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79折$ 355
5 /5
8位讀者評分
5
87%
4
13%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7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11/12
每個例證都簡要精闢,但卻令人印象深刻。每個章節都能獲得啟發和反思,對生活及世界秩序的見解很值得讀者深思。讀後得到的知識與常識,很適合在人生每個決策點好好應用與應證。
展開
user-img
4.0
|
2024/10/04
■ 提要

「習慣」是把雙面刃,它可以讓人忽略周圍無關緊要的事物,將精力集中在需要做出反應的訊息上,但同時也讓我們的感知變得遲鈍,在危機時刻錯失反應時機。


一如電視劇《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中《 A Nice Place to Visit》,罪犯亨利在死後,和善的守護天使皮普,任他予取予求,不論金錢、在賭場贏錢、美女。「我一定是在天堂。」亨利想。

但幾週後,亨利開始因無聊而失去理智。再也無法忍受的亨利懇求皮普把他搬到「另一個地方」─那個有熊熊火焰的地方。「瓦倫丁先生,你怎麼會覺得自己置身天堂?這裡就是另一個地方!」皮普說。

習慣幫助我們在眾人面前演講不再如初次般緊張,仍夠如巴菲特每日閱讀五百頁書籍,能夠培養心靈韌性面對挫折與失敗;但與此同時,他也帶來了中年危機和刻版印象。

有效克服習慣化的方法:
✓ 保持多樣性
✓ 創造力、測試性嘗試
✓ 改變規則、如瑞典更換行駛方向
✓ 適當抽離



■ 心得

Cass R. Sunstein 是位非常優秀的學者,但要閱讀他的作品可能必須要接受他在「行為經濟學」中顯而易見的事物反覆論述,闡明其主旨後,再謹慎展開他的觀點。這點在《淤泥效應》和《雜訊》的書評中都有人抱怨過,不過在《推力》時可能 Richard H. Thaler 在被迫收斂了些。
我原本有些期待 Tali Sharot 能駕馭住風格平衡。

講回習慣這件事,因為在大學、研究所時不時因為同學實驗的關係導致火災警報,進入製藥公司後新人文理組面對演習和警報聲響起可以說是兩樣情,文組感到緊張,理組卻不乏談笑風生的拿起滅火器操作。當然這不是戰文理,而是理組已經習慣每個月的警報聲。公司資深的文組同事,在面對警報時,也是老神在在,這便是習慣。
習慣有好有壞,沒有慌亂的踩踏事故是好事,但一方面也失去了對警報的警覺心,不少人甚至留在座位上,完全不理會疏散通知。

保持多樣性、多元性這點也反映於商業,日韓中近年都有爆發出毫無性別意識拍攝具「性別歧視」的廣告,但因為決策群體為男性,即便多次會議,仍未發覺不妥,因此首爾牛奶的廣告、日本奢侈品和大陸口紅名稱,引發一連串炎上事件。
這便是因為不存在發聲者,使組織陷在固有的思維中,無法變革和逐漸麻木的關鍵,而這些其實也與先前作品《淤泥效應》和《雜訊》相互關聯,足以可見作者脈絡。

推薦選個較為完整、區塊化的時間,泡上好茶,好好品味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09
🔔克服習慣化的3個方式
「習慣」的力量是把雙面刃,它可以讓人忽略周圍無關緊要的刺激,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需要做出反應的訊息上,但同時也可能讓人對風險的感知變得遲鈍,而做出對自身不利的行為。

作者提出3個有效克服習慣化的方法:

#1 改變現況
瑞典政府為了要和北歐其他國家一致,在1967年9月3日這天,將道路通行方向由靠左改為靠右行駛,一開始大家很害怕會增加交通事故發生率;但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天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因為人們擔心風險提升,反而在開車時格外小心。

#2 模擬災難
讓人體驗到負面的效果,例如藉由虛擬實境VR模擬車禍,來重新調整老練駕駛員的風險承受能力。(但最好一次就好,否則他們的恐懼也可能會習慣化)

