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書衣版) (電子書)

85折$ 178
5 /5
44位讀者評分
5
80%
4
14%
3
4%
2
0%
1
2%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4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我的第一本吳曉樂。在讀之前是先看了電視劇,算無感 😂 讀了書後,發現電視劇版也太獵奇了吧?XDD

老實說讀這本書的感覺很複雜,因為我完全可在裡面看見自己母親的影子,不過同時又能理解母親的作為是出自於她兒時環境所造就的價值觀。不管那背後是難以達成期待的自卑還是壓力,每次想到都覺得很可憐又無能為力。她就是當初沒照自己的意願走過,所以現在只能把期待加諸於下一代。

真的很百感交集,因為在這樣的教育下,小孩是最無辜可憐的,但母親又何嘗不是QQ ( 當然要聲明:語言或肢體暴力是絕對錯誤的,只是這樣的現況就是令人難過 )聽說吳寫完這本書時,有被一些網民抨擊。好像可以理解被抨擊的點,不過,我想能有作者把這樣的社會現象寫出來,終究是好事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0/03
|
電子書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不禁想著,如果⋯今天我沒先走過自我認同的過程讓自己的靈魂體都變健康,如果⋯我沒學會用正確的眼光看我的孩子,如果⋯
我不敢想像如果我自己也成為書裡面的父母⋯
我自己也是打罵教育長大的小孩,只不過不是我的父母,而是數學補習班老師。
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努力讀書,但成績就只能在中上左右。尤其是數學科,我不討厭數學,但我害怕數學補習班的老師,每次小考不到80分就一分一下的夢靨揮之不去。
高中之後沒有補習班的打壓了,我做夢都沒想到高二某次段考數學居然考了95分,全班最高分!
原來不是我數學不好,是因為我不再害怕。
成為媽媽之後,我堅信愛裡沒有懼怕,因為懼怕含著刑罰。
比起打罵,我更加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值得用讚美、鼓勵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8/22
我曾經以為可以挑戰父母的權威、捍衛自己的選擇、替自己的決定負責是理所當然的事,卻在聽過許多人的故事及接觸更多書籍中得知,原來多數的孩子都成長於「生不由己」的家庭環境而感到痛苦不堪。

最令孩子感到難受的事情肯定有「學業」這一項,在日益繁重的課業壓力之下,即便沒有師長及父母的催逼都感到喘不過氣,更遑論要背負父母投射在自身的期待,更是讓親子關係如斷崖式墜落。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作者吳曉樂擔任家教老師的真實見證,揭開了孩子在課業壓力背後所深藏的可能是父母長年以來的傷痛,無論是童年的遺憾或是婚姻的角力,孩子一下子化身為擋箭牌,也一下子成為自我滿足的商品,許多的「以愛之名」都來自於內心的匱乏,進而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學業成績」自然成為了最需要重視的一環,遠遠比親子關係來得更加重要,殊不知任何關係的連結都必須建立在彼此感覺良好之上才可能化解。

「我不禁想念起冷戰的時刻,那時,我是自由的。」

這是作者描述與母親因為課業問題而冷戰又和好的真實心聲,很矛盾卻又如此真實。

很多親子關係不只是界限模糊,甚至嚴重越界而讓誤以為緊密的關係成為了羈絆與衝突,或根本在薄弱的信任基礎下去要求小孩符合自己的期待,完全把小孩當成自己的囊中物,卻又義正嚴辭地表示自己在替小孩鋪路及承擔責任。

相信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但「考試」這件事卻猶如緊箍咒般深深地牽引著許多父母的心,擔心孩子的學習狀況影響未來的發展,其實是窄化了理應寬廣的人生想像。

你也是考試制度下的犧牲者嗎?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去思考關於愛的本質是有條件的嗎?培養了一個成就非凡的孩子,卻失去了美好的親子關係,當真值得嗎?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3/17
先是看過節目才接觸書
書中所述人物的遭遇真的挺發人深省
讀書學習的目的為何
為了成績? 還是為了社會地位?或者...
身為一個教育者
能讓學生學習到成績數字外的經驗
應該才是教育的目的
而如何讓大環境的思維隨之改變
可能是需要多年的努力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9/23
相信很多人看過公視單元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一部血淋淋的教育現場,劇中呈現的魔幻寫實很撼動人心,讓人不敢直視。

