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天才—黃土水(「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二彈!)

79折$ 363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這是大塊「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二彈,
第一彈是《兩撇喙鬚醫生—賴和》,
也非常精采,兩本書以完全不同的手法呈現,
不同的藝術手法,卻帶來相同動人的情感。

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
在於它選擇以拼貼藝術的呈現整個故事。
我猜想這與黃土水的藝術歷程有深刻的呼應,
在那個充滿變動與矛盾的時代,
這位懷抱藝術夢想的臺灣青年,
必須在東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激盪中,
找尋屬於自己的創作語言。
拼貼藝術正好反映這種文化的交織與融合——
不同的色塊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元素,
線條的交錯則暗示著思想的碰撞與融合。

💛按照慣例,從封面來看:
封面的設計是全書的點睛之筆,
黃土水高舉雕刻工具的身影,
在紅、藍、綠三色交織的背景中,
散發著一種無法忽視的力量。
奪目的紅色,象徵藝術家永不熄滅的熱情,
更暗示他在藝術創作上的突破與創新;
清冷的藍色像是理性的沉澱,
沉穩的綠色則流露出對土地的情感。
這些看似簡單的色彩組合,
像是整本書視覺主題的預告,
暗示一位藝術家在不同文化間的游移與探索。

💛先從扉頁開始:
以淡雅的綠色為底的版面,
保留歷史文獻的質感,
更展現出現代設計的美學。
每一件作品的呈現方式都各具特色,
從線條的流暢到留白的運用,
都在詮釋著黃土水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
完美幫助讀者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來看看內頁:
黃土水從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
開啟了教學生涯,
但總督府民政長官覺得他應該持續做雕刻家。
在這一頁,巨大雕像與渺小創作者形成對比,
畫面中的藝術家雖然身形嬌小,
但高舉的雕刻工具卻充滿了力量,
暗示著藝術創作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侷限。


後來,黃土水到日本持續對藝術的深造,
他在東京美術學校求學的期間,
但日本人卻有點瞧不起他,
這讓黃土水覺得身為臺灣人應該做點什麼?
他開始思考:什麼是臺灣?什麼能代表臺灣?

他創作了〈蕃童〉,
並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是當代藝術家莫大的光榮。
〈蕃童〉的創作靈感來自臺灣原住民文化,
「蕃」在日治時期指稱臺灣的原住民族群,
「童」則代表年幼的孩子,
黃土水在作品中呈現原住民小男孩的形象,
小男孩神情自然、天真,充滿原始的活力,
結合西洋雕塑技法和臺灣本土文化元素。

黃土水運用西方雕塑的解剖學知識,
將肌肉和動作表現得栩栩如生,
同時,在小男孩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態中,
融入獨特的臺灣氣息,
這使得〈蕃童〉既具有西洋雕塑的技術力量,
又充滿東方文化的內在精神。

這反映出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覺,
他在接受日本現代藝術教育的同時,
並沒有忽略自己身為臺灣人的身分。
他試圖用學到的技法來展現臺灣本土的故事,
這是在異文化中尋找自我的藝術探索之旅。
與此同時,這件作品也讓黃土水這三個字,
在臺灣聲名大噪,更讓臺灣人理解藝術帶來的感動。


💛在這一頁裡,
我們看到得獎沒有使黃土水停下腳步,
第二年,他創作了〈甘露水〉。
這件作品依舊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
作品名稱來自佛教的「甘露水」,
象徵著慈悲與救贖。
這件作品描繪一位女性,頭部仰起、眼睛微閉,
彷彿正在接受「甘露水」的潤澤,
展現出一種祥和與自信的神情。
她的身材比例並非西方的「九頭身」理想,
而是具有東方特質的豐滿、婉約與親切,
充滿力量與希望,
這使得〈甘露水〉既有西方雕塑的寫實性,
更表達出東方女性的溫柔和堅定。

💛此外,
延續上一彈的驚喜是「臺灣日日新報」,
這不只是一份普通的贈品,
而是一件充滿巧思的創作。
從紙張、排版到印刷,
讓我展開這份特製報紙時,
彷彿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感受到一個世紀前的藝術氛圍。
報紙中的黑白照片、手繪肖像,
以及「寂寞的天才」的標題,
都在訴說著一位藝術家既傳奇又帶有幾分悲憾的一生。

這本書不僅記錄一位藝術家的生平,
更述說藝術在文化衝突與融合中找到出口。
透過精心的視覺設計,
我們看到了一個世紀前的藝術家,
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激盪中,
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

💛隨著〈甘露水〉作品的重新面世,
和這本作品的出現,
我們發現黃土水的故事並未隨著時間消逝。
他的藝術精神依然鮮活的存在於我們的時代,
在當代藝術家面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挑戰時,
黃土水的經驗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也讓我們得知藝術如何能夠跨越時空,
持續與人對話。

這正是這本書最珍貴的價值——
讓我們明白,真正的藝術永遠不會寂寞,
因為它總能在不同的時代,找到新的共鳴。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