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KIT研究團隊)

79折$ 284
5 /5
2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10/05
劇透警告
台灣未來
專業團隊努力n年所研究出的孩子各種行為,訪談幼兒、父母及老師,各種面相針對問題研發出台灣幼童的量表,讓發展遲緩的兒童能夠更早發現,提早進入早療系統,讓孩子得到更多幸福。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14
時常聽到有些家長對於教養書籍總是有些排斥,並且認為那都是西方國家的教養法,不符合東方文化的國情,於是繼續沿用傳統的教養方式,殊不知整個大環境早已劇烈變化,而長大成人之後的心理問題也深受童年時期主要照顧者的影響,所以正視早期教育及兒童發展是當務之急。

在拿到《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這本書之前,我並不知道有KIT這個研究機構,全名為「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ds in Taiw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透過全台的問卷調查及個別查訪而建置的幼兒發展資料庫,除了提供給家長、學校老師、托育人員參考之外,也為政府研擬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台灣零到三歲幼兒的托育時數遠高於歐美國家,也同時反映了女性就業人數的攀升,這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於托育服務有著高度的依賴,但也必須重視與孩子之間互動頻率仍須提升的事實。

比較令我感到遺憾的是台灣的家長每天唸書給孩子聽的比例並不高。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每週唸書給孩子聽達七次以上的人數比例在一歲前不到10%,一歲到五歲間各年齡層也都不到兩成,一歲到五歲間,從未或幾乎不唸書給孩子聽的人數比例也還有三成上下。原本我以為家長閱讀比例極低已是常態,但沒想到近年來強調親子共讀重要性的結果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關於體罰的問題,不意外地仍是許多家長慣用的教養方式,或許是過去「不打不成器」的觀念根深蒂固,也可能是父母本身從小就是被打到大的,所以誤把體罰當成關愛,而繼續沿用到下一代身上。事實上,在研究報告顯示,父母給幼兒的溫暖回應越多,孩子的社會與情緒能力越佳,而越常打孩子,孩子越容易生氣和發脾氣。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展現出有禮、聰明、具有勇氣的樣貌,但或許可以從龐大的資料庫中去釐清教養的盲點,比如我們自認為買了許多輔助教材或讓孩子去上才藝班就算是有心教養,但真正有品質且能獲得親子關係良善循環的始終是大量的陪伴且高頻率的回應孩子,不僅能讓孩子擁有安全感依附,在語言能力及情緒表現上都能表現更卓越與穩定。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內心充滿感激,也很高興台灣終於有屬於自己的幼兒發展研究資料庫,希望透過這些研究可以讓我們了解養育孩子需要關注哪些重點,也同時去思考目前的教養方式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以我個人而言,研究指出養育過敏兒的家庭特別辛苦,但至少目前來說並沒有顯示過敏兒的各項發展能力有較差的情況,這我稍微放下了心中大石。但書中提到仍需要多多關心過敏兒家庭需要更多人手一同協助,尤其母親的心理壓力更需要被同理。

非常推薦所有養育學齡前孩童的父母閱讀,也希望透過這些研究報告,讓台灣未來的主人翁能生活在更友善的家庭環境,進而更易於適應校園及社會。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