#3 定期訓練
提醒危險是持續存在的,讓人們對相關風險有清晰的認識,例如透過分享其他人遭遇意外的故事,來引發情緒反應。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1️⃣作者很大咖,創辦了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是《推力》和《雜訊》的共同作者,也曾於歐巴馬及拜登政府內擔任要職。

2️⃣本書用許多實例故事,講述習慣化對人造成的影響,有不少刺激腦袋的知識點,讀起來也很順暢,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07
|
電子書
壞人之所以會做壞事,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認為身邊的好人不會出手干涉,所以壞事最大的源起是太多「無能」的好人。 這本書為我們解釋好人為甚麼會盲目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9/06
電影《刺激1995》中,兩位男主角安迪、瑞德對話時,一句發人深思的台詞震耳欲聾:「任何一個你不喜歡又離不開的地方,任何一種你不喜歡又擺脫不了的生活,都是監獄。」他們聊著入獄數十年的老囚犯,在出獄後因為不適應社會生活,卻已經老到無法再學習適應,最終而選擇自我了斷。

在心理學研究裡有一則『體制化症候群』,也稱為制度化症候群,意指長期生活在被剝奪自由、失去獨立性與個人責任的地方,譬如精神病院、監獄,出現了社會生存和生活技能的障礙,而後再也無法適應。廣泛來說不只是人類,包含靈長類、稍有智慧的動物都是,被盜獵者長期拘禁、收容單位過度保護而失去社會化認知、捕食的技術,在野放後不適應而導致死亡。

動物行為學家法蘭斯.德瓦爾曾經看過一隻黑猩猩的實際案例:動物保育單位找到了一隻困在籠子裡的黑猩猩。牠從出生後就被盜獵者綁走,困在非常小的狗籠裡,餵給非常差的伙食,直到牠長大都是。

保育單位將牠帶回黑猩猩保育中心,把狗籠打開,讓牠重獲自由。但黑猩猩不為所動,牠仍是躲居在籠子裡,即使把食物放在門外,牠也不敢移動半分。過了一周之後,黑猩猩願意稍微探出頭來,伸手往籠子外取食。過了大概一個月之後,牠終於能走出籠子外,在外頭玩樂一陣子之後,最終仍要躲回籠子裡。儘管外面的綠草如蔭,也沒有任何敵人,但牠仍不願意放棄籠子。

一直到三個月之後,黑猩猩才永遠地離開了狗籠。被制約的體制化症候群,導致我們失去思考能力,也無法做到馬拉松運動員川內優輝說的『現狀打破』。人類是如此,動物是如此,可悲卻歹事拖棚的婚姻是如此,從一開始懊悔到後期麻木的自我放棄也是如此。

今年七月份,時報文化出版《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一書,談論人們如何受限於習慣化,而固化自己的生活與人生。是一本在閱讀過程中,時而回首檢視自己的指南書,確認那些已然習慣化的事項、工作...而讓你難以做出改變與突破。本書作者是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塔莉.沙羅特,著有《正面思考的假象》,以及鼎鼎大名的凱斯.桑思坦,與理查.塞勒合著《推力》、與丹尼爾.康納曼及奧利維.席波尼合著《雜訊》,以及自身作品《淤泥效應》、《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從來如此便對嘛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裡寫道:「從來如此,便對嗎?」這句話遂點破了習慣化的真相。當我們思維一件事的時候,常不知覺地受限於傳統文化的規範與不知為何而來的道理。

在西元前 1500 年,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所創立的社會制度,古印度人變成了低階的種姓,而雅利安人則成為高階種姓。種姓制度的起源並非要劃分階級與人民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雅利安人的執政權與社會權力。但隨著時間推進,種姓制度變成了區分人口的高低貴賤,變成歧見與蔑視的合理理由。儘管印度歷經四次種姓制度改革,甚至是於 1947 年印度獨立,法律正式廢除種姓制度,然而,潛移默化的文化陋習卻早已深植人心,於印度社會帶來嚴重的不平等。