當然有另一個選擇,電視原改編自同名小說,書可是溫和多了,兩者互不抵觸,這本書連孩子也看得頗有心得。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7/26
從小一開始直至大四畢業,台灣孩子總計會有十六年的學習生活,在這十六年裡他們會花大部分的時間急切的奔赴同一個目的地——排名的前段班。他們跟隨著父母、師長以及社會的焦慮和期望,背誦英文單字、理解數理公式,在這之中他們還需眼明心亮觀察同儕之間的話題和氛圍,使自己不至掉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書裡提到很多次,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卻有相同的焦慮:和別人不一樣。
然而,在汲汲營營於成為品學兼優的菁英學生之前,我們有問過這個孩子:「你真正關心的是什麼?」、「你對什麼最有熱情?」
於是,除了國英數之外的非體制學科,師長們通通視之為洪水猛獸抑或只是加分的工具與手段。當我們在焦慮著:學美術沒用、喜歡打籃球沒用、啃小說浪費時間的時候,我們似乎忘了在這些領域裡仍然有著金礦等待著我們自己挖掘。
親子關係總是容易在這十六年間慢慢破裂,為什麼呢?
前幾年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不小的話題。瞬時,童年創傷的話題甚囂塵上,它不像是橫空出世的猴孫,蓄勢待發的要大鬧這個幾百年來都慣以權威和威嚴的社會天庭。而比較像是被綁縛在地下暗室裡飽經折磨的,從幼女苦熬到成年的女性,終於得見天日後的一次性爆發。
電視劇上映的時候我不敢看,雖然存在片單許久,始終沒有勇氣。這齣電視劇出自吳曉樂的同名原著,開始翻閱,數度差點要看不下去。
『他的肩膀很快地拱起來,背部連動地微彎成弓形,他的臉側向與我背反的方向。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近乎反射。我緊張地問:「怎麼了嗎?」「我以為妳會打我。」』
尤其在吳曉樂開始述說這些她親眼所見的一個家庭最幽微的秘密之前,前言是紀伯倫的《先知‧論孩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像造物者終於痛心疾首的板著面孔,以接近冰冷的語調斥責這個社會。
是的,當故事越看越多你會發現,這些遭致孩子們受到傷害的父母,同時也是非常痛苦的受害者。變成怪物的不是父母,是以權威打造起來的這個社會。
而信奉權威的我們,就像是信奉著怪物的盲目的信徒。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8/01
母愛,有時候是可怕的,有時候是可愛的,到底為什麼這麼多的母親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這樣的不堪?
作者將許多母親的姿態刻劃的淋漓盡致,而他們的孩子們,什麼時候才可以得到尊重與信任呢?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07
劇透警告
相較於電視劇的科幻風格,本書是從一個家教的度呈現現實的故事。除了其他評論寫到的應試教育問題外,還有一些幾近控制狂的父母跟子女之間的衝突。

考試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作法?如果不是學教育的,可能很多人都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從做中學,但等到他們發現走冤枉路時,往往要花更多時間和心力去彌補,補不補得回來還很難說。

最後想說的是,很佩服作者的母親,能在台灣的體制下,尊重孩子,給孩子開放的發展空間,這不也是很多人送小孩讀私校、出國當小留學生,或者讀外僑學校的原因嗎?可是作者一路升學都是在台灣的學校,也一樣上了台大。可見要讓孩子均衡發展,在台灣也一樣可以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10
請老師一定要繼續寫書!!好喜歡裡面的故事、意義、鋪陳等。

看的見台灣教育的可改之處卻不長篇大論

也看見父母、孩子的渴望等掙扎、相碰相傷...

