的雙膝撐住,不要屈服於地上。
🌪️所有的愛都會變得更加的破碎,就像一開始要組成一樣,將自己破碎的靈魂交付給某人的時候,那樣破碎的自己到底還可以有多完整的面容?一旦接受這樣的自我,將會沒辦法再回頭。
🌪️戰爭對於男生跟女生來說都擁有著一樣的痛苦,女生被當作慰安婦的犧牲、男生被當作戰場的第一線。如此的荒蕪跟絕望,付出了這些代價,卻什麼也得不到,所謂的和平跟自由,對他們來說是曾經擁有過的夢想而已。

😺一場戰爭讓一個人擁有著不同的角色,一場戰爭也讓一個家庭變得支離破碎。戰爭到底可以帶給人們什麼?權威、能力、甚至只是證明自己的力量。為了這些讓原本完好的世界變得殘破不堪?戰爭的無情是我們怎樣都不想再次體會的痛苦,願這世界可以充滿著多一點的溫暖跟愛。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