在華人的傳統文化裡,擁有「手指月亮會被割耳朵」的流言,小時候如果手指月亮都會挨大人罵。實際上,台灣人這類的文化語言多不勝數:吃雞腳會撕破書本、晚上吹口哨會招鬼、抖腳會撿角、用紅筆寫名字會短命、筷子拿得遠就會嫁得遠...等等。順道一提,胞妹自小拿筷子都拿得近,近到幾乎要摸到筷尖,家人常笑她會嫁給隔壁老王之類(住很近),沒想到她一嫁就嫁到澳洲去了。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在解析手指月亮禁忌時,可追溯至南宋時期,於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諸惡章〉提到「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三者被視為對神明大不敬的行為,其中的三光就是太陽、月亮與星辰。對未知的天文的盲目崇拜,在數百年後成為人們的偏誤思維──直到現在,仍會以此行為做訓誡。重點不僅是習慣化改變人們的行為,而是習慣化的形成源頭,以及人們不願理解科學的蒙昧。

牢記魯迅先生的話:從來如此,便對嗎?

#默然迫使失去突破思考

在《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書中,不難發現習慣化對思維、創意與想像力的巨大影響:當習慣化與制度隨著時間腐朽、逐漸不合時宜,遂導致凱斯.桑思坦探討的隱性『淤泥效應』,重重阻隔與制式降低了效率,原本應該做出調整與修正的地方,卻也因為習慣化、使得人們沒有以新的認知去作出革新,嘗試改革舉措。

這很符合人性,生物善於恪守常態規則,而怯於探索新的方式與模式。根據許多歷史學家指出,文明開端源自於新石器時代的到來,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有趣的是,舊石器時代距今為 250 萬年,而新石器時代距今卻為 10 萬年,歷史學家與生物學家想破頭的是:那過程中的 240 萬年,智人們沒有看過種子,豈不知果實與果樹的因果關係?其一的解釋是,儘管發現了更好的生存方式,但現存的狩獵採集生活也不錯,在還沒有必要之前,就維持著現狀吧。低估適應改變的能力,並高估做出改變的成本,致使人們服膺於現狀不願改變。

不願意改變的思維,導致制度的陳腐及淤泥效應。在清朝末期,世界列強諸國派員商談貿易,已有工業革命發展的歐美各國,在書信回返時曾寫道,中國官員個個文才甚高,卻沒有足夠的實務見識。合理地說,長達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儘管考試出人才,但實務見識卻在當官時才要新學。亦是如此,清朝在 1872 至 1875 年間派出上百位幼童前往美國留學,以求返國後對大清朝做出改革;清朝首位接觸歐美文化的是清聖祖康熙(1662年—1722年),曾有歷史學家指出,若當年康熙海納百川發展西方科技辦洋務,今日的中國將會是東方的英國。

在 1999 年大舉進入市場,成為商務人士愛用手機的 BlackBerry 黑莓手機,對用戶體驗的輕忽,改革牛步導致 2007 年 iPhone 崛起之後,逐漸地失去競爭能力,最終於 2020年停產。以當年的黑莓市值與能量,即使跟蘋果手機的腳步開發且修正,也不至於打烊結束營業;另一個做出改革與突破思維的例子是,曾經市值 2500 億美元,僅次麥當勞與可口可樂的芬蘭老牌諾基亞 (NOKIA) 呢?在跌下神壇之際作出改革與投資的諾基亞,至今有平板、筆記型電腦、數位電視、軍事通訊設備、攝影機、健康設備及『智慧型手機』。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德蕾莎姆姆曾經說過:「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我認為這句話所延伸的,不只是對人,更是思維與觀點、見識。一當停擺了思考的能力、自我審視與反思的能力,而選擇墨守習慣化、體制化,我們將失去創意、探索、突破新局的動力。我特別喜歡查理‧蒙格的一句真知灼見:「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是本值得反覆閱讀、重複思考的智慧書,有趣的是,它與《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有著一體兩面的樣貌:《一如既往》提醒要拋開過度的臆測,專注在恆常不變的事物 (當然我知道它談的是投資),而《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則提醒我們,不要深陷於恆常不變的沉默,而要審慎反覆地思考。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如何看待習慣化、耽於麻木的現實,往往更為重要且具有進步價值。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8/26
正如書名所說的:再看一遍。

重新注意和欣賞我們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事物。

即使是再美好的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失去光彩;不好的事物也是如此,我們會逐漸習慣,甚至對此視而不見。

於是我們不再注意生活中最美妙的事物;也習慣了糟糕的環境,對自己的不當行為漠不關心、對不平等視而不見,也比過往更容易相信錯誤的資訊。

是什麼使我們變成了如此?該如何打破?

