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 (電子書)

248
4.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19/01/10
如果沒有看過「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我大概一輩子都會認為藥妝店裡的藥師,就是穿著醫師服賣保健食品的業務員,而街頭巷尾常看到的藥局,則是購買OK蹦、牙膏牙刷等醫療清潔用品的特殊商店。如果你對「原廠藥」,「學名藥」,「處方簽」這些名詞非常陌生,或許能讀讀這本好書。

王惠珀教授用她淺顯簡白的文字,帶領讀者認識藥師在醫療體系中應該扮演的角色。醫師是治病的專家,而藥師是藥物作用的專家,看病吃藥原本應該由兩類專家通力合作,替病人的健康把關。但台灣社會長期以來獨尊醫師,讓藥師角色淪為撿藥包藥的藥劑師,無法擔任病人和藥物之間監督的守門員。讓病人處於潛在的用藥風險中(體質和藥物不合、中藥西藥混著吃、重複服用同藥效的藥物),也難怪台灣洗腎人口為世界第一。

表層問題肯定是底層結構所造成,醫藥體系無法分家的情況,歸納原因就是利益問題。藥事費佔醫療費用相當大的比重,也佔了健保支出的25%。藥品市場在醫療產業是眾所皆知的大金礦,買藥賣藥之間的價差,更是大型醫院獲利的主要來源。也就形成了醫院不可能放掉賣出藥品的權利,「以藥養醫」策略讓醫療體系得以有穩定收益。

理想的教育形式,理應朝向全人教育,讓受教者能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並有健全生活智識的公民。然而在台灣填鴨式分數導向的教學下,多數國民大概都只能對某項特定專業有深入瞭解,對其它事務則是一知半解、人云亦示。像健保的「藥價黑洞」議題,對多數民眾來說就僅止於報章媒體的片面字句,未曾認真探索背面複雜的環節背景。「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一書,是個非常棒的起點,可奠定讀者對健保議題討論所需要的基礎智識。未來當媒體又出現保健破產的新聞時,或許我們將更能掌握箇中的關鍵點為何。

從書中內文可見,王惠珀教授撰文立書,不僅是想對民眾介紹良好的醫藥文化。有更多部份是以一位藥學專家的角色,苦口婆心地建議社會各界接納其「醫藥分家」、「藥事社區化」的理念。作者曾到衛生署從事藥政事務的規劃與執行,後來因為其對製藥產業的保守態度,不容於執政團隊自行請辭。其人其事或許不能單單僅憑隻字片語妄下定論,但書中所描述的醫藥分家理念,確實是令人非常認同,期待能有達成的一天。
展開