電視劇也好、書也好,一定一定要來看看

會心有戚戚焉!!!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15
|
電子書
現今臺灣的教育體制注重成績與升學,不免扼殺許多年輕學子的「非正統」夢想,只能循規蹈矩地步上已經鋪好的道路。作者將她觀察到的現象收錄進書中,令人反思現在的我們究竟能做什麼改變。
展開
user-img
4.0
|
2020/09/10
身為一個母親,也是升學制度上來的學生來看確實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升學體制上的殘缺,唯有讀書高的壓力。
或許書中的管教方式不對,但覺得在學生以及社會資源的輔助下,應該要讓同樣問題的學生學習正確的溝通方式或學求解決之道,其實在讀完這本書後比較在乎的是,受傷的孩子最後的心理問題。
雖然嘴巴上不求小孩的成績頂上,自己在社會上苟延殘喘的打滾多年,看到的一定比孩子多,最希望的是不輸在起跑點上,至少未來的人生能過的去。
書中是一種社會的現實,在許多國家下也未必沒有這類的問題存在,就算出書了,那誰來解決根本問題?值得思考。
展開
很喜歡吳曉樂的文字,她將與學生相處過程中,對於教育的質疑書寫成一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每一段故事既讓人心痛又覺得真實,想請問父母到底成績對你們來說,是條件還是基本還是你們的面子呢?這是一本每個為人父母都該要研讀的書,好好思考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真有你們想像的如此單純。
展開
【以愛為名的劊子手】

前陣子公共電視和netflix網路評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十分火熱,最近我才因為在搜尋親子相關議題的書籍時重新研讀了一下這部影集及原著。比較好奇的是,與我童年的台大法律系高材生,她在社會所站的發言位置及思考角度。

我想,應該不會有人懷疑自己為什麼要努力進入台灣大學,或者不說台灣大學,我們也可以重新去思考,世界百大名校在台灣的就業市場如何火熱的事情,如果你不是那種靠著自己努力背著龐大學貸、還找不到自己所愛的工作,或者還在還債中的漂流青年,我們可以將框架放大到整個社會所期待價值觀。當我們每個成績都近乎完美,而這個社會完全卻完全不在乎時?

有人認為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我好奇這世界到底甚麼能夠代表?或者甚麼才能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理想的愛情伴侶?

我很慶幸,但我同時也很矛盾厭惡必須靠自己的努力,才能進入國立菁英大學念書,但同時我也很厭惡因為家裡資源不足,沒有辦法讓我爭取更好的競爭力。當那些正在享受眾多資源的菁英安然蹲坐在補習班享受幾十萬的英語,甚至是第二外語補習費、才藝班的同時,我必須浪費時間去餐飲業打工,而沒有時間跟金錢可以投資自己,我甚至連國立大學的學費都付不出來。
那些能夠在台灣大學念書的資優生,有多少不是也享受了許多的社會資源及家裡豐厚的經濟基礎呢?

當這個國家或者是職場的高層老闆在要求國際觀、世界觀的同時,他們有多餘的金錢將孩子們送出台灣去學習外語或去隨意旅行,而我們仍舊困在鬼島領那22k都不到的低薪。

我完全可以理解富人希望孩子能繼續壟斷社會資源的心態,也完全可以理解窮人對於孩子放牛吃草,任其自生自滅的心態,但難道整個社會都沒辦法可以取得一個平衡點嗎?
沒有人會怪這個體制、怪這個社會,我們就只能回去怪父母?
展開
user-img
4.0
|
2020/04/23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A-

來自一位家教多年的經驗,紀錄著9個家庭的真實故事,父母殷殷切切的期盼,成了孩子一輩子沈重的負荷了,書中的9個小孩子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色,沒有一個簡單又快樂的童年,心中都有一個陰暗的小世界,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在眼前上演著,如此真實,真實到我胸口感到抑鬱。

父母的我都是為你好、父母的比較心態、父母的漠不關心,讓孩子對於父母從應該的依賴安心轉而成了討好或是逃避,世界上父母本應是孩子最親密的家人,怎麼成了孩子厭惡、害怕的源頭。

還記得,中中剛出生時,我異想天開的以為他是一張白紙,我只要好好的知道我的目標並且按照步調,中中一定可以很好,這一切在2歲他還無法完整的說出4個單詞時徹底破滅,我發現父母的期待跟小孩的各別狀況真的差距太大了,我感謝上天讓自己有機會可以退後一步,學習陪伴與等待,讓自己放下那些驕傲跟荒謬的期待與規劃。

現在的自己,我喜歡看著中中晴晴對於書本的喜愛,看到他們對於新事物的好奇我喜悅著,我試著去欣賞著他們不同的個性以及特質。

當媽媽真的不容易,學習當媽媽一切從有孩子後開始,每一個母親都希望當一個稱職的好媽媽,無形之中我相信不少的媽媽都給了自己相當大的壓力,要求自己做好一個後盾,找到這中間最舒服的點,我想是一輩子的功課吧。