...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對於重複和熟悉的事物會逐漸失去敏感性,也就是所謂的「#習慣化」現象。

當我們長時間處於相同的環境、行為,以及接收重複訊息時,大腦就會自動過濾掉這些重複的刺激,以節省能量和資源。

要打破這種習慣化,可以採取以下幾個建議:

一|#改變環境:嘗試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或休息,重新佈置你的工作空間或家居環境,這樣可以讓你重新注意到周圍的事物。

二|#改變規則:設定新的個人或職涯目標、嘗試新的工作流程,藉此激發你的興趣和動力。

三|#改變互動:與不同的人交流,嘗試新的社交活動,改變與家人、朋友之間的互動方式,有助於打破日常的單調,帶來新的視角。

四|#想像改變:即使沒有做出實際的改變,單純想像改變的模樣也能幫你從新的角度看待事物。

五|#反思冥想:定期自我反思和冥想,向內看可以幫你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環境,找出需要改變的地方。

六|#持續學習: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知識和技能,本身就能帶來改變,同時也能保持大腦活躍,避免陷入習慣化的陷阱。

透過這些建議,能使我們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敏感性,重新發現和欣賞那些被忽視的美好事物,並且更清晰地識別和改進不好的事物。

也能夠過上更有意義和滿足的生活。

...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意識到習慣化是把雙面刃。

無論是好習慣、不好的習慣,都會伴隨著僵化的問題,或者說邊際效應愈來愈少。

比方說,每天閱讀兩小時能讓我持續獲得養份,但也可能在過程中習慣化的用某種方式消化、用特定視角來理解,會不會就因此忽略了某些東西?

我是在思考?還是在重組自己的偏見?

又該如何覺察或察覺到自己正在受到習慣化的影響?這個影響又是什麼?

每天或定期反思,或許是個可行做法。至少對我是管用的,但有沒有可能反思本身也流於習慣化呢?又該如何擺脫?這個思考的過程挺有趣的。

對你來說,又有哪些擺脫習慣化的做法呢?
展開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法學家,
凱斯與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合著的《推力》、
與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及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合著《雜訊》
他得到挪威政府頒發的霍爾堡獎(Holberg Prize),被視為人文學科的諾貝爾獎;
Tali Sharot(塔莉.沙羅特)同時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與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曾出版《正面思考的假象》。

此書揭開習慣化是如何影響個人和群體。
週一讓我們興奮的事物,到週五就會變得無聊。
因為我們習慣化(Habituate)了,
我們對重複刺激的反應越來越少。
習慣化的意思是不再那麼注意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為了再次感受到歡愉,
我們需要去習慣化(Dishabituate),
當我們開始去習慣化,
遠離它一段時間,
讓那些我們不再感覺到或注意的事物,
又能夠恢復驚奇感。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如果我們偶爾經歷它們,
就會引發一陣歡愉。
可是當那些經歷變得頻繁,
它們就不再產生真正的歡愉。
取而代之的是舒適感。
財富尤其會把刺激變成美好但乏味的舒適。

萬維鋼在《精英日課》提到「習慣化」有這些特點,
第一個:再好的東西,
我們也會因會習慣而覺得厭煩。

第二個:歡愉來自於慾望的不完全和間歇性滿足。

我們必須記取這些教訓,
當我們預料到自己會習慣化,
對改變人生的經驗很重要。
我們每一天都會因為忽略了習慣化的力量,
而做出一些可能導致更多痛苦和更少快樂的選擇。

有意思的是,
作者提到許多人為了體驗多樣性而犧牲意義和快樂,
因為這些人認為多樣化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
而多樣性會增加對生活美好的感知。

第一章教我們如何讓情感保溫、延長火花。
當我們對伴侶感到不了解、不熟悉時,
或者分開又再度團聚時,
會保持興奮。
為了避免不平凡變成平凡,
需要減少在一起的時間,
適度增加分離的時間。

第三章討論社群媒體,
臉書用戶不用臉書會更快樂,
因退出平台後,
人們平均每天獲得約一小時的時間,
可以把新得到的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

第五章討論創造力的部分對我來說蠻重要的,
變化會提升創造性思考,
習慣化則減少創造性思考。
書中提到一個實驗,
人開始走路後不久和坐下後不久,
創造力會顯著提升。
改變本身可能會提升創造性思考。

我之前都是坐在板凳上寫稿,
常常寫得腰酸背痛,
後來才改坐較高的椅子。
我計算過週末時最多一天能寫七千字,
希望有天能像倪匡一樣,
透過去習慣化和做一些小改變,
給予大腦新的刺激,
達到一天寫兩萬字的產量。

你把第十二章講納粹的部分換成共產黨,
一樣成立。
關心台灣未來的人民都該看看,
如果我們不做出改變,
自由的喪失、
民主的瓦解、
被共產黨統治是遲早的事,
戰爭從來沒停止過。

當恐怖的惡行以很小的方式開始,
並逐漸增加時,
它們引起較弱的情緒反應,
較少的抗拒,
更容易被接受。
因此讓越來越大的恐怖在光天化日之下上演。

台灣人民越早認知到這個現象,
可使更多人預見即將發生之事,
並即時採取行動。

已離任的(AIT)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受紐約時報訪問時建議台灣,「別對中國的挑釁措辭和行動驚慌失措,但也別對這些風險麻木(Avoid panic about China’s combative language and moves, but don’t grow numb to the risks.)

共產黨的每一個行為都比上一個更糟糕,
但只是糟糕一點點......

如果整個政權最後一次也是最嚴重的行動,
直接發生在第一次也是最小的行動之後,
成千上萬、數以百萬計的人都會感到震驚......

但情況不是這樣發生的,
中間有數百個小步驟,
有些難以察覺,
每一個步驟都讓你做好對下一個步驟的準備,
以免你覺得震驚。
步驟C不比步驟B更糟糕多少,
而且如果你在步驟B時沒有表明立場,
為何要在步驟C時挺身而出?
步驟D也以此類推。

納粹就是在步驟D屠殺數百萬人,
不過種族滅絕並非在步驟D開始,
而是早在步驟A就開始了。

在事件持續、頻繁發生或者變化很緩慢時,
就會出現習慣化。

習慣化、恐懼、自私、分心、困惑、個人無能為力的感受,
使可怕的事情成為可能。

這不僅解釋中共和舔中政權為何如此囂張,
也能說明民主的瓦解與自由的喪失。

透過了解習慣化,
以及有意識地對某些狀況去習慣化,
我們能持續在生命中發現驚奇、感到快樂、避開風險與盲點。
希望這本書能讓你時時容光煥發。

猜你喜歡:
1.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善用人的不理性,一次改變千萬人. 先覺
2.影響他人購買、投票與決策的6大成功關鍵:哈佛、史丹福學者教你運用黏性法則,達成你的目標!柿子文化
3.人性賽局:哈佛大學最重要的行為經濟學課,驚人「隱藏賽局」完美解釋非理性行為. 三采
4.掌握人的煩惱就大賣!惡魔行為經濟學:驅動風潮熱銷現象令消費者心動的40條行動法則. 新樂園
5.設計幸福: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實現理想人生的務實思維. 今周刊
6.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先覺
7.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 天下文化
8.漫畫行為經濟學 不理性錯了嗎?:為什麼總是忍不住湊免運?23堂讓你不再吃虧的思考啟發課. 大塊文化
9.一定要懂的行為經濟學:洞悉衝動購物、跟風投資、網路沉迷的心理,掌握深層消費關鍵. 台灣東販
10.推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終極增訂版】時報出版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