Idea:
1.父母的言行態度,隨時隨地都在影響小孩子的每一個動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態度所影響。
2.小孩不是滿足家長慾望、想像的容器,或者是載體。他不是黏土,任由家長恣意妄為地往自己喜愛的方向捏來揉去。

Action:
當孩子的助力


#書單
#推薦書單
#好書推薦
#閱讀
#閱讀心得
#教養推薦書單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reading
#book
#bookstagram
#books
#booklover
展開
user-img
4.0
|
2019/11/20
當被賦予父母這個頭銜時
難免會依過去的成長經驗
引領孩子面對他們的未來
幸運的話,可以成功複製美好
不幸的話,會錯失無限的可能
一名家教在七年授課間
對學生家庭的貼近觀察
九篇考試制度下的故事
都有倒吸一口氣的震憾
用力過度的角色扮演
捆綁太緊的親子關係
留在孩子心裡的痛點
承載著家長深重的愛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8/15
喜歡作者對於每段故事的尊重,且一個故事中常有對同個角色的不同面向描述,這也時常提醒我,看待一件事情或一個人時,不能只從單一角度、單一立場去想,因為每件事、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有多元因素影響著的。
作者對書中每個學生和家庭的用心和反思,讓人感動。
展開
user-img
4.0
|
2019/08/14
......吳曉樂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將她在當長期擔任家教時看到的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以散文方式一篇又一篇寫來,說是短篇小說也可,多少篇文章就有多少個可能正在受苦的孩子......

大部分的小孩,注定一生和父或母叛逆糾葛或平安相處一輩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寫了最極端的幾個故事。......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5/1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吳曉樂
看完了公視的電視劇後,就很想看看原著,此書太難排,因此購入。我的書衣是電視劇照,女兒覺得很恐怖,所以索性拿掉書衣,封面三隻層層疊疊的大象🐘,說的就是升學的壓力吧,最下面那隻小象最無辜!

我不敢高呼成績不重要,因為被一位家長厲聲質問過,甚至來學校興師問罪
「你這樣的想法如何讓我孩子上武陵?」「85分這種分數能看嗎?孩子還竟然回嘴說你說成績不重要,過程比較重要!」

說真的,當下我是很想說「這位媽媽,我們才小四!」不過學校主任沒給我機會,因為主任太強大,直接糾正媽媽的想法。
我是在想,成績是很重要啦!但讓一隻魚去爬樹,難道就很藝術?滿分的背後到底代表的孩子的求學熱忱,還是慘白的童年?
國中時,我的父親從不為排名打我。記得國一第一次段考平均90.5,排名是班上倒數第五名,父親看完我的平均搖搖頭說:「讀得這麼認真,考得也理想,還是倒數,你們班同學很強,你自己要認真一點。」至此,我的成績單父親都不看,簽名都交給我。也許是這樣對我的肯定,我一路求學都很順遂,甚至連大考都很幸運,是個考運亨通的人。而在這樣的肯定下,我越讀越認真,越讀越快樂,至今仍沒終止學習、閱讀。

愛學習的我,真的很感謝從沒否定我的父親、交代母親不可因成績打我們的外公(我知道我媽忍得很辛苦!)也感謝自己,沒有成為書中那讓孩子挫折、害怕的父母。推薦此書給任何一位孩子在就讀的媽媽,期望我們都不要成為作者筆下的母親。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5/01
我知道做父母的難免都會對自己的兒女有所期望,所以對他們會有很多要求,也會讓他們上很多的課程,這些做法他們都覺得是為我們好,但卻忽略了小孩自己的想法,有時家長為我們規劃的求學計畫,對我們的要求,往往是因為對自己的童年有所遺憾,所以希望自己的兒女可以替他們完成,或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這並不能怪他們,但應該先跟我們好好溝通而不是直接做。我們得我很幸福,因為我們家的教學方式較自由,所以家人對課業不會有太多的要求,因為他們覺得學會比較重要,而非分數,所以我從來沒有請過家教,也沒補習。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它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作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節錄自紀伯倫《先知,論孩子》,如果你真的很愛自己的孩子,也對他有很高的期望,請與他好好的溝通,是時候要學會放手。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